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关于阅读的元思考

    阅读的时候大脑不仅仅要看,还需要思考。今天说的不是阅读的时候如何思考,而是思考如何阅读,也就是关于阅读的元思考。
    阅读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要阅读,挑书选书,有效的阅读,读书笔记和感想,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接下来说说我的理解。

    为什么要阅读
    上学的时候读课本是因为要升学,要考试,不读不行。工作后要阅读,是因为要学习工作相关知识,提升自己。除了这两种被动的阅读方式外,有没有主动的阅读呢?上学的时候看课外书算一种,不过很多同学课本都看不完,就别提看课外书了。工作后主动去买书看书的人相信也不多,去看看公共图书馆,图书城的成年人数量,大概可以估算出读书的比例了。其实我们的一生都是在学习中度过,而读书是其中一种很有效的方式,这里也并不排斥其他学习的方式,比如观察,模仿等。书籍是人类几千年积累下的巨大财富和价值,其实看书是一种学习经验的讨巧方式。学习理工科的人毕业后就很少看文学类的书籍了,其实是因为在学校的时候就没有培养这方面的兴趣。其实多看看文学,历史,哲学类书籍,对自己整体的提升是有帮助的。给自己阅读找个理由其实不难,能够不断坚持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挑书选书
    茫茫书海找到自己想读的书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人说读书破万卷其实是一种穷举的方法,虽然万卷书在这里是个虚词,但是那个时代将所有可以读到的书加起来也就是几万种而已,一来是因为那个时候注重人文而忽视科学,图书种类受到限制,另外还因为信息实在不发达,想找找新书也不容易。而现在就不一样了,图书馆的纸质书就浩如烟海,互联网上还可以找到更加多的电子书,而新的书还再源源不断地被出版出来。在这么巨大的书籍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我来说,如果我看书阻力不大,就挑选中外很多经典或者大部头的书来看,因为这个时候可以利用学习的动力来肯硬骨头;如果对读书兴趣不大,可以看看轻松一些的书,这些书不需要看完,可以找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翻翻,因为这个时候需要保持读书的习惯。另外,从自己感兴趣的书中找到作者引用或者提到的书,也是一种常用的找书方法。找到书后还要将书籍分类,这有助于自己拓展知识面,不局限于一种类型的书,同时阅读的时候也不会偏颇。

    有效的阅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法,这个是很个性化的事情,不必要求必须如何如何。但是阅读的效果是可以衡量的,那就是让阅读更有效。有效不仅仅是指可以快速的阅读,还指可以高效地获取信息和想法,同时将读书反作用到自己身上,触发自己的思考。因为读书看起来是一个单向的输入过程,其实仔细想一想读书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读一本书仿佛是和作者在交谈,你要把自己的问题和疑问提出来,同时对赞同的观点和想法予以肯定,而后者会强化自己的认识。具体到实际操作上,就是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提问。有句话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看书的时候要拿着笔写写划划,这样也会加深自己的读书印象。在这一方面,电子书的阅读体验是比不上纸质书的。另外,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的逃离作者设定的场景和思维,形成主动的思考,这也让阅读会更有效。

    读书笔记和感想
    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写写读书笔记,这是和阅读同步的一种思维活动。我们看似很多懂了的东西,当你说出来或者写出来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因为写作的过程中会让我们重新组织和梳理自己的思维,形成有逻辑的语句,而这就要求我们将一件事情真的弄清楚,而不只是一知半解,模棱两可。2020年我参加了一个读书会活动,在小打卡上写了有200多篇读书笔记,其实读书笔记最难的不是写什么,而是当你真的写不出来的时候如何坚持下去,这个我也没有找到好的方法,只能多写多练,写的多了感觉也就有的说了。读后感可以认为是阅读动作完成后的一项总结活动,是对一本书的整体印象和想法。当然阅读没有真的完成,因为对于一本好书我们可能需要读很多遍,每一遍可能会有新的想法,或者对以前的想法进行修正。

    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书籍不像其他商品,当你购买动作完成后就属于你了。书籍买回来后只是完成了一小步,只有把一本书真的读了或者是读完了,这本书才有一部分属于你。何谓属于你,我的理解就是将书里的内容内化为你自己的一部分,这样一本书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以上就是关于读书的一些元思考,欢迎有兴趣的读者留言讨论,谢谢。

  • 相关阅读:
    Docker端口映射实现
    Docker容器访问控制
    Docker配置 DNS
    Docker快速配置指南
    Docker外部访问容器
    Docker容器如何互联
    Docker 备份、恢复、迁移数据卷
    19.30内置登录处理
    18.29SSM基础整合开发
    19.30内置登录处理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onelgeng/p/14589239.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