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类和伪元素的区别
伪类
1、本质上是为了弥补常规CSS选择器的不足;
2、可以同时使用多个伪类;
3、存在DOM文档中(元标签找不到,只有符合触发条件时才看到),逻辑上存在,但在文档树中却无须标识的“幽灵”分类。
4、如a元素的四个伪类:
:link 定义正常链接的样式;
:visited 定义已访问过链接的样式;
:hover 定义鼠标悬浮在链接上时的样式;
:active 定义鼠标点击链接时的样式。
(每次定义链接样式时务必确认定义的顺序,link--visited--hover--active,也就是我们常说到的LoVe HAte原则(大写字母就是它们的首字母)。)
伪元素
1、本质上是创建了一个有内容的虚拟容器;
2、只能同时使用一个伪元素;
3、不存在DOM文档中,是虚拟的元素,是创建新元素;(代表某个元素的子元素,这个子元素虽然在逻辑上存在,但却并不实际存在于文档树中。)
4、如::before 、::after
其中伪类和伪元素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创造了新的元素,新创造的元素就叫伪元素
W3C中对于两者应用的描述:
伪类:用于向某些选择器添加特殊的效果
伪元素:用于将特殊的效果添加到某些选择器(标签)
注意:
伪类只能使用“:”
而伪元素既可以使用“:”,也可以使用“::”
因为伪类是类似于添加类所以可以是多个,而伪元素在一个选择器中只能出现一次,并且只能出现在末尾
伪对象要配合content属性一起使用
伪对象不会出现在DOM中,所以不能通过js来操作,仅仅是在 CSS 渲染层加入
伪对象的特效通常要使用:hover伪类样式来激活
相关问题:
:after /::after和:before/::before的异同
相同: 都可以用来表示伪类对象,用来设置对象前的内容,:before和::before写法是等效的; :after和::after写法是等效的
不同点: :before/:after是CSS2的写法,::before和::after是CSS3的写法,CSS2要比CSS3的兼容性好,但在H5开发中建议使用::before/::a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