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类:基于规则的分类技术》中已经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基于规则的分类方法,RIPPER算法则是其中一种具体构造基于规则的分类器的方法。在RIPPER算法中,有几个点是算法的重要构成部分,需要强调一下
- 规则排序方式
RIPPER算法中采用的仍然是基于类的规则排序方式,不过独特的地方是,它先将各个类按频率(即类中包含的样本占总样本数的比例)从低到高排序,设是排序后的类,是最不频繁的类,是最频繁的类,按照《分类:基于规则的分类技术》中介绍的规则生成方法,生成类的规则,直至剩下类,然后类作为默认类,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数据在作类预测时的比较次数,因为概率最大的类是默认类,这样多数数据只需要做少量的规则比较。
- 规则的增长
RIPPER算法使用FOIL信息增益来选择最有的合取项来添加到规则前件中,当规则开始覆盖反例时即停止添加合取项,此时采用IREP剪枝方法,将规则在验证集上剪枝,是否剪枝则需要依据如下度量参数来决定
其中、分别表示规则在验证集上所覆盖的正例和反例个数,若剪枝后改度量增大,则保留剪枝结果,否则不进行剪枝。剪枝时,从规则末尾的合取项开始。尽管剪枝前规则只覆盖正例,但剪枝后的规则可能会覆盖训练集中部分反例。
- 建立规则集
一条规则生成后,是否能够添加到规则集中还需要经过两个条件判断,首先,该规则不违反最小描述长度原则(MDL);其次,规则在验证集上的错误率不超过50%。关于最小描述长度原则,这里稍微说明一下。根据维基百科中的解释,最小描述长度原则是奥卡姆剃刀原则形式化后的描述,当,其背后的思想是:在任一给定的资料集内的任何规律性都可用来压缩,也即是在描述资料时,与逐字逐句来描述资料的方式相比,能使用比所需还少的符号,既然如此,总有一种描述方式长度最小,这里长度用计算机中二进制的比特位(bit)来表示。
不违反最小描述长度原则,指的是在添加规则后,整个规则集的长度增加不超过一定比特位数,默认是6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