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Anti-Aliasing SSAA MSAA MLAA SRAA 简介

    http://blog.csdn.net/codeboycjy/article/details/6312758

    前两天在浏览游民星空的时候,小编居然在文章中挂了一篇技术文章,是关于SRAA的。对于AA的了解很少,正好入职之前还有几天的空闲时间,所以就这个机会把AA的一些基本算法简单学习了一下,不过也只是学习到了一点皮毛而已。
    本文将简单介绍四种反走样算法,他们分别是:
    SSAA: Super Sampling Anti-Aliasing
    MSAA: Multi Sampling Anti-Aliasing
    MLAA: Morphological Anti-Aliasing
    SRAA: Sub-pixel Reconstruction Anti-Aliasing
    当然,AA算法的种类实在是很多,还有CSAA,ADAA,Transparent AA等等。本文就简单介绍上面四种吧。
    首先,什么是走样呢?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经常是细节非常丰富的,而大部分信息的频率远远高于人眼的识别能力。而计算机中的图像是由一个一个离散的pixel组成的,其实是个有限的集合。所以它只能用来逼近现实中的场景,并不能完美的重现。走样有很多表现形式,例如边缘的锯齿,采样频率过低等。本文的AA算法都是针对锯齿边缘的。一般而言,纹理的采样频率过低都是通过AF或者更复杂的采样算法来解决的。
    image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放大一条直线所经过的两个pixel。由于对于每个像素,我们只在像素的中心采样,所以对于上图而言,上面的像素中的采样点是在直线上面的,而下面采样点则在直线的下面。假设我们要把直线下面的图像填充成黑色,如果没有AA,那么下面的像素就会是纯黑色,而上面是纯白色。而这种情况会产生三角形边缘的锯齿现象,我们称之为走样。下图为经过MLAA处理前后的图像变化。
    image
    当然,如果屏幕分辨率的细致程度已经超过了人眼的识别能力的话,例如iphone4的retina屏幕,那么由于几何体边缘带来的走样现象也会基本没什么影响了。不过大部分的显示器还是能用肉眼观察到锯齿的。
    首先我们了解下SSAA的算法吧。几何体的边缘在理论上来说是无限细致的,因为是用数学公式表达的。所以如果投影到光栅屏幕上的话,无论如何都会有细节损失的,只不过是不是明显罢了。当屏幕分辨率增加或者屏幕分辨率不变,而每个像素的采样点增多的时候,这种细节会更好的表现在用户面前,所以解决AA的一个最直观的办法就是通过增加分辨率。如果在图像的长度和宽度都增加2倍的条件下(4 X SSAA ),再次渲染图像。然后做一个downfiltering,那么图像的细节会表现的更好一些,锯齿会明显的减少。这种办法就是SSAA了,挺Brute Force的办法。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完美的表现画面,不过问题在于其计算代价是与屏幕分辨率成正比的。4 x SSAA 的速度要比没有AA慢4倍左右的时间,对于大多数应用来说,是得不偿失的。从性能角度而言,SSAA是不实际的。
    当然,即使确定了SSAA算法后,也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节需要考虑。例如,16 x SSAA可以被理解为每个像素有十六个采样点,而采样点的分布是
    image
    而这种分布对于反走样并不是特别有效的,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分布来替换
    image image image
    从左到右依次是随机分布,泊松分布和Jittered分布。随即分布的问题在于采样点数量不多的时候,算法的结果不是特别稳定。泊松分布的问题在于并不能轻易计算出泊松分布的位置,而且位置计算代价很大。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分布,这里就不多介绍了。不同的采样点分布算法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变反走样的效果。
    由于SSAA的算法代价过于大,所以应用价值相对而言较小。MSAA假设一个像素内的颜色变化是不大的,从而有效的把颜色和顶点的位置,法线等信息分离开来了。这种算法在很早的Geforce3中,有硬件实现。由于在当时的硬件条件下,纹理的读取的开销很大,所以把这部分独立出来就充分的节省了bandwidth与fillrate。假设这里是4 x MSAA,每个像素的四个采样点中,除了没有颜色信息,会有其他位置等信息。注意这里面的深度信息也是存储在每个采样点中的,就是说深度比较也是基于sub-pixel级别的。Geforce 4系列的AA没有本质的变化,不过在采样点的分布上做了一些调整。
    image
    蓝色的为像素的中心,而红色的为4 x MSAA的实际采样点。由于平均距离小了很多,所以反走样的效果有了一定的提升。而同期的AMD的硬件的AA效果要好一些,主要是采样分布的原因。Geforce 4用的采样分布属于ordered grid sampling,而AMD采用了另一种rotated grid sampling。
    image 
    从反走样的质量而言,AMD的R300系列要远远领先与Nv30。
    随着游戏产业的不断发展,游戏场景也更加的复杂。很多游戏中利用alpha test简化场景的复杂度。例如下面的铁丝网:

    问题就出现了,由于MSAA的纹理采样频率依旧和没有AA的时候一样,所以对于上图左边而言,没有MSAA和经过MSAA处理的效果基本没有区别。因为上面的铁丝网是通过alpha test来模拟的,而没有实际的网格。MSAA的纹理采样率导致了其在这种情况下的无能为力。当然后来就有了adaptive AA来改进这种问题。
    上述的MSAA算法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他们只能与forward rendering结合。而随着游戏中光源效果的复杂,deferred rendering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无论是defered rendering还是msaa都是通过把颜色的计算与几何体计算分离开来,而两者是不能并存的。这就导致了很多麻烦。从某种程度上,MLAA和SRAA可以理解为后处理运算,所以是可以和deferred rendering结合的。
    MLAA更像是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它不需要任何前验信息,只根据像素的颜色进行处理。它可以和raster、ray tracing或者其他算法结合,而且完全不需要生成任何多余的信息。MLAA的算法相对来说复杂很多,这里就不介绍了。
    不过由于MLAA只是根据颜色进行判定,所以很多时候可以影响一些高频纹理。当然这些纹理很可能在AF采样后,自动适应MLAA算法了。至少该算法的作者称MLAA不会对纹理的采样其反作用。
    MLAA的算法速度可能相对慢一些,作者的数据是在一个单核3GHz的处理器下,每秒可以处理20M的像素。对于大分辨率而言,这个速度可能还不能算是实时。如果利用GPU或者larrabee,可能速度会有些提升吧。论文中是在ray tracing的渲染方法下实验的,由于对于动态场景的ray tracing需要更新空间划分结构,所以可以利用空余线程处理图像,基本不会带来什么开销。对于实时渲染可能就需要用其他手段了。
    由于MLAA的一些限制,SRAA就提出了解决方案。SRAA虽然也相当于后处理,不需要任何forward rendering的元素。不过SRAA需要一个G buffer,这个G buffer的分辨率一般要大一些,这里就假设是4 x SRAA吧,那么G Buffer就是back buffer分辨率的4倍。SRAA根据G Buffer中的几何信息,把每个像素与周围一定范围的像素进行混合。由于引入了几何信息,所以可以避免很多MLAA的错误。
    image
    我们可以看到(c)图中的MLAA算法把右下角本来清晰的矩形模糊化了,而SRAA由于引入了几何信息,很好的保持了其清晰的特性,而又模糊了上面的锯齿。
    SRAA算法可以在保持算法性能的条件下生成与16 x SSAA相媲美的画面,当然有些细节可能还是要差一点。毕竟有些情况下,其算法中的部分假设是不成立的。
    基本就介绍到这里吧,没有怎么细致介绍,只是概要的提到了一些算法而已。

    再分享一下我老师大神的人工智能教程吧。零基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还带黄段子!希望你也加入到我们人工智能的队伍中来!https://www.cnblogs.com/captainbed

  • 相关阅读:
    allocator类
    智能指针shared_ptr
    字面值常量类
    转换构造函数
    委托构造函数
    访问说明符&封装
    const成员函数
    函数指针
    constexper和常量表达式
    函数返回数组指针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kiwnchiwns/p/10167893.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