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青年基金
申请书写作
文献阅读
讨论修改
作者:李二
日期:20/03/2021 - 21/03/2021
前面两篇博文分享了青基初稿写作与自我修改的一些个人经验与总结,本篇博文着重聊一下青基申请书在修改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个人修改的历程。
12. 摆正心态,迎接一大波修改
我一直觉得,什么样的心态就决定了自己走多远。虽然最终目标必然是期望本子能中,但是抱着不断学习、不断自我修炼的心态去做事,遇到困境、疲惫、与痛苦的时候,方能安然地度过。听过一句话“越痛苦的时候,越能提升自己”。
我们不是大佬,基本都不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过各种修改;
我们写的本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批评可能很尖锐,有的甚至否定了研究思路与内容,这时只能抚平自己的情绪,通过不断讨论交流再理清自己的头绪。(说实话,我在这段时间内确实很痛苦)
我们也不能盲目妄自菲薄,其他人的批评与建议是供我们参考的,我依然建议要有自己的理性的坚持。
修改的过程很可能比写初稿还要耗费时间,要有所准备,无论在心态上还是时间上。
13. 请导师们帮忙看看以实现宏观把控
我估计申请青年基金的朋友们基本都是刚刚毕业不久的小青椒,可以好好利用自己硕博期间积攒的人脉资源,请人帮忙看看。
首先肯定是请自己的导师帮忙看看(如果导师时间充裕的话),这是最好的资源。穆老师对我这个申请书也特别上心,经常问我写的怎么样了,需要讨论吗。我最终版的申请书,绝大部分是在和穆老师讨论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和完善的。
对于我的
初稿
,穆老师觉得无论是内容与方案,都有比较大的问题,当时我们讨论之后,我确实有点不知所措了,直到返校之后,重新摆正心态,才开始好好修改,不过说实话,我依然坚持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没有完全重新写作。
二稿
的时候,穆老师着重和我讨论了研究意义的逻辑,我方才发现自己觉得逻辑没问题的时候,别人可能觉得问题依然很大。最后完全按照穆老师建议的逻辑修改之后,再请其他人去看时,反响就比较好了。
三稿
的时候,穆老师则关注了研究现状、技术路线图以及一些其他的细节。尤其在研究现状部分的建议,有点让我如梦初醒的感觉。之前自己一直理不清现状部分的逻辑到底怎么设置才好。
我习惯大改的版本标记用1,2,3; 小修改的版本标记用1.1,1.2,1.3;
其次是请其他老师帮忙看看,我们团队的PI黄老师对初稿也提了很多有益的意见。
黄老师对于初稿中的一些看法,竟然与穆老师出奇的一致,说明这些问题确实非常重要,是大家都会注意到的,必须很好的纠正。
黄老师是一位学科知识非常全面的老师,而且是三维辐射传输模型RAPID的创始人,对于利用3D RTM的建模和反演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对于我的申请书有非常大的发言权。黄老师的意见虽然并非很具体,但他从大处著眼,因而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保留以及小修了自己之前拿捏不定的一部分内容。
我了解到博导阎老师那段时间很忙,当时抱着试试的心态,请阎老师帮忙看看。
阎老师特别会鼓励人,说我写的不错,给了我比较大的信心(虽然我知道阎老师这很可能是强行鼓励,嘿嘿);
阎老师看的比较认真,基本是逐字句读的,因此有很多的修改建议,尤其是以前我根本没有想到和注意到的地方。
14. 多与师兄师姐讨论以梳理研究与写作思路
我有很多热心的师兄师姐,这确实是我的一个宝藏。我与师兄
漆建波
博士、师姐蒋靖怡
博士都在303办公室,讨论起来非常方便。师兄胡容海
博士是俺们组的科研小星星,我特别喜欢参考胡师兄的意见,无论是论文写作、找工作还是基金申请书。
我在博士论文致谢中写过,漆师兄有点类似我的小导师了,在博士阶段就对我指导很多。这次青基写的是利用无人机遥感与三维辐射传输模型LESS反演单木尺度植被参数,相当于结合我的背景与他的背景,因此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和漆师兄讨论。
当时我还没返校,与漆师兄在线上讨论的,主要聊的是研究内容,他提到目前无人机遥感与物理模型并没有很好的结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围绕这个去写的话会比较好; 另外漆师兄也提到要黑体字一定要有信息量,作为主旨句或者主旨词,能让人即使不看其他字也能知道基本情况,千万不能写的太泛。
靖怡师姐和我同时在写青基申请书,我们两个人都关注植被参数的遥感反演,只不过她关注的是卫星尺度,而我则关注无人机尺度。
因为同在一个办公室的缘故,我基本一遇到自己思考不出的问题,就和她讨论,她也不介意拿出自己有限的时间,和我一起讨论我的问题; 靖怡师姐对于我的研究主题、内容、逻辑结构均有比较多的建议,平常一起吃饭的时候也在聊这些杂七杂八问题,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我在写完第二稿之后请胡师兄帮忙看看,他眼睛真的很毒辣,提出的关于研究现状写作逻辑上的问题一针见血。
我的研究现状很难找到重点,并为研究必要性服务,缺乏单木尺度的现状内容,虽然目前这方面研究比较少,但是并非没有; 建议我可以先从冠层尺度写起,然后到单木尺度,最后写无人机,这样逻辑链条就完整了。我后面确实就是按照这样去写的。
另外,我还借鉴了宋婉娟师姐的青基申请书,在研究意义与现状分析部分,她的申请书很有参考价值。以及一些组内老师的面上基金申请书,我也大致阅读了一下。
15. 大同行甚至跨学科的意见也有参考价值
“多找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们看看”,这话是师兄刘守阳博士说的。他的本硕专业背景是农学而非遥感,虽然用遥感技术,但是关注的是作物表型育种,因此偏向生命科学学部的研究范围。
虽然我自己并没有找大同行或跨学科的老师去看(因为咱也不认识呀,呵呵),但是因为和他平常联系非常多,了解到了他找了很多各种各样背景的老师去提意见。
首先,不同学科可能关注点不同,同一个主题,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我倾向在自己学科圈子请人看,毕竟评审专家基本属于小至中等程度的同行) 其次,大同行或跨学科的人往往能看到我们自己看不到的一些东西。 最后,尽管他们的意见值得参考,但是要注意自己所投学科的习惯是什么,按照习惯去做至少不会出大问题。
16. 如何度过自己修改的疲惫期
相信每个人都会经历自己修改的疲惫期(也可能有的朋友是永动机,嘿嘿),真的是不想改,改不动了。但是,为了改进申请书提高命中率,还是得继续改。这时,我们就像有两个小心脏在打架,不知如何是好,时间也就慢慢溜走了。
我有一个很好的办法,不过前提条件是得有人找你看他/她的申请书:
当看到别人写的申请书时,因为自己并不是很熟悉,相当于是评审专家了,于是能够明确提出一些自己对于申请书写作上的意见,然后再按照这个意见,反思自己的申请书。
人其实很难看到自己的不足,但是比较容易看到别人的不足。通过别人的不足来反思自己,通过别人写的好的地来提升自己,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这并非浪费时间,一方面是帮别人提升,另一方面也能提升自己。我当时看了两份申请书,都提了些意见,之后对自己的申请书修改还是很有帮助的。
花几天帮别人看,让自己的大脑先离开自己的本子,这样疲惫感就会少很多。
大家不妨试试这个办法,真的能读过疲惫期哦。
17. 打印下来,逐字逐句地审阅
当自认为全部修改完成之后,其实并不是真的全部修改完了。仍有最后一步,那就是要把申请书打印下来,逐字逐句地审阅。因为大多数人看电子版与看纸质版的感觉很不一样,看纸质版更容易细心审阅。我经过这种方式之后,又发现了许多要修改的小细节。
此外,我还找了位细心的学生帮忙看看,虽然她完全不是植被参数反演背景,但我觉得找个局外人去看更容易看出语句不通畅和有歧义的地方。事实证明,这位博士生完美地实现了我的期望。
18. 后记
从12月份开始准备,到三月中旬提交,前前后后搞了三个半月,对自己真的是一次锻炼与提升。这和我之前写博后基金的感觉完全不同,现在再去看自己的博后基金申请书,确实有很多地方看着不顺眼。
在青基提交完成之后,虽说还有好多其他工作要做,但是因为小宝宝即将降临人世,我便先把一些工作往后推了推,专心陪伴老婆等待孩子的降生啦。额,这个时候,老婆和我说,名字还没起好,你抓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