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负库存

    对于允许存在“负库存”现象的用户,下面的内容非常重要,请仔细看一看。

    首先需要说明:某商品某时刻的库存状况描述为:库存数量/库存金额

    1. 负库存的来源

    案例:

    当帐面库存为10/500 时,假设又进了一批货,货已经进库,但进货单尚未传到录入员的手里。这时,录入员又已经收到了一张该商品的最新销售出库单,销售数量为30。录入该销售单后,库存结果将为:-20/-1000 。

    以上结果我们比较容易理解:该商品库存均价为500/10=50,库存数量为-20时,库存金额为-20*50 = -1000,非常合乎自然。

    2)负库存将可能出现的“初级怪现象”

    以-20/-1000为基础,面对下面9种不同的进货,必然出现9种不同的结果,其中6种为“不正常”:

     
     
     
    进货前的

    库存量/额
     
    进货情况

    (数量*进货单价)
     
    进货后的库存量/额
     
    备注
     

    1. 
     
    -20/-1000
     
    20*60
     
    0/正数,(0/200)
     
     
     

    2. 
     
    -20/-1000
     
    20*40
     
    0/负数,(0/-200)
     
     
     

    3. 
     
    -20/-1000
     
    20*50
     
    0/0,
     
    正常
     

    4. 
     
    -20/-1000
     
    10*120
     
    负数/正数,(-10/200)
     
     
     

    5. 
     
    -20/-1000
     
    10*100
     
    负数/0,(-10/0)
     
     
     

    6. 
     
    -20/-1000
     
    10*50
     
    负数/负数,-10/-500
     
    正常
     

    7. 
     
    -20/-1000
     
    25*50
     
    正数/正数,5/250
     
    正常
     

    8. 
     
    -20/-1000
     
    25*30
     
    正数/负数,(5/-250)
     
     
     

    9. 
     
    -20/-1000
     
    25*40
     
    正数/0,(5/0)
     
     
     


     

    3)在负库存“初级怪现象”上出现的“更怪的现象”

    在“初级怪现象”上,负库存实际上已经没办法“合理处理”了。我们以上面例子中的第8种情况5/-250为例:

    在5/-250的库存情况下,假设我们有业务:销售量=1,单价=300。对此,大家容易想到的销售成本核算至少有2种算法,我们分别来看看:

    方法1:

    (这也是《管家婆》软件采用的算法)成本为 -250/50= -50,销售后库存金额=-250-(-50)= -200。

           结果为:4/-200,看起来似乎合理。

    但是,上述结果也不太“合理”。解释这一道理,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会计复式记帐知识(或数学基础),从销售利润分析的角度切入:

    先看一个正常的正库存情况,比如在5/250情况,销售1*300后,库存将为4/200,库存变化为(250-200=50),库存金额减少了50,本笔销售的毛利为300-50=250元,合理!

    但在本案例中,库存成本变化为-250-(-200)= -50,根据会计复式记帐的基本原理,为保持借待平衡,本笔的销售毛利将为300-(-50)=350元(参照下面的通俗解释),比销售价还高。即会出现“送给别人也有利润”的怪事。

     
     

        解释:销售毛利为何是300-(-50)=350?

        比如,您的企业现在的全部资产状况为《现金1000,某商品库存5/-250》=750;现在作了笔销售,销售量为1,单价为300,并现金收到销售货款300;按这里的成本核算法,销售出库后,您的全部资产状况为《现金1300,某商品库存4/-200》=1100,销售前后的资产差价为1100-750=350。显然,这350元的资产变化从何而来呢?显然,只能是在这笔销售行为中产生的,即可能是、也只能是本笔业务的销售毛利。
     


     

        所以,本结果显然不“合理”,但非常严谨、准确。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我们在此前先作了不合理的前因,才会有此不合理的后果。对此,我们戏称“父债子还”。这种现象,好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光速时空中,各种我们常见的物理现象将“变怪”。

    方法2:

    成本为(5/-250)的绝对值 =  +50,销售后库存金额= -250-(50)= -300。结果为:4/-300

    在这种情况下,销售后库存金额变化为-250-(-300) = +50,如果销售为1*单价300,本笔销售毛利将为300-50=250。好了,利润似乎合理了。

    但是,另外的怪事又来了。在4/-300下,我们继续作销售1*300,按此成本算法,销售成本为(-300/4=-75)的绝对值=75,库存结果将为3/-375;如果再作销售2*300,销售成本将为2*(-375/3)的绝对值=250,库存结果将为1/-625。

    而且,如果我们是在5/-250的情况下,一次销售4个,单价=300,按照此算法的原理,成本将为+200,库存结果为1/450。与上述分几次销售的结果居然不一样。

    显然,这种算法更不“合理”。

    4)出现负上述现象后,怎么办?

    1. 尽量避免使用负库存,尤其是进价变化快的商品。否则,出现复杂的负库存现象,几乎是必然;

    2. 对于已经出现的负库存现象,建议尽量采用其他“变通”手段,一次性消除负库存隐患。比如:

     
     
     
    进货后的库存量/额
     
    一次性消灭法
     

    1. 
     
    0/正数,(0/200)
     
    先做一个报溢单,然后再作一个同量的报损单
     

    2. 
     
    0/负数,(0/-200)
     
    先做一个报溢单,然后再作一个同量的报损单
     

    3. 
     
    0/0,
     
    合理
     

    4. 
     
    负数/正数,(-10/200)
     
    先做一个报溢单,数量=n+1;

    做调价单,数量=1、单价=120;

    然后再作一个报损单,数量=n+1
     

    5. 
     
    负数/0,(-10/0)
     
    先做一个进货单,数量=n+1、单价=100,

    做调价单,数量=1、单价=100;

    再做一个销售单,数量=n+1、单价=100;
     

    6. 
     
    负数/负数,-10/-500
     
    合理
     

    7. 
     
    正数/正数,5/250
     
    合理
     

    8. 
     
    正数/负数,(5/-250)
     
    用“调价单”,成本价设为正数
     

    9. 
     
    正数/0,(5/0)
     
    假设当前库存量为n, 我们希望设定的新成本价为p.先计算出 x= (n+1)* p ;然后,

    n         作一笔进货单,数量=1,单价= x

    n         再作一笔销售单,数量=1 ,单价=x 
     


     

    5)如何理解负库存现象?

    由上可以看出,“怪”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进货价格与原库存价格差别大而造成的。其原因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当某笔销售将导致负库存时,本笔销售的的所有出库商品必须要核算出出库成本,包括负库存的那部分。但是,因为这种违背常理的“先卖后进”,其负库存所对应的进货单价是在后来发生而不可预测,所以,该负库存的单价,只能以现有的数据为基础作“估价”。这样,一旦事后该商品的真实进价不同于“估价”,前面的销售单实际上已经是“提前挪用”了部分差价,实际上是在“补贴”前面的误差。

  • 相关阅读:
    C#创建Windows Service(Windows 服务)基础教程
    c#写windows服务
    怎么样快速学习AngularJS?
    Web API 安全问题
    ASP.NET Web API身份验证和授权
    通过HttpClient来调用Web Api接口~续~实体参数的传递
    在WebApi中实现Cors访问
    SQL Server 动态生成数据库所有表Insert语句
    EasyUI combobox
    Linq使用Group By 1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artian6125/p/963148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