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验和思路
首先,IP、ICMP、UDP和TCP报文头都有检验和字段,大小都是16bit,算法基本上也是一样的。
在发送数据时,为了计算数据包的检验和。应该按如下步骤:
1、把校验和字段设置为0;
2、把需要校验的数据看成以16位为单位的数字组成,依次进行二进制反码求和;
3、把得到的结果存入校验和字段中
在接收数据时,计算数据包的检验和相对简单,按如下步骤:
1、把首部看成以16位为单位的数字组成,依次进行二进制反码求和,包括校验和字段;
2、检查计算出的校验和的结果是否为0;
3、如果等于0,说明被整除,校验和正确。否则,校验和就是错误的,协议栈要抛弃这个数据包。
虽然说上面四种报文的校验和算法一样,但是在作用范围存在不同:
IP校验和只校验20字节的IP报头;
ICMP校验和覆盖整个报文(ICMP报头+ICMP数据);
UDP和TCP校验和不仅覆盖整个报文,而且还有12个字节的IP伪首部,包括源IP地址(4字节)、目的IP地址(4字节)、协议(2字节)、TCP/UDP包长(2字节)。另外UDP、TCP数据报的长度可以为奇数字节,所以在计算校验和时需要在最后增加填充字节0(填充字节只是为了计算校验和,可以不被传送)。
以下为两个计算校验和的函数
def carry_around_add(a, b):
c = a + b
return (c & 0xffff) + (c >> 16)
def checksum2(msg):
s = 0
for i in range(0, len(msg), 2):
w = (ord(msg[i]) << 8) + ord(msg[i + 1])
s = carry_around_add(s, w)
return ~s & 0xffff
def checksum(data): # calculate checksum
s = 0
n = len(data) % 2
for i in range(0, len(data) - n, 2):
s += ord(data[i]) + (ord(data[i + 1]) << 8)
if n:
s += ord(data[i + 1])
while (s >> 16):
s = (s & 0xFFFF) + (s >> 16)
s = ~s & 0xffff
return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