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走出浮躁的泥沼:把一件事做到某种境界

    从小我就是个所谓“兴趣广泛”的人。曾经一度或是因为被洗脑,或是因为自己缺乏智慧,以为这是无可厚非的优点。许多年之后,才开始慢慢清醒——那年我二十六岁,到现在已经十年了。

    仔细反省,才知道自己的所谓“兴趣广泛”实际上只不过是小聪明的表现。因为有些小聪明,所以学什么东西都相对快一点,于是还没怎么样呢就已经感觉有些资本可以“沾沾自喜”,然后就接着做别的去了。可是,“学习”是一个实际上不应该分割的词汇,只有“学”没有“习”将必然导致肤浅。在学校里学的专业往往并不会自动发挥作用,就是因为那时只不过在“学”,要毕业了之后开始工作,才真正有机会去“习”。

    “兴趣广泛”的另外一个直接原因在于“缺乏长性”。做什么事情都没做太久,于是每每都是“浅尝即止”。而正因为每样东西都没有做多久才最终有可能有时间去做,以及“有兴趣做”,很多事情。确实“广”了,但实际上也必然“泛”。

    无论是谁,一生注定要学很多东西。为了把道理讲清楚,只好在这里简化一点,让我们假设学很多东西只有两个模式:

    1. 一个一个学,每个学精通了之后再学下一个;
    2. 一起学,每样东西都同时进行。

    这两个模式哪个更好呢?我现在觉得第一个更好,但过去却以为第二个更好——因为“觉得”那样比较快。(这尽管是很粗暴的二分法,但毕竟说明问题。有些时候我们确实必须也应该同时学或者做好几样东西……)

    人生就是这样,追求的东西往往会正因为追求反而难得。现在想来,我过去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认真学好一样东西,直至精通的境界,会导致一个人对学习的看法产生巨大的变化,而学习能力也会因此达到过去完全不可比拟的境界。(这就象好好地看完一篇很长很长的文章之后你能联想到的一样)因此,如果花费很长学习一样东西却最终真的可以精通,那么学下一个东西就有能力更快更精地搞定。

    从那时候起,我知道我一定要花很长时间去做一个我能做的事情,并且在那件事情上非要做到一个境界不可。我开始讨厌自己过去的小聪明,不再相信智商——因为智慧更重要,而智慧只能靠时间积累。

    一晃十年过去。果不其然事实印证了二十六岁时的感悟。做销售、做老师、再做公司,这期间我专心做的事情其实只有一个,“沟通”。有效传达信息有多么困难,我“竟然”只有在专心做了十年之后才知道。任何事物,如若盯着它看足够长的时间,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细节慢慢浮现,并且越来越清晰。专心许久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感触,因为专心许久才有能力真正关注细节。谁不知道细节决定成败呢?都知道,但“初哥”的眼睛是看不到那些细节的。

    十年前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十年的实践,使我真正意义上“脱胎换骨”。再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对自己的要求已经不同。我现在常常要求学生定期与我沟通,想像六个月之后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而后写下来,再然后经常自检自验,就是基于我自己这样的经历。对自己的定义将决定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而对自己的要求将决定一个人行动的质量。

    这就是所谓的“自律”了。其实,“自律”并不意味着要做“苦行僧”(苦行僧一定不觉得自己苦,他已经把修养当作一种乐趣)。苦行僧之所以能做到苦行,大抵上是因为他已经达到某一个境界(有些人比如我就可能一辈子达不到)之后对自己的定义与常人大不相同。“自律”只不过是一个人在现在用未来某一刻对自己的定义来要求自己,以便其行为能够满足那个要求,最终保证那个质量,而后达到那个境界。

    十年前,我定义了自己的某一个方面:“在做事的时候我应该是个专心做很久的人,直到达到一个境界——至于是什么境界,我不知道;因为无法知道也就不去关心,因为关心了也没用”。这期间,我在工作学习上犯了无数的错误,在生活里也同样跌跌撞撞,但最终竟然只因为做对了一方面——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做了很久——而依然保持全身而未在生活的风浪中粉身碎骨。

    我从来都不是人们定义的那种“有毅力”的人。有的时候他们会这么说,比如他们看到我坚持健身三年以上,或者他们看到我两年之内悄无声息里学会我想学会的东西。但,我知道我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个“毅力”——这个东西是否存在我都非常怀疑。我做任何事情从未“坚持”过,之所以一直做只不过是因为“那是我应该做的”,为什么呢?只因为我对自己的定义。

    我把这个道理给学生讲清楚之后,往往会看到学生巨大的转变,甚至是短期之内的绝大变化——尤其是中学生。说来奇怪,大学生原本应该相对中学生有更强的学习能力,但事实上,面对大学生的时候我常常觉得无能为力。其原因实际上也很清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义是“我现在已经是大人了,我自己应该全能想明白,不用谁告诉我”。中学生相对“盲从”一点,但恰恰可能因为这个,当他们遇到正确道理的时候,更容易接受,并且更可能发生变化。

    “自律”很重要,谁都知道。但为什么那么多关于自律的建议好像都有道理,看懂了,记下来了,却最终被证明为没用呢?因为,那些建议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它们并没有改变你对你自己的定义。在阅读并记录那些建议之前之后,你对你自己的定义都是一样的,所以,你对自己的行为实际上没有产生新的要求,你的行为就不会发生任何质量上的变化,于是你的境界不可能有所提高。

    片面接受那些关于自律的建议,而不从根本上转变,就等于在你并没有改变你对你自己的定义的情况下,却给自己增加了许多“约束”。所以,尝试(或曾经尝试)“自律”的你,所能感受到的没有进步只有痛苦——而后没多久,你就开始“渴望自由了”。于是,你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当然,一段时间的“约束”之后,通常的结果比“打回原形”更惨烈——所有你曾尝试“律”掉的东西,会因为“被压抑”而瞬间开始“变本加厉”。

    那句话是对的——“You are what you think you are.” 这并不意味着说你可以做白日梦——并不会仅仅因为你认为你是爱因斯坦,你就真的是爱因斯坦。所以,我常常把这句话稍加修改之后送给学生:“You are what you truely believe you are”——因为,人通常会真诚相信现实。

     

    转至:http://www.nowamagic.net/librarys/veda/detail/2263

  • 相关阅读:
    Rainmeter 雨滴桌面 主题分享
    行人检測之HOG特征(Histograms of Oriented Gradients)
    const和readonly差别
    ADB命令解析
    Java实现 蓝桥杯VIP 算法训练 接水问题
    Java实现 蓝桥杯VIP 算法训练 星际交流
    Java实现 蓝桥杯VIP 算法训练 星际交流
    Java实现 蓝桥杯VIP 算法训练 星际交流
    Java实现 蓝桥杯VIP 算法训练 星际交流
    Java实现 蓝桥杯VIP 算法训练 星际交流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uaxp/p/2715668.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