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复习一下)

    (2010-11-21 22:22:07)
      分类: 专业知识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

    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

    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

    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

    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等.

    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

    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

    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

    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

    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

    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

    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

    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

    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

    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

    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

    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

    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爆炸时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正常时差的定义 第一种定义: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第二种定义: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

    简答:1.简述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根据岩石的弹性差别进行工作的,波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和透射,折射.通过测反射波和透射波的性质,可以确定障碍物的距离.地震勘探是人工激发地震波.通过在地面布置测线,接收反射波,然后进行一些处理,从而来反映地下构造情况,为寻找油气和其他勘探目的的服务,生产工作包括三个环节: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数据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高精度的优点,但耗资大.

    2.有效波与干扰波的区别?分别用什么方法压制?

    1有效波与干扰波在传播方向上有可能不同,可以用组合检波来压制.

    2有效波与干扰波在频道上有差别,可以采用频率滤波来压制,即带通滤波.

    3有效波与干扰波在动校正后在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可以采用多次叠加来压制.

    4有效波与干扰波在他们出现的规律上可能有差别,也可以用组合方法来压制.

    3.写出水平叠加剖面的形成过程,并指出有何缺陷?

    1地震资料采集2进行室内的解编,即将资料转变为道序形式和处理系统内部格式表示的数据形式3道编辑,删除废炮,废道及类脉冲等非期望波.4观测系统的定义5切除处理6静校正,消除地形等的影响7滤波8振幅校正9反褶积,提高分辨率10速度分析和动校正11水平叠加,这便是水平叠加剖面的形成过程. 其缺点是:当界面倾斜时,我们按共中心点关系进行抽道集,动校正,水平叠加,其实并不是真的共反射点叠加,在剖面上存在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解,凹转波没有归位等问题.叠加部总是把界面上反射点的位置显示在地面,共中心点下方的铅垂线上,水平界面时与实际情况符合,倾斜时与情况不符.

    4.影响水平叠加效果的因素有那些?

    多次覆盖参数的选择,动校正速度的大小,地层本身的性质.

    5.在地震剖面上常见的异常波识别标志有那些?

    常见的异常波有三种即岩性突变点,有关的绕射波,断面处出现断面反射波和凹界面产生的回转波.绕射波同相轴经动校正水平叠加后为曲线.而反射波经动校正后为一条直线,断面反射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同相轴断开,数目突增减或消失,同相轴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和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回转波在剖面上主要表现为蝴蝶结状同相轴交逆叉.

    6.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意义是什么?

    地震反射界面指波阻抗存在差异的界面,他不能完全反映岩性存在差异的界面,但是能反映一些岩性突变点,如不整合面,断续,以及凹界面等,从而帮助查明地下构造.

    7.简述费马原理与惠更斯原理?并用费马原理证明地震波反射定律

    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遵循时间最短原理,可用数学上求最小值方法,利用费马原理证明地震波反射定律.

    惠更撕原理:波前传播至一位置,可以看作一个新的波源,每个质点都激发球面波向前传播.

    8.检波器组合能压制那类干扰波?为什么?

    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与有效波方向上有差别的干扰波,首先检波器组合可以使信号增强,但有效波增强幅度大,干扰波相对得到压制,其次,检波器组合可以使通放带变窄,则相应压制带就变宽了,所以说可以压制方向存在差别的干扰波.

    9.简述地震记录面貌的形成物理过程,学写出制作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过程及他的作用.

    地震记录面貌形成过程,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指地震子波s(t)和各个地层界面的反射系数随界面双程垂直时间t的变化R(t),来计算反射率地震记录x(t).可以用来辅助确定反射同相轴对应的地质层位,复杂构造解释,小砂体的固定等,另外可以初步估计反射的界面,深度,品质,主要的多次波能量衰减情况等.

    10.什么叫观测系统?

    地震勘探中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11.为什么要进行偏移处理?偏移处理后的剖面与常见的水平叠加剖面有何不同?

    由于水平叠加的剖面存在自身的一些缺点,如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解,回转波没有归位等,并且其显示出来的反射点位置也往往不是地下真实的位置,因此要求进行偏移处理,经过处理后,剖面上绕射波收敛,回转波归位,从而更真实的反映地下的构造形态.

    12.什么叫叠加速度谱?什么叫速度扫描?

    叠加速度谱指将每个t0时刻上计算出的各个速度值对应的振幅平均绝对值在t0-v平面上以能量团的形式绘制出来.速度扫描指对在速度谱分析的基础上,对叠加效果不好的层段和区段,在速度谱分析的粗略拾值附近,用一系列小间隔的叠加速度表试探值作为一个叠加速度常变量,用他们分别对选定层位区段的数据进行动校正叠加,一叠加效果上判断各层的最加叠加速度值,用他们去修改叠加速度函数,用作最终动校正叠加的速度函数.

    13.动校正的用途是什么?

    动校正就是从观测旅行时间中减去正常时差,他的作用是将非零炮检距近似转化为零炮检距,从而使叠加后能客观的反映地下形态.

    15.影响地震波振幅强弱的因素有那些?振幅信息在地震资料中解释中有那些用途?

    震源,激发条件与环境,地层的反射系数的值大小,波速,各种噪声干扰,传播介质对波能的吸收等.有以下用途:1识别有效波,进行波对比.2估算薄层厚度3利用反射波振幅的异常检测油气,油水界面,即亮点技术4可以了解岩性信息5进行岩性解释和油气检测.

    16.为什么说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不是地质剖面的简单映象?

    一般情况下,在地层倾角小,构造简单的情况下,能较直观反映地下剖面,但是又有较大的差别:1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同相轴在数量上,位置上常常有差别,不一一对应.2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信息和岩性信息,但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界面对应的,与两个层有关,必须经过处理,才能与地质剖面更直接对比3地质剖面反映沿铅重方向上的地质情况,而时间剖面是来自三维空间的信息4实际构造复杂,可使用相轴与地下真实情况有误差,另外还常有异常波干扰等.

    17.地震检波器组合有何作用?列举几种组合形式?海上采用什么形式?

    组合可以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有线性和不等灵敏度组合,面积型的组合,如星型,三角形,矩形.1野外的检波器组合2野外震源组合3室内的混波.

    18.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主要有那些?

    1同相轴错断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增减或消失,波阻间隔突然变化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4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5异常波出现.

     

     

    19.水平叠加地震时间剖面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要进行地震资料室内处理?

    1解编2道编辑3观测系统定义4切除处理5静校正6滤波7振幅校正8反褶积9速度分析和动校正10叠加.

    因为野外记录的数据一方面存在多种干扰能量,需要通过处理手段予以清除,另一方面其表现形式很不直观,与地下地质构造形态间的关系不明显,不能方便的反映岩层构造形态和特征,更不能反映岩性,储层等方面的变化,因此需要进行是室内处理,消除干扰,方便地质解释,以便指导工作.

    20.地震勘探基本上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阶段是野外工作,第二是室内资料处理,第三是地震资料的解释.

    21.影响地震记录分辨能力的因素很多,例如影响△t的主要因素有震源特性,大地滤波因子,记录仪器特性的.影响△τ的因素主要是地层的波速v和地层厚度Δh.

    22.菲涅尔带可以这样定义:若在界面上o`点两侧的c,c`点产生的绕射子波与o`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到达o点的时差为T/2,则认为c,c`以内的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在o点是加强的.

    提高横向分辨能力的办法主要是提高频率和进行偏移归位使绕射波收敛.

    小于菲涅尔带的地质体的反射,类似于点绕射振幅也比长于菲涅尔带的反射振幅要小.

    3.惠更斯原理、菲涅尔原理、费马原理、叠加原理

    惠更斯原理:在弹性介质中,已知T时刻的同一波前面上的各个点,可以把这些点看做从该时刻产生子波的新的点震源,经过任何一个⊿T时刻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波T+⊿T时刻到达的新的波前面。

    菲涅尔原理:从同一波阵面上的各点所发出的子波,经传播而在空间相遇时,可以相互叠加产生干涉现象,因此该点观测的是总扰动。

    费马原理: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与沿其他任何路径的旅行时相比为最小,也是波沿旅行时最小的路径传播。

    叠加原理:震源和检波器的位置可以互相交换,此种情况下,同一波的射线路径保持不变.可用于均匀各向同性的完全弹性介质,也可用于任意形状界面的弹性介质,不均匀介质和各向异性介质。

    4.波前、波后、波面

    波前上任意一点都向该点波前的方向前进,这种垂直波前的线称为射线

    波前:波速分界面上,各点开始震动的点的面

    波后:波速分界面上,各点振动刚好停止的点的面

    波面:介质同相轴所组成的曲面

    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刚好开始振动,这一曲面叫波前,也叫波阵面。

    波后: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的振动刚好停止,这一曲面叫波后,也叫波尾。

    波面:把某一时刻介质中所有相同状态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叫做这个时刻的波面,也叫等相面。

    振幅:在振动图形上极值的大小称为振幅。

    绕射:当地震波通过弹性不连续点(地层的间断点、地层的尖灭点、不整合接触点、断层的棱角点等)时,如果这些地质体的大小与地震波的波长大致相当,则这种不连续的间断点可以看作是一个新震源。新震源产生一种新的扰动向弹性空间四周传播,这种波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这种现象称为绕射。

    动校正:各道由于离开激发点距离不同而产生的波到达时差的大小,以便从实际观测到波至时间中减去这部分时差,只保留与界面深度有关的那部分时差,波的实际传播时间减去炮检中点M处的自激自收时间就为动校正量

    正常时差:1.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以零炮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浅层时距曲线陡,深层时距曲线缓

    2.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反射波的旅行时间差

    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炮检距相同,但相邻反射点传播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角度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这一时差是由于界面存在倾角引起的。

    均匀介质: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当界面是平面,界面可以是水平的或倾斜的

    层状介质:指地质剖面是层状结构的,在每一层内速度是均匀的,但层与层之间速度是不相同

    连续介质:在界面两侧介质1和介质2的速度是不相同的,有突变,但界面上部的覆盖层的地震波速度不是常数,而是连续变化的,

    屏蔽效应”:由于剖面中有速度很高的厚层存在,引起不能在地面接收到来自深层的反射波,这种现象叫做“屏蔽效应”。(如果高速层厚度小于地震波波长,则无屏蔽作用)

    多次波类型(Type):

    地震剖面解释任务:

    1.确定反射层标准层的层位及接触关系,地层空间分布特征厚度横向变化,及目的层的特征。

    2.基岩顶面埋深的起伏的变化

    3.区域和局部的构造特征,包括构造范围和要素

    4.断层特征及发育史

    5.各种底辟、礁、火成岩、及古潜山等地质体的识别及解释

    4.反射标准层的选择:

    1.分布范围广,能在较大范围内连续追踪

    2.反射波的特征明显,较稳定

    3.所选的标准层能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能反映地下浅中深的地层的起伏情况

    层位标定:是确定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层相当的地质层位

    地震剖面上波的对比标志(方法)

    在地震剖面上辨认和追踪有效波和相关的各种地震波即波的对比

    三大对比标志:1.振幅显著增强2.波形相似3.同相轴圆滑且有一定延伸长度

    3.对比方法:1.相位对比:强相位对比 多相位对比2.波组对比波组是指比较靠近的若干物性界面而产生的反射波的组合波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波组所构成的反射层系3.剖面间的对比4.运用地质规律对比

    5.基干剖面的选择

    1.反射标准层特征清楚,能对比追踪转长距离

    2.穿过主要的构造部位,构造特征清楚

    3.断层少

    4.连并剖面一般都应作基干剖面

    5.断面波的特点:

    1.同相轴很陡与周围正常波穿插交叉2.波形不稳定,能量不稳定3.连续性差时断时续,忽隐忽现,断面波是断层的重要标志

    6.地震绕射波:在共炮点道集上,在断层、不整合面、地层尖灭点可见到类似双曲线或抛物线状同相轴

    地震绕射波

    绕射波特点:1.在共炮点记录上绕射波同相轴呈双曲线状,极小点在绕射点正上方2.绕射波在其时间极小点处能量最强,向两边逐渐衰减3.绕射波同相轴在极小点两边相位相反。

    7.回转波的特点:

      1.只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或共炮点记录上可以看到,偏移叠加剖面上看不到回转波

      2.在水平剖面上,回声波同与之相连的正常界面反射波同相轴常呈环圆状或牛角状

      3.凹曲界面的曲率越大,深度越大,回转波范围越大

    4.回转波的能量分布:在凹曲界面段产生的回转波能量与同深度水平界面正常反射波能量大体相当

    地震资料上断层的识别标志:

    一、断层地震剖面的识别:

    1.     反射同相轴突然减少或增多2.波组波系错断3.地震剖面上反射层产状发生突变4.同相轴扭曲现象是小断层的标志5.地震剖面上出现波形杂乱带或空白带,对比难以进行6.异常波对比

    二、断层水平切片的识别:

    1.同相轴的错断2.同相轴的走向突变3.同相轴宽度突变

    不整和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平行不整合面情况

    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为:1.反射波同相一般较强,但强度、波形变化小,不稳定2.经常出现绕射波,有时会出现一连串的绕射波,平行于上下反射层地排列在整休剖面上

    角度不整合面情况:时间剖面上的特点为:

    1.反射波强度和波形变化大, 不稳定

    2.不整合面上下反射波逐渐靠拢、不整合面下面的反射波的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上面的反射波相应所代替。

    3.在地层尖灭点附近,由于不整合面上下的反射波十分靠近,形成同相轴的分叉合并,同时出现波的干涉。

    4.在不整合面上有时也会出现绕射波,但一般不如平行不整合面的绕射波明显

    礁在地震剖面上的特点:主要指生物礁是由造架生物遗骸的原地堆积形成的抗浪构造或由生物遗骸碎屑构成的波构造

    在地震剖面上外形呈丘状或透镜状出现,2.礁体内部往往反射紊乱,连续性很差,或呈无反射的空白3.礁与相邻的地层间存在速度差异4.礁体上覆地层形成被覆构造5.大多数情况下,礁与周围沉积间有着岩性差异

    盐底辟构造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盐底辟是盆地深处的母岩在差异重力的作用下,向上拱起,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外形呈丘状,筒状或各种不规则形状2.盐丘内波形杂乱,无明显连续同相轴或空白3.翼部反射同相轴明显上翘4.顶部上反射层多呈隆起伏,但有时盐丘的上覆地层下陷形状,5.盐丘常常可见底,底部反射层常上凸6.水平切片上,盐丘常呈圆状,并多为断层

    泥底辟在地震剖面上的表现:1.外形呈丘状或柱状等2.内部波形杂乱,无连续好的反射同相轴,或为空白,而两侧反射层连续性正常3.泥核上方地层多呈隆起状,这是泥底辟形成过程上拱形成的4.泥核外侧反射层上翘5.泥底有时可见底在时间剖面上,泥核的底常常明显下凹

    火成岩体在地震剖面上的特点:

    1.外形多不规则有时呈筒状等2.火成岩顶为强反射,但连续性一般较差多数情况下呈明显变形

    2.有时可见底

    3.内部波形杂乱,或无反射

    4.沉积岩反射波呈波形稳定,有序而火成岩波形呈揉状或絮状

    5.其周围反射层大多没有明显上翘现象

    构造图的概念:地震构造图是以等直线(等深度线或等时间线)以及一些符号(断层超覆,尖灭),表示某一地震反射层面在地下的起伏形状,从而就表明了其对应的地质界面的构造形态。

  • 相关阅读:
    [LeetCode 1029] Two City Scheduling
    POJ 2342 Anniversary party (树形DP入门)
    Nowcoder 106 C.Professional Manager(统计并查集的个数)
    2018 GDCPC 省赛总结
    CF 977 F. Consecutive Subsequence
    Uva 12325 Zombie's Treasure Chest (贪心,分类讨论)
    Poj 2337 Catenyms(有向图DFS求欧拉通路)
    POJ 1236 Network of Schools (强连通分量缩点求度数)
    POJ 1144 Network (求割点)
    POJ 3310 Caterpillar(图的度的判定)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guosj/p/242913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