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篇文章里没有提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 Enterprise 2.0 现在成为了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实实在在的现实存在?显然并不是因为技术的突破。Blogs,wikis,以及 RSS



单纯的从技术角度进行解释的做法忽视了三个广泛而又彼此契合的趋势。这些趋势都与改变技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这些趋势就是:
用于表达自我的简单且免费的平台 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AJ Liebling

在这些人当中,有很多人是没有什么可说的,或是没有借互联网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不过,更多的人是被建设和维护一个网站所需要的时间、花销、以及技术等综合要求给吓退了。我在很多年以前就拥有了 mcafee.org


每月10到20美金的支撑费用对我来说不成问题,但对于某些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愿但又没有多余收入或是信用卡的人来说,就有些奢侈了。不过,对于这些人来说,互联网也并不是毫无关系的。事实上,由于有免费的电子邮件,他们只要一有机会坐在机器前,就会充分地使用它。几年前,我同我的哥哥到 trekking in Madagascar

这个故事佐证了互联网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用途。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公司们一直在为全球各地的用户提供类似于电子邮件和即时信息这样的基于网络的免费的通讯频道。这些频道对于从剑桥到 Antananarivo

Usenet 群组

大约在同一时间,另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平台方案正在升温:这就是博客。从根本上说,博客是一种没有那么多烦心事的网站;它使得内容提供者无需再操心于 HTML 标签、CSS、ftp 和其它乱七八糟的技术细节。当初我正是不堪于这些东西的骚扰,以至于在我的 mcafee.org 上一事无成。而现在,我通过使用 pMachine

在2003年,Google 通过收购博客写手(译者:作者这里大概是指 Google 收购 Pyra Labs——一个专职博客写作的工作室——的举措)以及开放博客站点,使得马达加斯加的自由导游们跟我站在了一个水平线上。在今天,Liebling 关于新闻自由局限性的说法仅仅适用于那些没有上网条件或者自我表达权利受到限制的人们。不花钱的博客的诞生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在 blogger


自发的而不是强加的机制。在技术人员构建新的平台的同时,他们对自己的角色也在进行不断地反思,在理念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相对于以往把自己关于平台结构的观点强加给用户的做法,他们现在正在努力避免这种强制性,并开发各种工具来帮助用户形成各种自发的结构。Wikipedia

Wikipedia 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是一部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编写并拓展词条的在线百科全书。但在一开始,它并不是这样的,尽管它自始至终的目的都是建立一部免费的在线百科全书。它的创始人 Jimmy Wales



“……Nupedia 的特色是借助于广泛的专业人士的审核,来保证其内容的质量可以媲美于专业的百科全书。Nupedia 希望学者们能够志愿地提供内容。在运作停止前[2003年9月],Nupedia 共有 24 篇文章完成了审核过程(其中3篇还有两个不同长度的版本),另外有 74 篇文章正在审核中。”
Nupedia 的7阶段审核过程使得只有那些拥有博士头衔或是领域里的真正专家才有资格参与进来。这个条件实在太苛刻了。在一个座谈里,我听 Wales 说,就连他本人都不太敢打提交一篇文章的念头。
在2000年末,Wales 接触到了 wikis。(同样,根据 Wikipedia 的条目,)wikis 是“一种允许任何访问者添加、删除、或是修改其内容的网站。操作过程简单快捷,通常不需要用户注册。” Wikis 是由 Ward Cunningham

在2001年1月10日,作为一个“小小的功能”,wiki 被引入到了Nupedia 中。 到1月20日,在新的 Wikipedia 系统中就有了600篇文章。而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1百万的英文文章和多于3百万的各种语言的文章。很显然,最简单的办法反而最有效。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很多个,既包括技术方面的,也包括社会方面的,我在《斯隆管理评论》上的文章里以及以后的帖子中会讨论这个问题。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通过从 Nupedia 向 Wikipedia 的转变,撰写和编辑过程中的很多手续都被简化了。尽管这些手续可以防止一些低质量的内容,但同时也对其它所有的内容构成了障碍,并阻拦了人们的参与。 当这些手续被简化后,即当Wikipedia 的理念—— “平民参与”(原文是 non-credentialist

雅虎在2005年底收购 del.icio.us

公司为此雇用了分类学家来建立和更新这一结构。分类学(Taxonomy


我曾经习惯于雅虎对互联网的分类。后来我发现,互联网增长得实在太快了,分类学家们几乎不可能跟得上趟儿。而且,Google 可以对输入的任何文字进行检索。这可比雅虎的层次化结构要有效率得多了。(今天,雅虎的层次化结构仍然存在,不过很难从主页上找到其入口,它已经不再是雅虎的主要业务了。)
我对互联网的分类没有投入更多的关注,直到我开始听说有关 del.icio.us 的故事。该网站并不是按照专家建立起来的系统分类学来给网站分类,而是基于一种由大众逐渐发展起来的分类体系—— 大众分类学(‘folksonomy



于是在2005年底,雅虎收购了del.icio.us。这一举动可以被视为一种认可:在线内容的分类仍然是有价值的,但最好的分类人选是用户本身。
混乱中的秩序 假如每个人——既有马达加斯加的导游,又有哈佛商学院的教授——都开始在 Wikipedia 上撰写和编辑词条,或者上传照片到 Flickr,那岂不是会弄得一团糟?如果成千上万的人都利用在线言论自由的权利的话,我们会不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
令人惊讶的是,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居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 Web2.0 除了提供自我表述的平台以及改变以往强加于人的态势外,还提供了第三种非常有价值的服务——即帮助我们过滤、整理、设置优先级等使我们能够弄潮于信息洪流浪尖之上的工具。
正如我在文章中曾经描述的,这些工具包括功能强大的搜索,标签(tags




这些例子并不是用来说明我的职业生涯是多么地有组织有计划,也不是为了表明我们已经胜任了所有随着互联网的增长而来的挑战。它们是为了用来说明技术工作者们在三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多么好的支持:让大众能够自我表述的平台,随时间而浮现的机制,以及帮助用户来适应信息大潮的工具。
正如我在文章里所讨论的,对于商业的领袖们来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能够把这三样重要的趋势从Internet 引入 Intranet——如何用 Web2.0 来建设 Enterprise 2.0。我在以后的文章里会更多地谈论这一点。
我将以一则轶闻来结束这篇文章。这则轶闻显示了许多商业领袖们并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三个趋势。上周,我在一堂与资深管理者——都是公司的拥有人或总裁——的课上,让大家学习我写的一个关于在一家银行内部使用博客的案例,并留了一点课堂作业:我让大家试试 blogger 和 typepad,并开始写自己的博客,然后向我汇报他们的博客地址。
结果,他们并没有完成这项作业的意愿。每个人都在跟我说,他们是如何如何忙,没工夫在给自己添乱。在两个班共50到60个学生里,交作业的不到15个。
为了让学生们多少能够有所认识,我问那些交了作业的人,开始写博客是什么感觉。他们都耸耸肩说,没什么难的,总共花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也不需要任何特殊技能。然后我问,为什么我要给这些很忙的管理者们布置这样一道简单得近乎愚蠢的作业。最后,有一个聪明的学生冒出来一句:“让我们体验一下它有多简单。”从这一刻起,课堂讨论开始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