最近,一个名为“早知道财经”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标题为《一年100亿?揭秘“携程”坑人“陷阱”》的文章,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深入浅出的解读了携程的坑人招数,接下来,我们不妨围绕这篇文章所揭露的陷阱来深入分析一下,携程为什么敢这样做?谁来拯救携程?谁又能颠覆携程?
携程的陷阱:巧立名目、暗地加价
将携程的陷阱简单总结,就是巧立名目、暗地加价。根据这篇文章描述,投行老范预订一张4月7日深圳到石家庄的机票,在航班选择界面,显示价格为1037元,如图1所示,然而进入付款页面时,价格却变成了1152元,多出来的一百多元是怎么回事儿?如图3所示,除50的机场建设费之外,还包括了36元的“酒店优惠券”和29元的“机场贵宾休息室”,加起来,美其名曰“成人套餐”。
如果用户发现了其中的猫腻,要取消36元的酒店优惠券,又会被推销40元的“航空险”、38元的“接机服务”等等,如图4所示。而且,在用户取消的操作中,稍不留神又会遭遇陷阱,如图5所示,橘红色标识的“需要”很容易误导用户,让用户以为白色的“不需要”已经生效。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仅是飞机票,价格相对便宜的高铁票同样存在陷阱,从投行老范的操作来看,携程为石家庄到汉口的高铁票增加了30元的“VIP优先出票”的服务,如图6所示。由此不难看出,携程的陷阱几乎是“无处不在”。
携程为何敢明目张胆“坑害”消费者?
那么携程为何敢明目张胆的“坑害”消费者?首先,这背后涉及巨大的经济利益。根据投行老范的估算,通过这种方式携程一年大约会坑掉消费者100亿,如果按照10%的提成比例计算,携程从中将得到10亿的收入,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之下,携程敢于“铤而走险”也就不难理解。而且,携程毕竟是上市公司,收入的增加也会带动股价的上涨,一举两得。
其次,绝大多数消费者很难注意到携程的消费陷阱,就以订机票为例,很多人潜意识中认为增加的费用就是机场建设费,而不会去详细了解具体的收费细则,加上携程对操作的设置存在巨大的迷惑性,导致用户很容易误操作,从整体上看,用户的中招概率非常大,很多人甚至已经习以为常。
第三,即便有用户向相关部门投诉,也很难对携程进行“定罪”。毕竟单个用户的金额并不大,同时,考虑到服务的特性,携程还可以将责任完全推给消费者,认为消费者没有仔细了解携程的服务结构和产品功能。换言之,携程不仅不会反思,还会倒打一耙,从这个角度而言,用户很难获得满意的答复。
在我看来,携程的这种做法,和之前屡屡曝光的话费陷阱、旅游陷阱如出一辙。本质都是企业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巧立名目,将不合理的消费强加于消费者,由于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便很难维权。类似的问题,虽然之前很多媒体,甚至是央视315晚会也进行过曝光,但由于执法不力,对相关企业的处罚并不到位,很难从源头彻底杜绝。
谁来拯救携程?谁能颠覆携程?
对携程而言,虽然通过这些陷阱可以增加收入,但对企业的品牌、口碑无疑是巨大的伤害,因此,携程这种做法无疑是“饮鸩止渴”------短期内虽然携程的业绩会有所提升,但长期来看,携程必然反受其害。
从用户的角度来讲,如果携程的服务跟不上,甚至陷阱重重,自然没有理由再继续选择它。市场竞争一向是围绕着残酷的“优胜劣汰”展开,虽然携程是老牌巨头,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必须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