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前两天看完了《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这本书的运输层部分,看完后发现TCP
协议太过复杂,所以想写一下TCP
的系列博客来加深印象,而这是其中的第三篇。这一篇博客就来谈一谈流水线传输的实现原理,以及TCP
是如何实现流水线传输的。
二、正文
2.1 什么是流水线传输以及为什么需要它
在谈流水线传输之前,我们先来说一说不用流水线传输是什么情况。假设客户端和服务器建立了一条TCP
连接,同时客户端需要向服务器发送一个大文件,此时若TCP
没有实现流水线传输,则客户端将如何向服务器发送数据呢?由于网络对数据报长度的限制,TCP
会将文件分割成很多的数据段,然后从前往后逐一发送,先发送第一个TCP
数据段,当接收到服务器的确认报文后,再发送第二段,以此类推。这样有什么问题?我们发现,客户端在等待数据段在网络中传输,并接收到ACK
报文的这段时间,完全是没有工作的,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假设一个数据段的大小是10KB
,而客户端将数据送入网络的速率是10M/s
,而数据的往返时间(RTT)是1s
,由于每次只能传输一个数据段,所以在1s
内,只传输了10KB
的数据,尽管理论传输速率达到了10M/s
,却由于这种逐个传输的机制,导致大部分都没有利用上。而且正是因为这种机制,导致要完整的传输完一份数据的时间大大增加。
正是为了解决上面所述的问题,才有了流水线传输。流水线传输的原理很简单:连续发送多个数据段,而不需要先等待之前发送的数据段被确认。第一段说的情况中,最大的浪费就是等待ACK
到达的这段时间,客户端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而流水线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样是一份文件,被分成了多个数据段,假设客户端连续发送3
个数据段,被服务器确认接收后,再发送3
个,以此类推。因为合理利用了等待的时间,这样相比于之前,速度将提升3
倍。这就是流水线传输,而每次发送多少个数据段,将由具体的实现决定以及网络拥塞情况动态决定。
2.2 流水线传输将要面临的问题
流水线传输和逐个传输有很大的区别,而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区别就是:数据段可能不会按顺序到达。在使用逐个传输的机制时,我们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每次都只发送一个数据段,等这个发送成功时,再发送下一个,所以数据段一定是按顺序到达的。但是流水线不同,流水线机制中,发送发一次将会发送多个数据,而由于网络的不确定性,这多个数据可能不是通过一条路径到达目的地,所以完全有可能出现靠后的数据段先到达目的地的可能。
为了接收方在接收到多个数据段后,能够将它们重新按照顺序组合起来,TCP
为每一个数据段都进行了编号(TCP
报文结构中有一个32位
的序号字段),通过这个序号,接收方就可以知道当前收到的数据段是属于完整数据的哪一部分了。假设报文段是按照0,1,2,3,4,5
......逐一编号的,虽然具体情况并非如此,但是为了方便我们讨论流水线传输,我们暂且这么认为。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流水线传输的两种理论实现方式——回退N步和选择重传。
2.2 回退N步(GBN)
回退N步协议简称为GBN
,是流水线传输的一种理论实现方式。在GBN
中,将维护一个大小为N的窗口来限制数据的发送,这个窗口其实就是一个区间,而序号落在这个区间内的报文段,都可以不需要等待之前的报文段被确认而直接发送。
在GBN
中,我们可以将所有的报文段序号划分为四个区间:
- 已经发送并接收到
ACK
报文的报文段; - 已经发送但是还没有接收到
ACK
报文的报文段; - 允许被发送,但是还没有发送的报文段;
- 还不能发送的报文段;
这里我们定义几个变量,方便我们解释后面的内容。假设我们将当前第一个被发送,但是还没有接收到ACK
的报文段的序号定义为base
,而下一个需要被发送的报文段的序号被定义为nextseqnum
,则对于上面的四部分,每一部分都对应一个区间。第一部分的序号将落在[0, base - 1]
中,第二部分的序号将落在[base, nextseqnum - 1]
,第三部分将落在[nextseqnum, base + N - 1]
(N是窗口的长度),最后大于base+N
的就是第四部分。而第二和第三部分共同组成了长度为N
的窗口。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的情况下,发送方还允许发送6
个报文段,即属于第三部分的报文段。而为什么需要设置窗口,而不是无限制发送呢?当然是为了不让网络太过拥挤,造成数据发送缓慢甚至丢失的情况。下面我们根据发送方处理各种事件的方式,来进一步了解GBN
:
- 事件一:上层调用接口,向网络中传输数据。此时,发送方将检查窗口中是否有剩余的空间,即窗口中是否包含序号属于第三个区间的报文段。若窗口有空闲,则将数据发出,同时让
nextseqnum + 1
。若此时窗口中的所有数据段都是已经发送但还没有接收到ACK
的数据段,则发送方可以将数据返回给上层,隐式地告诉上层窗口已满,而上层可能会过一段时间再试;或者也可以将上层传递的数据放入缓存,等窗口有空闲区间之后再将数据发送;或者使用同步机制,仅当窗口有空闲时,才允许上层调用发送数据的接口。在实际实现中一般使用第二种。 - 事件二:接收到一个
ACK
报文。在GBN
中,使用的是累计确认机制(累计确认指的是当接收到n
号报文段的ACK
报文,表示0 - n
号报文段都已经被成功接收),所以当收到一个ACK
报文时,窗口将向前移动,直到base
的值等于这个ACK
报文所确认的下一个报文的序号为止。而此时,又将有更大的序号进入到窗口中,窗口中将产生空闲区间。 - 事件三:发生超时事件。在
GBN
中,只有一个计时器,而它记录的是序号为base
的报文是否超时,当这个报文段被发出后,超过了指定时间还没有收到ACK
报文(表明大概率已经丢失),则发送方将重传所有已经发送但还没有接收到ACK
报文的报文段,也就是上面图片中的第二部分。这就是回退N步这个名字的由来。当此事件发生,计时器将被重新启动。
这里在补充一下发送方的计时器,当接收到一个ACK
后,若还存在已经发送但是没有收到ACK
的报文段,计时器将重新启动;若不存在,则停止,并等到有数据发出后再启动。说完了发送方,我们再来说说接收方对于各种事件是如何处理的:假设接收方已经成功接收到了报文段0到n-1
,此时收到报文n
,这是一条按顺序到达的报文,所以接收方直接将数据段交付给上层;但是若收到的不是n
,而是n+1
,甚至更大,则接收方会将它丢弃,并向发送方回送n-1
的ACK
报文,表示它目前成功接收到的最大的报文段是n-1
(被丢弃的不算成功接收),而发送方在超时后,将重传n,n+1
......这就是GBN
累计确认的实现原理,接收方每次确认的都是当前已经接收,并且按序到达的最大值。所以对于接收方来说,只需要维护一个变量,即当前期望获得的报文段的序号expectedSeqNum
,在上面的例子中expectedSeqNum == n
。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接收方接收到乱序的报文后,不可以先将它缓存下来,等序号更小的报文段到达后,再一同传递给上层?那是因为没有太大的必要性。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假设报文n
丢失,发送方将重传n,n+1,n+2
等所有已经发送但还没有接收到ACK
的报文,所以接收方就没有必要再缓存之前乱序到达的报文段了。而对于乱序到达的报文,有不小的几率是前面的报文已经丢失。尤其是乱序到达的越多,之前的那些报文丢失的几率越大。
2.3 选择重传(SR)
GBN
最大的一个缺陷就是,在发生丢包事件时,可能出现很大程度的无用功。比如说发送方同时发送出了10
个报文段,但是第一个报文段丢失,结果将导致这10
个报文段都要重传,就算后面9
个报文段成功到达,也会被接收方丢弃。而选择重传机制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它将有选择地重传报文段。
SR
与GBN
类似,它也维护一个大小为N
的窗口,只有序号落在窗口中的报文段才允许被发送。但是和GBN
不同,SR
的窗口中报文段不会被按顺序确认,后发出的报文也可以被先确认。和上面类似,我们假设窗口的第一个报文段的序号,也就是最先被发出但还没收到ACK
的报文段的序号为sned_base
,而下一个允许发送的报文段的序号为nextseqnum
。和GBN
不同,SR
的接收方不管报文段是否按顺序到达,都会接收并发送相应的ACK
报文,所以对于发送方的窗口,将充斥着三类报文段:
- 已经发出,但是还没接收到ACK的报文段;
- 已经发出,并成功接收到ACK的报文段;
- 可以发送,但是还没有发送的报文段;
所以SR
发送端的报文段的分布如下所示:
和GBN
一样,我们根据SR
发送方要处理的事件,来更进一步的了解它:
- 事件一:上层调用数据传输接口,请求发送数据。此时,发送端将检查窗口中是否还有空闲空间,即窗口中是否还存在可用,但是还没有使用的序号。若存在,则使用
nextseqnum
指向的序号封装报文段并发送。同时nextseqnum
指针向前移动,直到没有空间或者数据发送完毕为止;若不存在空闲序号,则发送方可以将数据返回给上层,隐式地告知上层当前发送接口不可用,可以稍后再试,或者也可以将数据缓存,当窗口有空闲时再发送,或者使用同步机制。 - 事件二:接收到某个报文段的
ACK
报文。由于在SR
中,接收方发送的ACK
报文就是对接收到的报文进行确认,不论是否有序,也就是非累计确认,所以当发送方接收到ACK
报文时,将有三种情况。(1)接收到一条已经被确认的报文段的重复ACK
(一般是由超时引起),则忽略它;(2)收到一条序号不是send_base
的报文段的ACK
,则标记这个序号的报文已经被确认;(3)收到序号为send_base
的报文的ACK
报文,此时send_base
指针向前移动,直到移动到第一个已经发送但是还没有被确认的报文序号为止。比如上图,接收到了send_base
和send_base+1
的ACK
报文,则此时send_base
将更新为send_base+4
。 - 事件三:报文超时。由于在
SR
中,报文可以无序到达,所以在理论实现中,需要为每一个已经发送的报文段都绑定一个计时器,来记录此报文是否超时。若某个已经发送的报文段的计时器超时,发送方将重传对应的报文,注意,和GBN
不同,SR
只重传超时的那条报文。
说完了发送方,再来说一说接收方。在SR
机制中,发送方若接收到一个乱序报文段,不会将其丢失,而是放入到接收缓存中,然后等待序号更小的报文段都到达后,再取出交付给上层。所以对于接收方来说,报文序号分为四类:
- 期待接收到的报文段,即下一条想要的报文段;
- 已经接收,但不是按顺序到达报文段;
- 可以接收的报文段;
- 暂时还不能接收的报文段;
而接收方也是通过维护一个大小为N
的窗口来管理这些报文段。同时,在接收方维护了一个变量rcv_base
,表示窗口的第一个报文段的序号,其实也就是下一条期待接收的报文。至于为什么接收方也需要维护一个窗口限制接收,是因为接收缓存的大小有限,假设期待接收到的报文一直没有到达,到达的一直都是乱序的报文,此时接收方要将它们放入接收缓存,但是由于接收缓存大小有限,所以不能无限制地接收,只能通过窗口来限制可以接收的范围。下面就是接收窗口的模型图:
对于接收方来说,若接收到一条报文,将会分为四种情况进行处理:
- 接收到的报文段的序号为
rcv_base
。此时rcv_base
将向前移动,直到到达第一个没有被接收的序号为止,这样意味着窗口在向前移动,并腾出了新的空闲区间; - 接收到的报文序号在窗口中,但不是
rcv_base
。此时,若这个报文之前已经接收过,则直接发送此报文对应的ACK
报文,但是不接收;若没有接收过,则将此报文放入接收缓存中,再发送ACK
报文; - 接收到的报文序号小于
rcv_base
,则表示这条报文已经被接收过,直接发送一个ACK
报文,但是不接收此报文段; - 除上述外,其他报文段都忽略;
这里再讨论一下为什么接收方会接收到已经接收过的报文段。原因就是ACK
报文超时到达接收方,或者ACK
报文丢失,所以导致了发送方对报文段进行重传。而此时,为了让发送方知道自己已经成功接收,接收方需要再次发送此报文段的ACK
报文,而不是忽略它。
2.4 TCP的流水线传输
上面两种流水线传输机制是两种理论模型,而实际的TCP
流水线传输,是对这两种模型的结合和改进,抽取了各自好的部分,弥补对方不足的部分。在TCP
的流水线传输机制中,和GBN
一样使用的是累计确认,同时只使用一个计时器,用来记录窗口中的第一个报文段是否超时,同时只重传丢失的分组;对于接收方,接收到不按照顺序到达的报文段,不会丢弃,而是放入接收缓存。下面我就来说一说TCP
的流水线传输是如何实现的。
对于发送方,TCP
的流水线传输与GBN
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同样一个大小为N
的窗口,同样一个base
和一个nextseqnum
变量,同样的序号划分,也就是如下图所示的模型:
同样的累计确认,同样的序号划分,同样的单一计时器,所以发送端的实现几乎一致,除了最重大的一个地方。GBN
最大的缺陷就是当超时事件发生时,会进行大量不必要的重传,而TCP
的流水线传输避免了这个问题。这里的计时器记录的是序号为base
的数据段是否超时,若发生超时事件时,发送方只会重传序号为base
的报文段,而不会重传后续的这些已经发送但还没有接收到ACK
的报文段。而且除此之外,这里还使用到了一个叫快速重传的机制,提高效率。除了重传,TCP
流水线传输的发送方基本上与GBN
相同。
下面再来说一说接收方。在TCP
传输的接收方,也会维护一个和SR
类似的接收窗口,来限制数据的接收。也就是和SR
一样的模型图:
但是实际的接收方式,相对于SR
来说,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接收方,若接收到一条报文,将产生以下几种情况:
- 接收到按序到达的报文,也就是序号为
rcv_base
的报文,则rcv_base
向前移动,也就是窗口向前移动,直到移动到第一个没有接收到的序号为止,同时对新的rcv_base
的前一条报文进行确认。比如上面这张图,接收到rcv_base
后,窗口将移动到rcv_base+4
,而确认报文将是对rcv_base+3
的确认,表示已经接收到rcv_base+3
及其之前全部报文; - 接收到的报文序号不是
rcv_base
,但是依旧落在窗口内,则发送确认报文,但是是对rcv_base - 1
这个报文的确认,表示现在接收方已经接收到的按序的报文中,最大值是rcv_base - 1
,下一条需要的是rcv_base
。同时,再判断这条报文是否已经有缓存,若没有,则加入到接收缓存中;
由于TCP
的流水线传输使用的是累计确认,所以没有必要每接收到一条报文,都进行一次确认,而是有选择地进行确认,这样可以减少传输ACK
报文的数量,节省网络资源。而在TCP
规范中,对于何时传输ACK
,给出了几条建议:
- 接收到序号为
rcv_base
的报文段时,若这之前的报文都已经确认过了,则延迟ACK
报文的发送,等待另一个报文段的到达(最多等待500毫秒
),若在等待的过程中,另一条按顺序的报文段到达,则直接发送那条报文的确认,同时确认了两条报文;若这段时间内无有序报文到达,则发送当前报文的确认; - 接收到序号为
rcv_base
的报文段时,若在这之前还有没被确认的报文,比如说前一条报文在等待当前报文的到达(情况一),则立即发送一个ACK
,确认这两条报文; - 接收到一个序号比
rcv_base
大的报文段,表示出现了乱序,此时立即发送一个ACK
报文,告知发送方下一条需要的是rcv_base
; - 若接收到的报文段序号是
rcv_base
,同时之前已经接收了一些乱序的报文段,则立即发送ACK
报文;
上面四种建议中,1-2
条是为了更少地发送ACK
报文,而3-4
条则是快速重传机制的依据(尤其是第三条)。这种实现,也有另外一种叫法,叫做选择确认。
2.5 窗口大小的限制
在流水线传输中,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窗口不能太大,否则将会出现问题。序号不是无限大的,比如在实际实现中,序号是一个32
位的int
整数,所以当序号超过最大值时,将对最大值取模,重新获取一个较小的值作为序号。也就是说,序号范围实际可以看成一个环,而在这个环中,有两个窗口,一个是接收窗口,而一个是发送窗口。看下面一种情况,假设序号只有0,1,2,3
这四个,窗口大小N == 3
:
-
初始时刻,发送方的窗口是
0,1,2
,而接收方的窗口也是0,1,2
; -
发送方发送报文
0,1,2
,到达接收方后,接收方的发送确认报文,同时窗口移动,变为3,0,1
; -
确认报文没有按时到达发送方,于是发送方重传报文段
0
; -
接收方接收到后,检查自己的窗口,发现序号
0
在窗口中,而且并未接收,于是将此报文当作一个新的报文段接收;
上面发生了什么?由于窗口太大,出现了序号重叠的现象,也就是在这个序号环中,接收窗口的头,触碰到了发送窗口的尾。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窗口长度必须小于等于总区间长度的一半。因为发送窗口的头和接收窗口的尾一定是重合的,而为了让发送窗口的尾不碰到接收窗口的头,必须使它们两个的长度之和小于等于总区间长度。
三、总结
长篇大论快给我写吐了,就不多说了。总之,希望这篇博客对看到的人有所帮助,若是发现错误的部分,也希望能够提出来。
四、参考
-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原书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