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缓存问题:缓存穿透、缓存击穿和缓存雪崩

    一:缓存遇到的一些问题


    我们使用缓存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查询的速度,给用户一个好的服务体验。但是缓存中一般会出现3个最常见的问题
    1. 缓存穿透 2. 缓存击穿 3. 缓存雪崩

    二:概念说明


    1. 什么是缓存穿透
    在高并发应用中,查询一个不存在的值时,这时候缓存没有命中,会导致大量请求直接打到了后端DB上,
    由于DB承载的并发数有限,DB可能被压垮,导致不能提供服务

    2. 什么是缓存击穿
    在高并发应用中,对一个值进行查询时,但是这个值的缓存时间正好过期了,缓存没有命中,会导致大量请求直接打到后端DB上,发生和上面 "缓存穿透" 一样的情况

    3. 缓存雪崩
    在高并发应用中,大量缓存的key在同一时间失效,这样缓存也没有命中,就会导致大量请求直接打到后端DB上,导致DB压力剧增,最后肯能压垮而提供不了服务

    三:解决方法


    对于上面发生的几种情况,有下面的解决方法:

    1. 存储一个默认值,比如 &&
    2. 限流
    3. 缓存预热
    4. 分级缓存
    5. 加锁
    6. 布隆过滤器 bloomFilter
    7. 缓存永不过期

    1. 存储默认值
    这个方法既可以用在缓存穿透,也可以用在缓存击穿上
    缺点:就是短时内这个数据或者服务不可用。
    同时必须在这个时间内,通知后端把缓存的数据加载到缓存服务器上

    2. 限流
    限流也是一个很好应对缓存问题的一个方法

    3.缓存预热
    a) 主动更新缓存中的数据,可以定义一个后台缓存更新的任务,在缓存快要过期时候,主动更新缓存。
    这种方案比较容易实现,
    缺点:只适应那些key的过期时间相对固定, 如果key比较分散则不合适

    b)还有一个惰性更新,就是每次 get 数据的时候,发现缓存快要过期了,更新这个数据。
    缺点:如果这个数据一直没有get到达,那么就一直不能更新,突然在数据过期后有大量的get请求到达,那么就会悲剧了

    4:分级缓存
    采用 L1 (一级缓存)和 L2(二级缓存) 缓存方式,L1 缓存失效时间短,L2 缓存失效时间长。 请求优先从 L1 缓存获取数据,如果 L1缓存未命中则加锁,只有 1 个线程获取到锁,这个线程再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并将数据再更新到到 L1 缓存和 L2 缓存中,而其他线程依旧从 L2 缓存获取数据并返回。
    这种通过避免缓存同时失效并结合锁机制实现。所以,当数据更 新时,只能淘汰 L1 缓存,不能同时将 L1 和 L2 中的缓存同时淘汰
    缺点:L2 缓存中 可能会存在脏数据,需要业务能够容忍这种短时间的不一致。而且,这种方案

    可能会造成额外的缓存空间浪费。

    5:加锁
    当多个请求达到达缓存时,缓存失效了,那么第一个到达的请求去数据库拿数据并发更新缓存,并锁定其它的请求,第一个数据更新了缓存解锁,其余数据从缓存拿数据

    6:布隆过滤器
    Bloom Filter(BF)是一种空间效率很高的随机数据结构,它利用位数组很简洁地表示一个集合,并能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它是一个判断元素是否存在集合的快速的概率算法
    它的优点是空间效率和查询时间都远远超过一般的算法,
    缺点:有一定的误识别率和删除困难

    7:缓存永不过期
    缓存永不过期意思:正在缓存过期时间不由Redis控制,而是由程序控制,当获取数据时发现数据超时时,就需要发起一个异步请求去加载数据
    缺点:有可能会造成缓存不一致的现象, 和一定程度的空间浪费

    参考:https://www.cnblogs.com/yeyinfu/p/7316978.html
              https://blog.csdn.net/bushanyantanzhe/article/details/79459095

  • 相关阅读:
    一些性能查询的SQL 备忘
    informatica powercenter学习笔记(LookUp 使用)
    BIEE使用技巧
    Linux 系统中用户切换
    手动将自定制的WebPart部署到 SharePoint 2010 中
    C# Process运行cmd命令的异步回显
    Union和Union all的区别
    C#输入输出重定向
    c# 其他技术学习
    Oracle查看所有用户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iujuan/p/10441214.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