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人物-旅行-潘德明-Info:《近代中国徒步环游世界第一人:潘德明 》

    ylbtech-人物-旅行-潘德明-Info:《近代中国徒步环游世界第一人:潘德明 
    1.返回顶部
    1、

    近代中国徒步环游世界第一人:潘德明 

    “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的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要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这是潘德明写在自制的《名人留墨集》扉页上的“旅行世界自叙”。1930年,22岁的潘德明迈出了环球旅行的第一步,成为近代第一个靠徒步和骑自行车环游世界的人。

    走遍亚洲腹地,显示中华民族的光荣

    潘德明和他的《名人留墨集》

    1908年,潘德明出生在浙江湖州城内的一个教会家庭,由一个在中国办学多年的美国老太太带大;父亲是一个专门给外国人做衣服的“红帮裁缝”。因此,潘德明自小就有了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和经验。在南洋高等商业学校读了两年书后,潘德明与人合伙在南京开了一家小西餐厅。他每天能接触许多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对外面的世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更加强烈的向往。

    1930年6月下旬,潘德明从《申报》上看到上海有几个年轻人组织了一个“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立志要徒步走遍亚洲的报道。这个步行团在宣言中慷慨激昂地疾呼:“在历史上背负了五千余年的文明和创造的中华民族,不幸到了近世,萎靡和颓废,成了青年们普遍的精神病态,我们觉得时代的精灵,已在向我们欢呼,我们毫不客气地把这个伟大的重担肩负起来,我们决定以坚毅不拔的勇敢精神,从上海出发,逐步实践我们的目的。在每一步伐中,我们要显示中华民族历史的光荣,在每一个步伐中,给社会以极深刻的印象,一直到我们预定的途程的最终点。”

    22岁的潘德明热血沸腾,毅然结束了自己在西餐厅的全部业务,收拾好行囊,拿着素有“好友先生”美誉的商务印书馆交际科主任黄警顽的介绍信,乘车追赶已经出发的“亚细亚步行团”。在杭州,潘德明表明自己的恳切之意后,如愿被由4男3女组成的步行团接纳,开始了“深入亚洲腹地”之旅。

    1931年4月,潘德明由4位印度童子军陪同拜见了泰戈尔。

    向西去,由亚洲走遍世界

    虽有热血满腔,无奈旅途艰险。“亚细亚步行团”经杭州、广东、广西,不到半年到达越南的海防市。但是此时,已有5人因病痛或者畏惧相继退出;而当走到清化时,因为旅行方向上不能达成一致,另外两个人也离开了,最初的8人步行团,只剩下了最后加入的潘德明。和大家一样离开,还是一个人继续前行?潘德明选择了后者。因为他觉得,“只有继续西行,才能得到更多未知的东西”。

    根据之前的游历经验,他决定超越步行团最初“走遍亚洲腹地”的初衷,索性走向世界,环球一周,并自制了一本《名人留墨集》,于1931年元旦重上征程。

    潘德明经越南、柬埔寨、泰国,过马来西亚、新加坡,再乘船渡过马六甲海峡,经印度、伊朗、伊拉克、叙利亚,渡过苏伊士运河踏上非洲大地。之后,从亚历山大港乘船渡过地中海至希腊,开始了欧洲之旅。后又跨英吉利海峡到英国,乘“欧罗巴”号邮轮到美国。在美国游历一年后,经加拿大、古巴、巴拿马、斐济、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回到祖国云南。

    潘德明游历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在泰国清迈买了一辆自行车,除渡海乘船和一段路程骑自行车外,其余全是步行。他受到过包括美国总统罗斯福、印度圣雄甘地在内的很多名人的接见,就连希特勒都为他的行为所感叹。

    潘德明到法国时,受到时任总统阿尔贝·勒布伦的接待。勒布伦说:“潘德明先生,对于你的壮举,我想用法国之雄拿破仑的一句话奉送:‘中国是一个多病的、沉睡的巨人,但是当他醒来时,全世界都会震动。’”

    1932年6月,潘德明到达埃及,他在胡夫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前留影。

    1932年7月27日,潘德明由中国驻法大使顾维钧介绍给正在法国治病的张学良。当时,张学良深居简出,轻易不露面。但一接到顾维钧的电话,他立刻表示“很想见见”潘德明。 张学良对潘德明说:“潘先生,旅途三年,艰苦卓绝,汉卿敬佩之至。”并在《名人留墨集》上挥笔题下了“壮游”二字。

    一个人的旅途,注定更加艰险。在印度的原始森林,潘德明遇到过老虎;在挺进阿拉伯时,他曾断水断粮,昏厥在沙漠中;在耶路撒冷翻越一个山口时,他的自行车和全部钱财被一伙盗贼抢走;去保加利亚首都途中,不了解这个国家摇头表示对、点头表示错的习俗,结果背道而行,越走越远……

    青藏高原之行未能如愿

    潘德明于1936年6月结束了环球之行。在国外引起相当轰动的他本应以“凯旋者”的身份从香港“荣归故里”的,但是他却选择了直奔云南,且一待就是大半年。

    环球并不是潘德明的最终目标。在旅途中,随着见识的增多,他越来越觉得有责任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国家做点什么。潘德明在路上,各国的专家们多说:“全世界有很多的中国通,中国自己却一通也不通。”的确,中印战争中,中方谈判代表用的是英国邮政图,那时候的中国甚至没有自己的地图。于是回国后,他将目标锁定在了青藏高原这个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地质空白点。但是当时军阀割据,入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儿。

    后来,他曾去南京办理进入青藏高原的通行证,但是当时国民政府告诉他要打仗了,劝他不要去了,这才无奈回到了上海。回家的第二天,“七七事变”爆发,青藏之行也就此搁置。

    家人眼中的“怪老头儿”

    7年的壮游,潘德明留下了3本、总重约4公斤的《名人留墨集》。听说他的事迹后,很多人表示钦佩和感叹,但是二儿子潘荷生对父亲的评价却是:一个怪老头儿。

    潘德明1936年回到祖国,却在一年之后经人劝说才回到家,理由是他认为到了家之后,家人肯定会催他结婚,而结婚之后就是要“负责任”的,也就不可能再去实现“青藏之行”了——因为那是“随时都可能没命的事儿”。

    他回国几年之后,泰国华侨总商会会长的弟弟王明道来拜访这位轰动一时的“牛人”,但是他觉得自己的青藏之行没能实现,之前的事情也就没有必要再提及,托自己的弟弟跟来人说他出国之后一直没回来。据说,华侨商会会长据此推测潘德明可能遭遇了意外,还在泰国为他举行了追悼会。

    潘德明60岁的时候,好友张敬一为他做了一个小铜像,上面写着“已六十岁的可敬的大傻瓜”。老人看后颇感欣慰——“大傻瓜”3个字饱含着挚友对自己的理解。

    潘溯说自己祖父的旅行是“用自己的双脚深入腹地”,而不是和现在很多所谓的环球旅行一样,骑着自行车在最安全的公路上走一圈表明自己来过这个地方了;他去的是最危险的地方,是没有人的地方、最原始的地方。并非探险和猎奇,而是去探索无人区的资源,看人是不是有办法克服天险,利用资源。

    虽然想尽力还原出当年的壮游和真实的潘德明,但是无奈老人已于1976年离我们而去,笔者只能通过潘荷生和潘溯的叙述来一点点了解这个曾经的行者,了解他曾一度被埋没的壮游。面对先辈,我们理应缅怀和追忆,而对逝者最大的安慰,却莫过于传承。

    有网友调侃:“潘德明时期的通关文件,一定比现在好拿到。”我们了解到,当时他的护照和签证也都是自己办理的;而环游了33个国家和地区的龙泓全也告诉我们,拿到护照,其实并不难。所以,困难,一向都不能成为不行动的理由。

    转自:中国青年报

    2、
    2.返回顶部
     
    3.返回顶部
     
    4.返回顶部
     
    5.返回顶部
    1、
    2、
     
    6.返回顶部
     
    warn 作者:ylbtech
    出处:http://ylbtech.cnblogs.com/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相关阅读:
    flash中网页跳转总结
    as3自定义事件
    mouseChildren启示
    flash拖动条移出flash无法拖动
    需要一个策略文件,但在加载此媒体时未设置checkPolicyFile标志
    Teach Yourself SQL in 10 Minutes
    电子书本地转换软件 Calibre
    Teach Yourself SQL in 10 Minutes
    Teach Yourself SQL in 10 Minutes
    Teach Yourself SQL in 10 Minutes – Page 31 练习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torebook/p/1084439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