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我再次出差,想起10年回囯时寄那六大箱子的书,我就头疼,这次要长点记性了,买了一个Kindle DX,大屏e-ink,看书爽,携带也容易,特别是那时候手头上有不少扫描版本的pdf。当时的Kindle内置的系统很烂,特别是翻页速度特别慢,实在是有点受不了。后来就在网上查了下,知道了多看,可以装在Kindle上,试了试,果然是非常不错,不仅翻页的速度提高了很多,而且加上了很多方便阅读的设置,比如字体等等。特别是可以根据不同的pdf自定义阅读的窗口大小,简直惊为神器。
那时就感觉非常佩服多看的团队。这个团队,不仅在技术上过硬(因为要把系统无缝地植入Kindle中,但他们应该是无法拿到Kindle的开发资料的;要在受限资源的硬件上做出比较好性能的阅读体验;要处理好图片,刷新,pdf显示),而且在阅读体验,排版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可以说,这个团队的设计师比大多数人懂书,懂阅读。
可惜今年搬家,这个Kindle的屏被压坏了。我又过了半年读纸质书的时代。
偏爱纸质书,除了为了眼睛能舒服点之外,还有很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传统出版社毕竟还是要更懂得书的排版,大部电子阅读器,那简陋的排版无法让人忍受,而且技术方面的书这方面就做得更差了,手机上简直不能看。
但毕竟还是因为经常出差,所以不得不再继续找一些过得去的电子阅读器。所以又想起了多看,App Store上一搜,下下来,试了试,这个团队真是不负我心。很少有应用能会让我产生一定要记录点什么的冲动,多看确实是其中一个。
多看确实是做得很用心。全平台可用,而且每个平台的阅读体验都是精心调教过的。看书赏心悦目。气泡型的注解也方便了阅读。目录,书签,wifi传书,云存储。笔记与导出功能更是业界良心,用起来非常方便。
其实之前我一直认为电子阅读仍然离我很远。但是多看的出色改变了我的看法。短短的三天时间我花了100多在多看上买书。多看也触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电子阅读确实有着一些与生俱来的优势。
- 首先是制作过程,我想现在大部分作者写作的原始稿都已经是电子版了,所以新书变成电子出版物不会再有录入的问题,排版是纸质书和电子书都有的过程,但我猜测纸质书要更复杂,确认效果也更难,改动也更难。
- 电子书有天然的成本优势,因为产业链短,涉及的工序少,而且边际成本几乎是零。(是啊,那只不是是几M的二进制数据而已,可以无限拷贝)
- 笔记整理特别的方便。(当然,这和阅读体验,书籍排版一样,需要设计团队好好地下功夫)
- 分享和讨论方便,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读书友,更容易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心得,与书友一起讨论。
- 携带方便
- 可以再线更新!!也就意味着勘误可以做得非常完美~!
- 因为没有库存的问题,永远不会再有“绝版”一说。(不过,如果多看不幸倒闭,已购书如何处理就看企业的道德了)
- 支付越来越方便了
- 搜索方便
- 通过低成本和低价格可以达到比以往更大得多的销量,最终可以提升总收入
在这些方面,多看都做得非常好了,至少领先其它电子阅读器很多。而且多看的书城中已经有不少很好的技术书了,这点很难得。也许是因为多看团队本身的技术特质影响的吧。
不过,多看也仍然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就当是我的用户抱怨吧)
- Web平台不能使用云端(也许是怕版权问题吧),有些自己的pdf,也想PC上使用多看的笔记系统,就很难了。
- 社区质量不如豆瓣,特别是书评这一块。这个可能也是很难的一下赶上的,不过我觉得如果能保持体验和书籍丰富性上的领先,吸引更多高质量用户是迟早的事。
- 外文书几乎没有(可能是版本不好谈?)
- 还有,书能不能再便宜一点
- 是否能发动社区录入没有版权问题的老书(或者通过好的方式解决版权和收入分配问题),贡献者,作者,读书,平台多方受益。
- 其实……我不喜欢小米,个人更希望多看像豆瓣一样是独立的……当然,这不能算缺点。
总之,感谢像多看这样的应用,改变和触动了我,这个团队用自己的努力,真实地改进了人们的生活,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