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从大公司到创业公司,技术人转型怎样转变思路与处事之道?

    原演讲做于 2017年QCon 年会。原文发表于 InfoQ,链接。作者本人。感谢InfoQ,感谢QCon,感谢“工程师的软技能”专题

    作者|世民
    编辑|小智
     
    本文作者将从自己的工作经历出发,从工程师择业的角度,与观众产生共鸣,从大公司到创业公司,需要转变的思路与做事情的方法,有原则性的东西,也有真实案例与身边的故事,还会穿插一些工程师的软技能。

     

    注:本文整理自云极星创联合创始人兼 CTO 刘世民在 QCon 北京 2017 上的演讲,原题为《从大公司到创业公司》。

    写在前面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做 CTO 的技术人不是好技术人

    刚拿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提笔不知道要写什么。大约三个月之前,有记者对我做过一个专访,之后在官网首页发布了一篇文章《从知名外企到创业公司做 CTO,是种怎样的体验?》,文章发布后三天多有五万多访问量。从那个时候开始,各个渠道许多小伙伴问我的问题,都是有关职业人的规划问题。

    把这些人分一下类,第一类是 26 岁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 A,第二类是 32 岁的传统大公司工程师 B,第三类是 45 岁的大公司工程师 C。

    • A 会问,我该去创业公司还是大公司?我该如何选择我的技术领域?我该如何做我的职业规划?他主要想的是将来怎么去发展,怎么去选择,怎么去规划。

    • B 的问题包括:我现在是传统行业,这个行业做的事情没有太多挑战,我现在该怎么办,我该不该转型?老板经常拉我去见客户,做技术的怎么去见客户,有价值吗?我拜访过几个创业公司,他们说你底子不错,能降薪过去吗?

    • C 的问题比如,我所在的行业裁员潮一波接一波,我是不是该动动?我动该出这个行业还是转岗?

    我的转型之路

    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自我剖析一下自己过去的转型之路。这是我现在典型的工作日安排,分为早上下午和晚上。早上一般是前三名到公司的,9 点开始先看邮件、开会、面试。下午与某个同事单独沟通,和前端团队讨论客户案例,做产品 PRD 评审,有时候接受一些网站的采访,也可能被 CEO 和 HR 拉去谈话。晚上 5 点开始做一些技术事情,比如看技术文章,有时候还要和客户吃饭,如有意向但在犹豫的候选人,会安排晚餐,在饭桌上谈谈。8 点以后我会看点技术,写点文章,有时候开电话会议。

    日程表排得比较满,所以公司同事评论我走路像一阵风一样。其次,我会碰到很多人,有团队、媒体、候选人,甚至有一些销售团队。最后,基本上会围绕技术、产品来安排我的工作。

    从我的日常工作中总结一下做 CTO 需要哪些技能。做了半年时间的 CTO,时间不长,会以自己的能力和状态总结一下做 CTO 所需技能。分为两块,硬技能和软技能。硬技能是技术、产品、项目和行业视野。软技能首先有写作和交流能力,包括各种 PPT、一些稿子,甚至有时候见投资人。其次是项目规划、管理和执行能力。第三点是团队组建和管理能力。第四点是动手能力和快速学习能力。第五点是时间管理能力,越忙时间管理越重要。最后一点是圈子和影响力。

    回头看一下,我是如何得到这些能力的。十三年依赖,做过三种类型的工作,同时自己还有业余爱好。第一是做开发,从毕业开始做了七八年开发,给我的技术能力打下一个深度。第二是做云架构师,需要见客户,对客户、产品、行业有了很多认识。基本上这两块为我硬技能的深度和广度做了拓宽和加深。第三是做研发经理,我在 IBM 做了不到四年的研发经理,这个阶段学到了比较多的软技能,如团队协作和管理、项目规划、协作和表达、时间管理、视野等等。最后是我的爱好写博客出书,到现在写了不到三年博客,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培养了一种学习和总结能力。同事常说我做 PPT 很快,给我一些素材,我可以很快做出一个 PPT 来。

    剖析一下自己,为什么当初要做这些转型?刚毕业做开发,什么也不懂,别的都不管,这是非常自然的选择。但是做开发几年之后,为什么转型做研发经理?因为当时认为光做技术不懂管理是不行的。当时做了调研,甚至跑到别的公司面试,看看别人想要什么人才。外面确实需要技术和管理复合型的人才,也坚定了我的想法。

    为什么做了三年经理以后选择去做云架构师?当时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认为光懂技术,在实验室做管理是不够的,还要懂行业和客户。当时也做了调研,与行业内比较有影响的人探讨这个事情是不是对的,他们见解是什么?确实外面需要的是全面复合型人才。选择写作和出书更多是自我驱动,做开源有很多文章写得很好,后来一写,就写上瘾了,包括出书也是一样。

    为什么当初能做出这些转型?从开发到研发经理总结一下基本上有几点:

    • 第一点,自己想转。

    • 第二点,当时自己研发做得不错,而且做过一段时间的项目管理,领导也比较认可,正好老板手上有一个管理职位,就是我所在的团队,我在团队也时间很久,做过 PM 和 team lead,很自然我就接受了这个工作,所以从开发转到研发经理。从研发经理转到架构师,这是公司内部跨部门的变化。也有几点原因:第一点想转。第二点是想积累一些人脉,认识对方的老板。

    • 第三,当时写书写博客,在业界也积累一点点所谓的名气。

    • 第四,与很多团队合作,他们对我比较熟悉和认可,所以转型比较顺利。

    • 最后有关博客和出书,主要是看了不少文章,很佩服自己想写,认为在开源时代必须要有所谓的名片,其实文章就是在线名片,对我们的个人发展,包括圈子影响力很有帮助,所以做了这样的选择。

    当时为什么会做这些事情?第一点内在驱动力。第二点是目标和步骤,我知道目标在哪里,知道该怎么去做。第三点是我有基础和资源。第四点是有行动,没有太多犹豫,认为这个事情合适做我就去做。

    后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一些团队讨论,制定了技术人员的能力发展曲线。横轴表示年龄(工作年限),竖轴表示技能,技能分为硬技能和软技能。基本上 35 岁的时候软技能和硬技能有一个交叉点,35 岁之前硬技能更多,35 岁之后软技能必须增加,才能保证你的能力不断增高的趋势。公式就是:综合能力 = 硬技能 * 软技能。

    方法论

    技术人如何做职业规划?

    再来回答一开始提到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技术人该如何做职业规划?坦白来说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是这个问题非常常见,特别是工作几年以后经常被人问到这个问题。我给他们几个建议,一共四点:

    • 第一点是要往前想。你最好想清楚五年以后想干什么?

    • 想清楚之后第二点就是要倒着推,从五年以后的目标往前推,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做什么事情?步骤是什么?

    • 第三点是别人做不了主。别人最多给一些建议和方法。

    • 最后一点,做技术人不要太拘泥于技术,而要认识到有业务价值的技术才是好技术。技术是为业务服务的,我们不能认为技术最新最牛就是好技术。

    如何选择技术领域?

    关于问题二,一些选择性的问题。我该如何选择技术领域?我没有答案,只是从个人发展来看给一些建议。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往前看,往后推。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时代、AI 时代,我们要往这些方向转型,想转就转,要果断有信心。但是我们不能做墙头草,今天前端,明天后端,今天大数据,后天云计算,这样是不行的。一旦发现领域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这个领域路越走越窄的时候,我们要坚定地走出去,不能做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

    是否该转管理?

    这也是比较典型的问题,我该从技术转管理吗?我有五点建议:

    • 第一点建议,从技术转管理,这是有市场需求的。我们公司招人的时候,也需要在技术和管理都很出众的人才,但我们发现在两个方面都很出众的人才比较缺乏。

    • 第二点,从技术转管理,其实有个人的收获收益,比如可以锻炼软技能包括项目管理、全职观、沟通协调等等,即使以后你不做管理,也对你有所帮助。

    • 第三点,在实现方式上,技术和管理不是对立的,是可以并行的,至少在初级管理阶段做管理不要丢下技术。

    • 第四点,有人问我,是转纯管理还是技术管理,个人建议最开始转技术管理。

    • 第五点,如果担心转过去不合适,会不会浪费时间。其实我们要保持理性,设定一个时间长度,在这个时间长度内发现自己不适合管理,果断放弃。一般来说三年时间能看出来是不是适合做管理,因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管理,管理和性格特点很有关系,如果发现转过去以后不合适,果断转型。

    搞技术的,也要见客户吗?

    我是做技术的,老板去让我见客户,我该去吗?我以前在外企的时候发现很多人见客户,特别是技术人员见客户其实是心理打鼓的。第一次见客户,不知道手该往哪放,PPT 该怎么讲。做技术人要看见客户目的,而不是为了见面讲 PPT,是为了更有价值的东西。

    见客户是最需要说话能力的场景之一,见不同客户该说什么话,该提什么问题,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技能。第二产品能力,做技术的人经常说,不知道客户需求在哪里。其实见客户是最直接获取客户需求的方式。第三洞察能力,见客户见多了,你会知道这个行业大概是什么样子的,你可以拥有更多洞察能力。最后一点是反映能力,见客户有时候套路很多,不可能完全计划到,所以需要随机应变、即时学习、拓宽思路。我建议技术人员勇敢地去见客户。

    做技术的,能转售前吗?

    我做了这么多年的技术,能不能转售前?为什么不能?现在是云计算、大数据时代,更需要技术型售前,而不是关系型售前,这块是很有市场的。作为技术型售前能和研发更好地进行沟通,锻炼软实力和行业视野。如果公司内部有这样的岗位,而且老板支持你,愿意接受你,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转型途径。如果未来想做 CEO,做售前的经历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问题三:我该离开大公司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把职业发展大概分为三个阶段。横轴是工作年限,竖轴是特点。一般工作三年之内称之为入门期,入门期主要目的和任务是确定你的发展方向,根据方向获取技能,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学习正规的专业技能。成长期基本上从三年到八、九年,成长期特点是什么?需要快速成长。个人成长速度往往和企业发展速度相关。第三个是高峰期和平台期,快速成长后分为两个方向。高峰期即快速成长之后获得了成就感和高收入。平台期是到那个时候体力精力跟不上,进入心理舒适区。

    大公司的价值和局限

    大公司的价值和局限分为三块。首先它对于处于职业入门期的年轻人很有价值,包括系统的培训体系、完备的研发流程、空间、时间等。其次对于处于职业平台期的中年人也有价值,比如说内部机会多、选择面大,不限制内部换岗、工作生活平衡等。同时大公司也有局限,比如大企业病,螺丝钉等等,对于处于职业快速发展期的青年人会有所束缚。

    跳出舒适区

    这时候我建议他们根据他自己所处的职业发展的阶段,以及所处的公司特点做一个判断,在合适的时候应该跳出心理舒适区。一般来说, 30 多岁的时候是职业发展黄金时期,如果这时候你发现公司平台已经不能给你足够的速度和空间,这时候我建议可以考虑出去闯一闯。

    我要去创业公司吗?

    问题四:要跳槽该不该去创业公司?

    我把这个问题分为三个方面。

    • 第一个方面是什么时候该考虑这个问题。个人认为入门期不太合适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这个时候还不能看清前面的路,你不具备足够的技能和能力去考察创业公司。同时这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正规的职业习惯和专业技能,因此这时候建议加入大公司。

    • 在成长期,如果公司不能给你足够的成长空间,这时候要思考该去什么样的公司。你有了相对丰富的经验,判断力会更好,这样的选择对自己和公司都是负责任的。通过分析创始人、岗位战斗力、行业格局等,这时候你有能力思考这些问题,所以你比较适合考虑这些问题。

    • 在高峰期,思考的不是要去哪些公司,而是自己要不要创业,还是带别人创业。所以在每个不同阶段,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思考。

    很多人会问我,自己想去创业公司有什么建议吗?坦白来说,我没有明确直接的答案。我的建议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创业公司的 CEO 非常关键,要跟对老板。创业公司 CEO 人的本质要善良、真诚、有格局、有胸怀,这决定了公司的高度。同时他要有能力、有眼光、会讲故事,这决定了公司的方向。他要能找到人打造队伍,要能获得钱,要有资源。

    有老板还不够,我们还要上对船,船往哪开,它所处的水面是暗流涌动还是如何。简单总结一下,我们要选择天时地利人和的创业公司。天时就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前不久见了许多 VC,给我的反馈就是 VC 投资的是未来而不是现在。即使现在这个技术发展多么牛,他们也不会投,他们投的是五年之后会爆发的技术。如果一个公司有非常好的风投,通常我们认为这个公司的技术和方向不会有太大问题。同时要有地利,一个创业公司有大资本、大公司支持,有很丰富的客户来源,这时候它就具有地利。人和,就是说团队、技术靠谱。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考虑是否加入该公司。

    有些人会问,该有什么样子的创业心态,是仅仅试一试,看一看,还是一定要待多少年?总结几点:第一点心动不如行动,与其纠结还不如干一场,总是纠结没有价值。第二点晚动不如早动,如果年龄大了再投身创业,这时候你会受很多影响的制约,所以有机会晚动不如早动。第三点有家庭支持,你会变得很从容。第四点是过程与结果并重,大家都知道创业公司成活率不会超过 10%,所以如果只看结果的话,你会比较悲观。如果把过程和结果并重,就能有更好的心态去看行业和公司。最后一点创业有风险,选择须谨慎。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该如何转型?

    第一点是要设定目标。我自己做什么事情都要设立目标。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于技术人来说,不想做 CTO 的技术人不是好技术人。简单来说 CTO 三个字母,C:表明是公司决策层,有一定的决策能力和全局视野和格局。T:是技术层,基础是技术,必须在某个领域有一席之地。O:需要有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需要从公司角度思考该如何建设发展团队,该如何更好地为业务和产品服务。设定目标后,需要有步骤的实施,要获取各种软、硬技能,要攒人脉,开会、演讲、出书、写博客、技术群、吃饭、咖啡都是攒人脉非常好的地方。最后一点是等时机,一旦看中机会,绝不放过。

    做好当下,以之前提到的三种工程师为例解释如何做好当下。对于毕业生来说,如果拿到了大公司的招聘,还是进入大公司。选好技术领域,进入合适的大公司,向身边的牛人学习,人脉建立,硬、软技能两手都要抓。对于青年工程师来说,勇敢地迈出转型之路,选择新目标,降低期望,转型为要,转型之后天地宽。对于中年工程师来说,能不跳槽就不跳槽,不跳槽不等于不动,跳出舒适区,设定新目标,将技术、经验和人脉发挥出来。

    作者介绍

    刘世民(Sammy Liu),现就职于云极星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联合创始人兼 CTO,全面负责云极星创研发和运维中心工作。2004 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曾先后在华为、IBM、EMC 等公司从事软件开发、部门管理和架构师等工作。业余喜欢读书、翻译和写文章等,曾翻译出版《Ceph Cookbook 中文版》。

    看文章更要看评论,因为这里面有很多的真知灼见,特意将评论截图如下。

     

     

      

     

  • 相关阅读:
    Java vs Python
    Compiled Language vs Scripting Language
    445. Add Two Numbers II
    213. House Robber II
    198. House Robber
    276. Paint Fence
    77. Combinations
    54. Spiral Matrix
    82. Remove Duplicates from Sorted List II
    80. Remove Duplicates from Sorted Array II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ammyliu/p/6943266.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