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万字干货!《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苏杰独家专访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它既是一个书名又是整个行业最知名的“金句”,相信作为产品经理的小伙伴对它都不会陌生。09年初,时任阿里产品经理的苏杰提出了这个对行业影响深远的概念,十多年来,它帮助了成千上万的人成为了优秀的产品经理。

    本期摹客专访,我们邀请到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作者、前阿里产品经理、阿里集团在线学习平台的搭建者、良仓孵化器创始人、七印工作室创始人---苏杰老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苏杰老师对于“产品经理成长之路”的经验分享吧。


    老师您好,很荣幸您能接受我们的专访,请摹客的产品经理们介绍一下自己,分享一下您的近况吧。


    大家好,我是苏杰。我是在2006的时候加入阿里,今年是2021年,刚好15年。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这段经历吧。


    我把十五年的职业生涯大概分成三个阶段,分别叫作:“入坑”、“破圈”和“落地”。
    第一个阶段的关键词是“产品经理”。


    我是做阿里产品经理入行的,做过很多跟电商、社区有关的产品,To B、To C的都有。我在阿里做一段时间的产品经理后,后期还做过阿里产品大学,负责产品经理成长和培养整个体系,也因此对“产品经理”这个群体有更多的关注。


    我在做产品经理的过程中学到的一些思维方式、方法论,它们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我想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些东西,即便他不是产品经理。于是我第二个阶段就叫“破圈”,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我把它定为“产品思维”。同一时期,我在阿里负责了一个叫做内部孵化器的业务,我们内部把这个项目叫“赛马”,它其实是一套文化和机制,就是怎么样让创新可以自下而上地开展起来。这期间贯穿始终的就是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写成一篇一篇的文章。这些文章基本上每隔四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够汇聚成一本书。到目前为止我总共出版过四本书,这个后面我们再说。


    这其实是我在推广“产品思维”做的一个事情。


    然后第三个阶段就是“落地”,我给它匹配的关键词叫“产品创新”。


    因为上个阶段的“产品思维”它毕竟讲的是怎么思考,但是我们光知道理论不知道怎么做还是不行。我最近三五年基本上都在做一些偏落地的事情。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和一群朋友创立了良仓孵化器,主要服务一些初创企业,给他们提供找人、找钱、找方向的全方位支持。另外就是自己也有一个产品创新工作室,主要服务一些到达一定阶段的初创企业,和一些大公司,大的集团内部的创新业务。


    我十五年的职业生涯,概括起来差不多就是这样。


    我最近大半的精力是在做一些产品创新顾问,做一些咨询相关的事情,也希望跟大家能也有合作的机会。

    您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四部曲,是很多产品初学者入门的首选书籍,我们可以看到成书时间是从2010年到2020年,整整有10年的跨度,可以跟我们聊聊您创作它们的初心以及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吗?

    我在第一本书里面就写过,创作它的初心其实非常简单。


    一开始其实是被动的,我刚开始工作没多久的时候,当时的老板要求我们每周做周报,不光要写这周做了什么,下周打算做什么,还要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当周工作的心得体会。当时就从这个开始写起。我印象很深,第一次我就写了一千两百字,我那时想,这个一次发完不太浪费了嘛,所以我就只截了一半发,把另外一半留在后面发。


    就这样开始时一篇一篇的写,并且日常有一些心得体会我都往里面补。后来我忽然发现我给它写成连载了,如果是连载,我觉得只放在周报里有点浪费,就把它发在当时自己的博客上,当时还是msn的space,现在这个已经不存在了。到了二零零九年的时候,我开始建了自己的独立博客,再后来就把公众号作为了主要阵地。

    所以就这么坚持下来了,即便后来已经没人再要求我写周报了,但写作已经变成了我的一个习惯,一直坚持写到了现在。


    当我写了一两年,差不多有几十篇心得体会时,就有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我。


    出版社有很多编辑在网上到处闲逛,有一点像娱乐圈星探的那种感觉,他们同时会盯很多人,偶然间看到了我。然后就问我写的这些内容,有没有考虑整理出版。他其实也是一种试探,经过观察,他发现我写的东西挺受欢迎的,反馈不错,似乎又在同一个主题下面,可以把它们体系化,可以整理成一本书。我的第一本书就是这么出来了。


    这本书后来卖得好,我觉得和内容关系并不大,主要靠两个因素。


    第一是书名有争议,但可解释,一开始有人误解我还反驳两句,后来都懒得回应了,发现总会有人帮我回应,所以一直有“自然流量”。第二是时间点好,刚好是互联网这个行业、产品经理这种职位、阿里这家公司的快速上升期,但市场上又没有系统的内容可以看,可谓是踩对了点,早两年晚两年都不行。


    这两点,其实对我们做产品也有启发。


    而内容呢,各种夸的骂的我都见过,对于常见的质疑,我的回应有这么几个:一群“中学生”不能因为“小学课本”太基础就说它不好;对新人来说,比教他具体的方法论更重要的是,激起他做产品的热情。


    后来就习惯了,坚持写作记录,然后统一主题后,整理成一本接一本的书。正因为这样,我先后出版的四本书跟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具体表现在这四本书分别有不同的侧重点,它们一一对应到我同一时期正在做的事情上面。


    之前有人会问我这四本书是什么关系?我给他打了一个比方,就好比美剧的第一季到第四季这样的感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大背景,但是每一季讲的是不一样的事情,各有侧重。之前这四本书的名字是不同的,我今年把它们做了统一。


    比如说第一本书出版时间是2010年,我现在把它叫做《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入行版》,它讲的是一些基础的方法论,比较适合刚入门的产品经理看。


    第二本书是2013年出的,最早的时候是叫《淘宝十年产品事》,后来改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案例版》。


    这本书是我转岗淘宝期间写的,当时的想法是希望能够做尽可能多的产品来体会不同的产品,然后总结出一些更厉害的方法论。但后来发现不同产品之间差异太大,我意识到靠我自己去做、去体验各种不同的产品,这辈子都做不完。所以我就找了一个取巧的办法,去和做各种产品的产品经理聊,然后在聊的过程中了解了各种各样的产品都是怎么做的,是怎么回事儿。有了这么多案例学习的过程,我把它们整理出来就变成了《淘宝十年产品事》。


    第二本书出来之后,我发现相比产品,我对产品背后的人更感兴趣,多了很多想做的事情,再加上各种机缘巧合,我从阿里离职。


    在2017年,我的第三本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思维版》出来了。它更强调产品思维,也因此这本书受众更广,它主要面向“泛产品经理”(我自己定义的一个词)。


    2020年,我的第四本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创新版》出版,这本书内容方向更落地,我在书中总结了产品创新的一套可操作的方法论,它面向的就是一些产品的负责人,包括一些企业主、经理人、管理层、高管这样的一些人。


    所以每本书,它都是我几年经历的一个记录,我觉得还挺巧的,基本上就是平均大概三到四年出一本书。已经形成这样一种节奏,一种习惯了。


    最终给我的回报,就是《人人》好像变成了产品经理领域里,一个绕不过去的梗,你可以认同、可以反对,但无法忽略。

    在您的“我与‘人人’的成长之路”这张图里,我看到您先后在2015年、2018年创立了良仓孵化器和咨询工作室,这期间您对“产品经理”及“产品思维”的理解不断变化,对于这两者,您现在是否有更新的理解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给大家讲个段子:


    有人说我布局十几年,商业模式是这样的:


    写《人人》,让不靠谱的人去做产品经理,把各种产品搞烂,然后再做咨询,帮他们公司看看产品还能不能抢救一下。


    我要否认三连: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


    但我自己也觉得挺好笑的。


    我其实在上个问题的回答里有讲到,我的职业生涯总结起来就三个阶段、三个关键词: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


    一开始我关注产品经理这个群体,发现人少,所以提产品思维希望影响更多的人。然后发现光讲思维不落地,所以自然而然过渡到更落地的“产品创新”。它其实是我的一个认知的变化,也是一个我行动的变化,都体现在书里了。


    我最近在做产品创新顾问咨询这个事儿,自己有个体会,就是你如果全职、全身心、all in 去做某一个产品的话,那其实是一种深度优先的模式,你对这个领域会很了解。但是如果你做顾问的话呢,它其实是一个广度优先的模式,它会看的比较广,然后会触类旁通,会对方法论比较了解。


    打个比方,这两者有点像算法和数据的关系。


    我一直跟客户说你们有数据,你们有行业知识,你们有领域经验,这种是数据。我有算法,我有方法论,我有套路。我可以用算法让你的数据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所以我对你是有价值的,如果我光有算法,我没有数据,我也啥也干不了。所以你们对我也是有价值的,所以做顾问和客户之间其实是一个双赢的关系。


    我刚离开阿里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觉得培训也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啊,因为可能大家也会思考,将来自己的职业生涯到底怎么发展,有可能也会想到这条路径。说是不是将来出来讲讲课啊,做点知识付费什么的。但是我后来发现培训它有一些缺点:


    它是一个输出远远大于输入的事情,你在消耗自己的积累,你在这个培训的过程中,自己的收获很少,它是一个相对单向的事情,因为你的受众通常是比你弱的人,时间长了,你就会感到枯竭。咨询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因为你面对的人也很牛逼,对吧?你们的交流是双向、双赢、互相有收获的。你能学到新东西,你跟那些高管、老板交流,你能够收获很多行业洞察和知识,它们可以迭代优化你的方法论。


    这是我的心理历程,也是职业发展的一些经验,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再补充一点,就方法论这件事儿,它其实只能够帮大家避免犯很低级的错误的。它是一个提升下限的东西,你如果想提升上限,想要有什么特别大的突破,方法论是有它的局限性的,它可以帮企业避坑,但很难帮企业冲破天花板。


    这是我自己的一点理解。

    我们收集了摹客粉丝关于个人成长及产品设计相关的问题,并从中抽取了关注度比较高的几个,请您给大家做一下分享。


    一、个人成长问题:


    1、“注重自我提升”是产品经理非常重要的品质,请问如何才能像您一样,从日常工作中更快地提升和成长?


    我是觉得首先你要把你做的事情形成一个闭环。


    什么叫闭环?


    对一个人来说,你获得的各种信息都是输入。你有一个处理这些信息的认知模型,处理后再进行输出,输出了以后,再去获取互动对象的反馈,其实这又是一种输入,然后再去优化你的模型,就是一个闭环。


    其实个人的成长迭代和产品的成长迭代很像。首先你要做出一个闭环,不能单向。第二个是怎么样加快闭环每次迭代的速度,缩短每一次迭代的时间,我觉得这样就挺好。我为什么觉得年轻人选择互联网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正是因为这个行业的闭环迭代特别快,对吧?


    互联网产品的形态毕竟简单嘛,没有生产制造,没有硬件。它可以让一个人的成长非常快。不过你需要看到,“快”其实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弊就是不变的东西太少了。你要想你十年二十年以后,这个快,还能保持吗?你是不是应该积累下来某一些越老越吃香的东西?


    怎么沉淀“越老越吃香的东西”,反而是在一些慢的行业里,例如生产制造,会更容易找到。你要把握这个平衡,我觉得早先几年你要找到那种快速迭代的方式。这个时期选择互联网是一个手段。当你到了三十、三十五、四十之后,你必须要准备好你那个比较慢的东西,就是你那个长期的、越老越吃香的东西。


    我有很多产品经理朋友,他们转去做企业服务级的产品,它对行业经验要求更高。这种其实就是你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不同阶段,一个灵活应对法。

    2、很多做产品的小伙伴有这样的困惑,是在某一个细分方向上扎根,还是应更多的涉猎不同的行业,哪一项能更快地提升自己?


    这个我觉得不矛盾。


    拿我自己举例,对于顾问来说,其实偏广度优先,我会接触各种不同的行业。但如果要做方法论,它要能在很多行业通用,又应该是深度优先的。所以我的提升方式有横向,也有纵向,有广度也有深度。


    我觉得对你来说,你也需要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因为我觉得只有广度或者只有深度都是不够的。你只有深度,没有广度,你很难跨界地交流,很难跨界的去互动、去合作、去协作。如果只有广度没有深度的话,就会显得很肤浅,别人会觉得你很飘,对吧?


    所以你得找到你的一横一纵,两个都要有。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可以把你的深度,深在策划某个产品这上,但是你可以把你的广度,广在不同的行业,比如说内容行业,比如说教育行业,等等。两条线都有。


    你可以分析你自己的现状,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段内,比如说在半年、一年、两年这样的时间段内。你应该是广度优先还是深度优先?我觉得这个你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去思考了。如果你现在是太深了,那么你可能这两年稍微广一点。你现在如果太广了,不够深,这两年就是再深一点。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很个性化的回答,是没有一个通用的答案的。


    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两种教育理念,一种叫洪堡模式,还有一种叫纽曼模式。其实里面讲的就是:到底应该成为通才还是专才。


    过于强调某一种,都会有失偏颇,所以我们应该综合对吧?


    当前应该先广度还是先深度,这个要评估自己的情况,主要是时间分配问题。


    再补充一点,就是不管你怎么广怎么深,我觉得还有一个要点,你要去想的就是你得把你的每一段经历得串起来,保证你的任何一段经历,不要浪费。


    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你每次换工作或者每一次转方向,你都要思考说我的职业生涯中的每一段经历,它们是怎么能够串起来的。


    我介绍了我职业生涯的十五年,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其实我是在努力地去串联每一段经历,让我的每一段经历都不要浪费,我的每一次转变,每一次去做新的尝试,其实是过去所有经历的一个组合变现,它绝对不是说新开了一片什么样的基地。

    3、在这个内卷严重的时代,产品经理如何持续保持或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我觉得年轻的时候,还真的是要努力一下的。


    不是为了公司996,而是为了自己996甚至007,我这样说,可能有一些公司老板会不喜欢。
    我觉得你在工作中一定要自己偷摸着打一口井,打一口自己院子里的井。


    工作有点像你每天去河边挑水,你能不能自己挤出精力来,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打出一口井来,这样终有一天你可以不再去挑水了。


    我希望大家好好体会一下,我自己其实就是这么做的。


    我二零零六年参加工作,在二零一二年的时候,我的非工资收入就已经超过我的工资收入了。然后才有了后来的辞职,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何保持或者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我说一个我最近思考的一件事情,大家可以作为一个实用小技巧:


    你可以排一下自己的时间,你看一下每周的时间中,哪一些是自己安排的主动时间,而哪一些是被别人安排的被动时间。排好过后,努力去提升自己的主动时间,如果太被动我觉得对成长来说就很难了,就会被卷。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主动时间,哪怕需要和别人达成协议。我举个例子,就是在我每天的下午两点到四点这个时间段内不要来烦我,每天这两个小时,是我雷打不动的整块的时间,做我自己工作。


    我觉得这样你的幸福感都会提升很多,如果太被动就非常累,就很容易被卷进去了。很多人白天忙着开会,啥也做不了,到了晚上累的同样做不了事情,谈何自我成长。


    摆脱内卷还有一个想分享的就是,你能不能去做点不一样的事,不要跟大家再去争同一个东西。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摆脱内卷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像我当年还在公司工作的时候,我没有跟大家去争着晋升,去升职加薪,反而我去积累另外一个很少有人去做的事情,这个竞争就不激烈,对吧?就不会被卷嘛。


    所以找点独特的事情,我觉得也是避开这个竞争主战场的好办法。

    二、产品设计问题:


    1、产品创新关乎产品生死,也是一门技术。您觉得,追求产品创新时,最应该避免的错误是什么?

    我觉得最应该避免的错误是:在错误的产品上花太多的精力,或者说是投入太多的资源,包括人力、时间。大量投入之后,才发现这个方向是错的,我觉得这是最大的错误。要学会尽快止损,这也是我的整个产品创新方法论的一个理念。

    2、您从事产品创新研究以来,见过最成功的的案例是什么,其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最成功的案例我倒不好说,但是我看到的几乎所有的成功案例,他们都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到了平衡。


    我给大家讲两个平衡吧。


    我觉得第一个平衡是叫做:公司目标和用户目标的平衡。好的产品,它一定要能解决用户问题,它也一定要能满足公司的战略需要。这两者是缺一不可。我们看过很多只满足公司战略需要的产品,公司想往这个方向走,但始终没有找到用户的价值点,然后做不下去。我也看到过很多用户觉得很爽,但很难商业化的产品,跟公司的目标也很难去做一个匹配。最终被砍掉,非常可惜。


    这是第一个平衡,这个平衡你要做好。


    你需要做的第二个平衡是:产品创新会碰到两大风险。


    这两大风险你在一开始的时候都要去非常关注。第一个叫做技术风险,你能不能做出来?第二个叫做市场风险,做出来后有没有人要?


    我发现很多创业公司或者创新产品,过于关注了一面,有强调自己的技术特别牛的,手里有很多专利,有很多硬核的黑科技,但没法打动用户。有的又过于强调市场,用户痛点特别大,需求特别强烈,但又做不出一个能解决问题的东西。


    所以这两面缺一不可,这也是一个方面的平衡。


    所以我觉得好的产品,其实都是走钢丝,在很多维度上做到了很好的平衡。

    最后,请您给摹客用户中的产品经理提一些建议吧。


    我就给一个特别实用的小建议吧。


    我觉得就是大家有没有可能从这周开始记录自己工作、生活,每周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心得体会。这篇文章的最重要的读者是你自己,当然如果你愿意把它公开发表出来那更好。


    试着坚持三年,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件很难的事。三年一百五十篇,我坚持了十几年,所以我才敢给大家提这样的需求。


    你坚持三年,看看能带来什么改变。好吧,坚持三年。


    附图为苏杰老师公众号整理的履历图,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老师的公众号:iamsujie,学习更多产品知识。

  • 相关阅读:
    51nod 1179 最大的最大公约数 (数论)
    POJ 3685 二分套二分
    POJ 3045 贪心
    LIC
    HDU 1029 Ignatius and the Princess IV
    HDU 1024 Max Sum Plus Plus
    HDU 2389 Rain on your Parade
    HDU 2819 Swap
    HDU 1281 棋盘游戏
    HDU 1083 Courses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ongde-0077/p/14890121.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