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工作中,难免会有处理日志文件的时候,当文件小的时候,基本不用当心什么,直接用file.read()或readlines()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将一个10G大小的日志文件读取,即文件大于内存的大小,这么处理就有问题了,会将整个文件加载到内存中从而造成MemoryError … 也就是发生内存溢出。
下面分享几个解决办法:
对file对象进行迭代处理:
with open('file_name', 'r') as file: for line in file: print line
优点:
-
with语句,文件对象在执行完代码块退出后自动关闭文件流,文件读取数据发生异常,进行异常捕获处理
-
对文件对象进行迭代时,在内部,它会缓冲IO(针对昂贵的IO操作进行优化)和内存管理,所以不必担心大文件。
-
这才是
Pythonci
最完美的方式,既高效又快速
缺点:每一行的数据内容不能大于内存大小,否则就会造成MemoryError
使用yield
正常情况使用上面这种方式就可以了,But
,如果遇到整个文件只有一行,而且按照特定的字符进行分割,上面这种方式则不行了,这时候yield就非常有用了。
举个栗子,log的形式是这样子的。
-
2018-06-18 16:12:08,289 - main - DEBUG - Do something{|}…..
-
以{|}做为分割符。
-
def read_line(filename, split, size): with open(filename, 'r+') as file: buff = '' while True: while split in buff: position = buff.index(split) yield buff[:position] buff = buff[(position +len(split)):] chunk = file.read(size) if not chunk: yield buff break buff = buff +chunk
优点:不在限制每行数据的大小,即使整个大文件只有一行。
缺点:速度比上面这种方式要慢。
解析一下:
-
首先:定义一个缓冲区buff
-
循环判断,如果split分割符在缓冲区buff,则进行查找分割符出现的位置,并yield回去。
-
将buff更新,继续第二步
-
如果split分割符不在缓冲区buff,则read(size)个字符
-
如果chunk为空,则跳出循环,否则更新buff, 继续第二步
所以我们需要使用那种方式呢,一般来说使用用第一种就可以了。碰到只有一行的数据,而且数据特别大的,就要考虑一下你是不是得罪那个程序员了,故意给你这样一个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