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安卓开发】Android为什么选择binder

    Binder (Android技术内幕):

      在上面这些可供选择的方式中,Android使用得最多也最被认可的还是Binder机制。

    为什么会选择Binder来作为进程之间的通信机制呢?因为Binder更加简洁和快速,消耗的内存资源更小吗?

    不错,这些也正是Binder的优点。

      当然,也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传统的进程间通信可能会增加进程的开销,而且有进程过载和安全漏洞等方面的风险,Binder正好能解决和避免这些问题。

    Binder主要能提供以下一些功能:

      用驱动程序来推进进程间的通信。

      通过共享内存来提高性能。

      为进程请求分配每个进程的线程池。

      针对系统中的对象引入了引用计数和跨进程的对象引用映射。

      进程间同步调用。

     

    Android Binder设计与实现 – 设计篇:

      目前linux支持的IPC包括传统的管道、System V IPC、即消息队列/共享内存/信号量,以及socket中只有socket支持Client-Server的通信方式。

    当然也可以在这些底层机制上架设一套协议来实现Client-Server通信,但这样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在手机这种条件复杂,资源稀缺的环境下可靠性也难以保证。

    另一方面是传输性能:

      socket作为一款通用接口,其传输效率低,开销大,主要用在跨网络的进程间通信和本机上进程间的低速通信。

    消息队列和管道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即数据先从发送方缓存区拷贝到内核开辟的缓存区中,然后再从内核缓存区拷贝到接收方缓存区,

    至少有两次拷贝过程。共享内存虽然无需拷贝,但控制复杂,难以使用。

    表 1 各种IPC方式数据拷贝次数

    IPC

    数据拷贝次数

    共享内存

    0

    Binder

    1

    Socket/管道/消息队列

    2

     

    还有一点是出于安全性考虑:

      Android作为一个开放式,拥有众多开发者的平台,应用程序的来源广泛,确保智能终端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终端用户不希望从网上下载的程序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偷窥隐私数据,连接无线网络,长期操作底层设备导致电池很快耗尽等等。传统IPC没有任何

    安全措施,完全依赖上层协议来确保。首先传统IPC的接收方无法获得对方进程可靠的UID/PID(用户ID/进程ID),从而无法鉴别对方身份。

      Android为每个安装好的应用程序分配了自己的UID,故进程的UID是鉴别进程身份的重要标志。使用传统IPC只能由用户在数据包里填入UID/PID,

    但这样不可靠,容易被恶意程序利用。可靠的身份标记只有由IPC机制本身在内核中添加。其次传统IPC访问接入点是开放的,无法建立私有通道。

    比如命名管道的名称、system V的键值、socket的ip地址或文件名都是开放的,只要知道这些接入点的程序都可以和对端建立连接,不管怎样都无法

    阻止恶意程序通过猜测接收方地址获得连接。

      基于以上原因,Android需要建立一套新的IPC机制来满足系统对通信方式,传输性能和安全性的要求,这就是Binder。

    Binder基于 Client-Server通信模式,传输过程只需一次拷贝,为发送发添加UID/PID身份,既支持实名Binder也支持匿名Binder,安全性高。

    面向对象的 Binder IPC:

       面向对象思想的引入将进程间通信转化为通过对某个Binder对象的引用调用该对象的方法,而其独特之处在于Binder对象是一个

    可以跨进程引用的对象,它的实体位于一个进程中,而它的引用却遍布于系统的各个进程之中。最诱人的是,这个引用和java里引用

    一样既可以是强类型,也可以是弱类型,而且可以从一个进程传给其它进程,让大家都能访问同一Server,就像将一个对象或引用赋

    值给另一个引用一样。Binder模糊了进程边界,淡化了进程间通信过程,整个系统仿佛运行于同一个面向对象的程序之中。

      面向对象只是针对应用程序而言,对于Binder驱动和内核其它模块一样使用C语言实现,没有类和对象的概念。

    Binder驱动为面向对象的进程间通信提供底层支持。

    来自:http://wenku.baidu.com/view/4186490690c69ec3d5bb753a.html

  • 相关阅读:
    (第九周)视频发布及git统计报告
    (第九周)团队项目16
    (第九周)团队项目15
    (第九周)团队项目14
    C# 中请求数据方式
    C#中Json和List/DataSet相互转换
    C#枚举注释实例
    C#常用简单线程实例
    C#动态多线程实例
    MySql中文乱码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iaomaohai/p/615798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