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JVM垃圾回收机制

    一、哪些内存需要回收?

      JVM内存结构包括五大区域: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堆、方法区。其中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3个区域随线程而生、随线程而灭,因此这几个区域的内存分配和回收都具备确定性,就不需要过多考虑回收的问题,因为方法结束或者线程结束时,内存自然就跟随着回收了。而Java堆区和方法区则不一样,这部分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时动态的,正是垃圾收集器所需关注的部分。垃圾收集器在对堆区和方法区进行回收前,首先要确定这些区域的对象哪些可以被回收,哪些暂时还不能回收,这就要用到判断对象是否存活的算法。

    1.1 引用计数算法

    1.1.1 算法分析

      引用计数时垃圾收集器中的早期策略。在这种方法中,堆中每个对象实例都有一个引用计数。当一个对象被创建时,就将该对象实例分配给一个变量,该变量计数设置为1。当任何其他变量被赋值为这个对象的引用时,计数加1(a=b,则b引用的对象实例的计数器+1),但当一个对象实例的某个引用超过了生命周期或者被设置为一个新值时,对象实例的引用计数器减1。任何引用计数器为0的对象实例可以被当作垃圾收集。当一个对象实例被垃圾收集时,它引用的任何对象实例的引用计数器减1。

    1.1.2 优缺点

    优点:引用计数收集器可以很快的执行,交织在程序运行中。对程序需要不被长时间打断的实时环境比较有利。
    缺点:无法检测出循环引用。如父对象有一个对一对象的引用,子对象反过来引用父对象。这样他们的引用计数永远不可能为0。

    2.1.3 实例

     1 public class ReferenceFindTest {
     2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3         MyObject object1 = new MyObject();
     4         MyObject object2 = new MyObject();
     5 
     6         object1.object = object2;
     7         object2.object = object1;
     8 
     9         object1 = null;
    10         object2 = null;
    11     }
    12 }

    这段代码是用来验证引用计数算法不能检测出循环引用。最后面两句将object1和object2赋值为null,也就是说object1和object2指向的对象已经不可能再被访问,但是由于它们互相引用对方,导致它们的引用计数器都不为0,那么垃圾收集器就永远不会回收它们。

    1.2 可达性分析算法

      可达性分析算法是从离散数学中的图论引入的,程序把所有的引用关系看作一张图,从一个节点GC ROOT开始,寻找对应的引用节点,找到这个节点以后,继续寻找这个节点的引用节点,当所有的引用节点寻找完毕之后,剩余的节点则被认为时没有被引用到的节点,即无用的节点,无用的节点将会被判定为可回收的对象。

        

      

      在Java语言中,可作为GC Roots的对象包括下面几种:
        a)虚拟机栈中引用的对象(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
        b)方法区中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
        c)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
        d)本地方法栈中JNI(Native方法)引用的对象。

    1.3 Java中的引用你了解多少

      无论是通过引用计数算法判断对象的引用数量,还是通过可达性分析算法判断引用链是否可达,判断对象是否存活都与“引用”有关。在Java语言中,将引用又分为强引用和软引用、弱引用、虚引用4种,这四种引用强度依次逐渐减弱。
      1. 强引用
        在程序代码中普遍存在的,类似Object obj = new Object()这类引用,只要强引用还存在,垃圾收集器永远不会回收掉被引用的对象。
      2. 软引用
        用来描述一些还有用但非必须的对象。对于软引用关联着的对象,在系统将要发生内存溢出异常之前,将会把这些对象列进回收范围之中进行第二次回收。如果这次回收之后还没有足够的内存,才会抛出内存溢出异常。
      3. 弱引用
        也是用来描述非必需对象的,但是它的强度比软引用更弱一些,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只能生存到下一次垃圾收集发生之前。当垃圾收集器工作时,无论当前内存是否够用,都会回收掉只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
      4. 虚引用
        也叫幽灵引用或幻影引用,是最弱的一种引用关系。一个对象是否有虚引用的存在,完全不会对其生存时间构成影响,也无法通过虚引用来取得一个对象实例。它的作用是能在这个对象被收集器回收时收到一个系统通知。
      无论引用计数算法还是可达性分析算法都是基于强引用而言的。

    1.4 对象死亡(被回收)前的最后一次挣扎

      即使在可达性分析算法中不可达的对象,也并非是“非死不可”,这时候它们暂时处于“缓刑”阶段,要真正宣告一个对象死亡,至少要经历两次标记过程。
        第一次标记:如果对象在进行可达性分析后发现没有与GC Roots相连接的引用链,那它将会被第一次标记。
        第二次标记:第一次标记后接着会进行一次筛选;筛选的条件是此对象是否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在finalize()方法中没有重新与引用链建立关联关系的,将会进行第二次标记。
        第二次标记成功的对象将真的会被回收,如果对象在finalize()方法中重新与引用链建立了关联关系,那么将会逃离本次回收,继续存活。

    1.5 方法区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回收

      方法区存储内容是否需要回收的判断可就不一样咯。方法区主要回收的内容有:废弃常量和无用的类。对于废弃常量也可通过引用的可达性来判断,但是对于无用的类则需要同时满足下面3个条件:
        1.该类所有的实例都已经被回收,也就是Java堆中不存在该类的任何实例;
        2.加载该类的ClassLoader已经被回收;
        3.该类对应的java.lang.Class对象没有在任何地方被引用,无法在任何地方通过反射访问该类的方法。

    二、常用的垃圾回收算法

    2.1 标记-清除算法

      标记-清除算法采用从根集合(GC Roots)进行扫描,对存活的对象进行标记,标记完毕后,再扫描整个空间中未被标记的对象,进行回收,如下图所示。标记-清除算法不需要进行对象的移动,只需对不存活的对象进行处理,在存活对象比较多的情况下极为高效,但由于标记-清除算法直接回收不存活的对象,因此会造成内存碎片。

    2.2 复制算法

      复制算法的提出是为了克服句柄的开销和解决内存碎片的问题。它开始时把堆分成一个对象面和多个空闲面, 程序从对象面为对象分配空间,当对象满了,基于copying算法的垃圾收集就从根集合(GC Roots)中扫描活动对象,并将每个活动对象复制到空闲面(使得活动对象所占的内存之间没有空闲洞),这样空闲面变成了对象面,原来的对象面变成了空闲面,程序会在新的对象面中分配内存。

    2.3 标记整理算法

      标记-整理算法采用标记-清除算法一样的方式进行对象的标记,但在清除时不同,在回收不存活的对象占用的空间后,会将所有的存活对象往左端空闲空间移动,并更新对应的指针。标记-整理算法是在标记-清除算法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对象的移动,因此成本更高,但是却解决了内存碎片的问题。具体流程见下图:

     

    2.4 分代收集算法

      分代收集算法是目前大部分JVM的垃圾收集器采用的算法。它的核心思想是根据对象存活的生命周期将内存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区域。一般情况下将堆区划分为老年代(Tenured Generation)和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在堆区之外还有一个代就是永久代(Permanet Generation)。老年代的特点是每次垃圾收集时只有少量对象需要被回收,而新生代的特点是每次垃圾回收时都有大量的对象需要被回收,那么就可以根据不同代的特点采取最适合的收集算法。
      在新生代中,每次垃圾收集时都发现有大批对象死去,只有少量存活,那就选用复制算法,只需要付出少量存活对象的复制成本就可以完成收集。而老年代中因为对象存活率高、没有额外空间对它进行分配担保,就必须使用“标记-清理”或“标记-整理”算法来进行回收。方法区永久代,回收方法同老年代。

    2.4.1 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的回收算法

      a) 所有新生成的对象首先都是放在年轻代的。年轻代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快速的收集掉那些生命周期短的对象。
      b) 新生代内存按照8:1:1的比例分为一个eden区和两个survivor(survivor0,survivor1)区。一个Eden区,两个 Survivor区(一般而言)。大部分对象在Eden区中生成。回收时先将eden区存活对象复制到一个survivor0区,然后清空eden区,经过数次回收,当这个survivor0区也存放满了时,则将eden区和survivor0区的存活对象复制到另一个survivor1区,然后清空eden和这个survivor0区,此时survivor0区是空的,然后将survivor0区和survivor1区交换,即保持survivor1区为空, 如此往复。
      c) 当survivor1区不足以存放 eden和survivor0的存活对象时,就将存活对象直接存放到老年代。若是老年代也满了就会触发一次Full GC,也就是新生代、老年代都进行回收。
      d) 新生代发生的GC也叫做Minor GC,MinorGC发生频率比较高(不一定等Eden区满了才触发)。

    2.4.2 年老代(Old Generation)的回收算法

      a) 在年轻代中经历了N次垃圾回收后仍然存活的对象,就会被放到年老代中。因此,可以认为年老代中存放的都是一些生命周期较长的对象。
      b) 内存比新生代也大很多(大概比例是1:2),当老年代内存满时触发Major GC即Full GC,Full GC发生频率比较低,老年代对象存活时间比较长,存活率标记高。

    2.4.3 持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的回收算法

      用于存放静态文件,如Java类、方法等。持久代对垃圾回收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有些应用可能动态生成或者调用一些class,例如Hibernate 等,在这种时候需要设置一个比较大的持久代空间来存放这些运行过程中新增的类。持久代也称方法区,具体的回收可参见上文1.5节。
      将内存按照对象生命周期的不同划分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采用不同的收集算法。目前,大部分商业虚拟机都是采用这种算法。比如,在HotSpot中,内存被划分为:新生代(New)、老年代(Old)和永久代(Perm)。新生代采用复制算法,老年代和永久代采用标记整理算法。内存分配、回收的策略是,对象首先在新生代分配,如果新生代内存不满足要求,则触发一次新生代内存的垃圾收集(Young GC,或者是Minor GC)。Young GC会导致部分新生代的对象被移动至老年代,一部分是因为新生代内存不足以放下所有的对象;另一部分是因为这些对象的年龄(每个对象都保存着这个对象被垃圾收集的次数,表示它的年龄。存储在对象头的age属性中)大到足以晋升到老年代。当新生代的对象进入老年代,而老年代的内存不满足要求时,则会触发一次整个新生代和老年代的垃圾收集(Full GC, 或者是Major GC)。

    三、GC是什么时候触发的?

      由于对象进行了分代处理,因此垃圾回收区域、时间也不一样。GC有两种类型:Minor GC和Full GC。

    5.1 Minor GC(普通GC)

      一般情况下,当新对象生成,并且在Eden申请空间失败时,就会触发Scavenge GC,对Eden区域进行GC,清除非存活对象,并且把尚且存活的对象移动到Survivor区。然后整理Survivor的两个区。这种方式的GC是对年轻代的Eden区进行,不会影响到年老代。因为大部分对象都是从Eden区开始的,同时Eden区不会分配的很大,所以Eden区的GC会频繁进行。因而,一般在这里需要使用速度快、效率高的算法,使Eden去能尽快空闲出来。

    5.2 Full GC

      对整个堆进行整理,包括Young、Tenured和Perm。Full GC因为需要对整个堆进行回收,所以比Scavenge GC要慢,因此应该尽可能减少Full GC的次数。在对JVM调优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对于Full GC的调节。有如下原因可能导致Full GC:
        a) 年老代(Tenured)被写满;
        b) 持久代(Perm)被写满;
        c) System.gc()被显示调用;
        d) 上一次GC之后Heap的各域分配策略动态变化;

  • 相关阅读:
    [转][ASP.NET Core 3框架揭秘] 跨平台开发体验: Windows [上篇]
    [转]Jmeter压力测试工具安装及使用教程
    [转]来自后端的逆袭 blazor简介 全栈的福音
    [转]【译】.NET Core 3.0 中的新变化
    [转]Spring历史版本变迁和如今的生态帝国
    [转]SpringBoot整合Swagger2以及生产环境的安全问题处理
    IIS7下,显示PHP错误(不显示500错误,而显示详细错误)
    移动端FastClick和editor冲突问题。
    npm WARN checkPermissions Missing write access to 解决办法
    教你用Cordova打包Vue项目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fzhou/p/9665708.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