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28.Python list列表详解

    在实际开发中,经常需要将一些(不只一个)数据暂储起来,以便将来使用。说到这里,一些读者可能知道或听说过数组,它就可以把多个数据挨个存储到一起,通过数组下标可以访问数组中的各个元素。但使用数组存储数据有一个弊端,就是所存储的数据必须类型一致。

    需要明确的是,Python 中没有数组,但是加入了更加强大的列表。如果把数组看做是一个集装箱,那么 Python 的列表就是一个工厂的仓库。

    从形式上看,列表会将所有元素都放在一对中括号 [] 中,相邻元素之间用逗号分隔,如下所示:

    [element1,element2,element3,...,elementn]

    格式中,element1~elementn 表示列表中的元素,个数没有限制,只要是 Python 支持的数据类型就可以。

    从内容上看,列表可以存储整数、实数、字符串、列表、元组等任何类型的数据,并且和数组不同的是,在同一个列表中元素的类型也可以不同。比如说:

    ["c.biancheng.net" , 1 , [2,3,4] , 3.0]

    可以看到,列表中同时包含字符串、整数、列表、浮点数这些数据类型。

    注意,在使用列表时,虽然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数据放入到同一个列表中,但通常情况下不这么做,同一列表中只放入同一类型的数据,这样可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


    另外,在其它 Python 教程中,经常用 list 代指列表,这是因为列表的数据类型就是 list,通过 type() 函数就可以知道,例如:

    >>> type(["c.biancheng.net" , 1 , [2,3,4] , 3.0])
    <class 'list'>

    可以看到,它的数据类型为 list,就表示它是一个列表。

    Python创建列表

    在 Python 中,创建列表的方法可分为 2 种,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使用 = 运算符直接创建列表

    和其他类型的 Python 变量一样,创建列表时,也可以使用赋值运算符“=”直接将一个列表赋值给变量,其语法格式如下:

    listname = [element1 , element2 , element3 , ... , elementn]

    其中,listname 表示列表的名称,注意,在命名时既要符合 Python 命名规范,也要尽量避开与 Python 的内置函数重名。

    例如,下面定义的列表都是合法的:

    1. num = [1,2,3,4,5,6,7]
    2. name = ["C语言中文网","http://c.biancheng.net"]
    3. program = ["C语言","Python","Java"]


    另外,使用此方式创建列表时,列表中元素可以有多个,也可以一个都没有,例如:

    emptylist = []

    这表明,emptylist 是一个空列表。

    使用list()函数创建列表

    除使用前面介绍的方括号语法创建列表之外,Python 还提供了一个内置的 list() 函数来创建列表,它可用于将元组、区间(range)等对象转换为列表,例如:

    1. a_tuple = ('crazyit', 20, -1.2)
    2. # 将元组转换成列表
    3. a_list = list(a_tuple)
    4. print(a_list)

    输出结果为:

    ['crazyit', 20, -1.2]

    此程序的功能是将一个元组 ('crazyit', 20, -1.2) 转换成列表。由于尚未学习元组,因此初学者只需要知道,用圆括号 () 括起来的多个数据,就是一个元组。

    再举个例子:

    1. # 使用range()函数创建区间(range)对象
    2. a_range = range(1, 5)
    3. # 将区间转换成列表
    4. b_list = list(a_range)
    5. print(b_list)

    输出结果为:

    [1, 2, 3, 4]

    程序中,range(1,5) 函数的功能是生成从 1(包括 1)到 5(不包括 5)之间的整数,也就是 1、2、3、4。

    有关 range() 函数的具体用法,后续章节会作详细介绍。

    访问列表元素

    在 Python 中,如果想将列表的内容输出也比较简单,直接使用 print() 函数即可。例如,前面已经创建了一个名为 name 的列表,输出此列表的执行代码如下:

    1. name = ["C语言中文网","http://c.biancheng.net"]
    2. print(name)

    运行结果为:

    ['C语言中文网', 'http://c.biancheng.net']

    可以看到,输出整个列表时,是包括左右两侧的中括号的。

    如果不想要输出全部的元素,可以通过列表的索引获取指定的元素。例如,获取 name 列表中索引值为 1 的元素,可以使用如下代码:

    1. name = ["C语言中文网","http://c.biancheng.net"]
    2. print(name[1])

    运行结果为:

    http://c.biancheng.net

    从执行结果可以看出,在输出单个列表元素时,是不带中括号的,且如果是字符串,还不包括左右的引号。

    除了一次性访问列表中的单个元素外,列表还可以通过切片操作实现一次性访问多个元素。

    有关切片操作的具体格式,可阅读《Python序列详解》一节,这里不再赘述。


    例如:

    1. num = [1,2,3,4,5,6,7]
    2. print(num[2:4])

    输出结果为:

    [3, 4]

    可以看到,通过切片操作,最终得到的是一个新的列表。

    Python删除列表

    对于已经创建的列表,如果不再使用,可以使用 del 语句将其删除。

    实际开始时,del 语句不常用,因为 Python 自带的垃圾回收机制会自动销毁不用的列表,所以即使开发者不手动将其删除,Python 也会自动将其回收。


    del 的语法格式为:

    del listname

    其中,listname 表示要删除列表的名称。

    例如,删除前面创建的 name 列表,可以使用下面的代码:

    1. name = name = ["C语言中文网","http://c.biancheng.net"]
    2. print(name)
    3. del name
    4. print(name)

    运行结果为:

    ['C语言中文网', 'http://c.biancheng.net']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C:UsersmengmaDesktop1.py", line 4, in <module>
        print(name)
    NameError: name 'name' is not defined

     

    Python list列表添加元素的3种方法

    实际开发中,经常需要对列表进行更新,包括向列表中添加元素、修改表中元素以及删除元素。本节先来学习如何向列表中添加元素。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通过使用“+”运算符可以将多个序列进行连接,列表也不例外,例如:

    1. name = ["C语言中文网"]
    2. address = ["http://c.biancheng.net"]
    3. print(name+address)

    运行结果为:

    ['C语言中文网', 'http://c.biancheng.net']

    可以看到,使用“+”运算符,确实可以像列表中添加元素。但是这种方式的执行效率并不高,更建议大家使用列表提供的 append() 方法。

    Python append()方法添加元素

    append() 方法用于在列表的末尾追加元素,该方法的语法格式如下:

    listname.append(obj)

    其中,listname 指的是要添加元素的列表;obj 表示到添加到列表末尾的数据,它可以是单个元素,也可以是列表、元组等。

    例如:

    1. a_list = ['crazyit', 20, -2]
    2. # 追加元素
    3. a_list.append('fkit')
    4. print(a_list)
    5. a_tuple = (3.4, 5.6)
    6. # 追加元组,元组被当成一个元素
    7. a_list.append(a_tuple)
    8. print(a_list)
    9. # 追加列表,列表被当成一个元素
    10. a_list.append(['a', 'b'])
    11. print(a_list)

    运行结果为:

    ['crazyit', 20, -2, 'fkit']
    ['crazyit', 20, -2, 'fkit', (3.4, 5.6)]
    ['crazyit', 20, -2, 'fkit', (3.4, 5.6), ['a', 'b']]

    可以看到,即便给 append() 方法传递列表或者元组,此方法也只会将其视为一个元素,直接添加到列表中,从而形成包含列表和元组的新列表。

    Python extend()方法添加元素

    当然,如果希望不将被追加的列表或元组当成一个整体,而是只追加列表中的元素,则可使用列表提供的 extend() 方法。

    extend()方法的语法格式如下:

    listname.extend(obj)

    例如:

    1. b_list = ['a', 30]
    2. # 追加元组中的所有元素
    3. b_list.extend((-2, 3.1))
    4. print(b_list)
    5. # 追加列表中的所有元素
    6. b_list.extend(['C', 'R', 'A'])
    7. print(b_list)
    8. # 追加区间中的所有元素
    9. b_list.extend(range(97, 100))
    10. print(b_list)

    运行结果为:

    ['a', 30, -2, 3.1]
    ['a', 30, -2, 3.1, 'C', 'R', 'A']
    ['a', 30, -2, 3.1, 'C', 'R', 'A', 97, 98, 99]

    Python insert()方法插入元素

    如果希望在列表中间增加元素,则可使用列表的 insert() 方法,此方法的语法格式为:

    listname.insert(index , obj)

    其中,index 参数指的是将元素插入到列表中指定位置处的索引值。

    使用 insert() 方法向列表中插入元素,和 append() 方法一样,无论插入的对象是列表还是元组,都只会将其整体视为一个元素。

    例如:

    1. c_list = list(range(1, 6))
    2. print(c_list)
    3. # 在索引3处插入字符串
    4. c_list.insert(3, 'CRAZY' )
    5. print(c_list)
    6. # 在索引3处插入列表
    7. c_list.insert(3, ["crazy"])
    8. print(c_list)

    输出结果为:

    [1, 2, 3, 4, 5]
    [1, 2, 3, 'CRAZY', 4, 5]
    [1, 2, 3, ['crazy'], 'CRAZY', 4, 5]

    注意,insert() 主要用来插入元素,当向列表末尾添加元素时,还是应该使用 append() 方法。

    Python list列表删除元素(3种方法)

    在列表中删除元素,主要分为以下 3 种应用场景:

    1. 根据目标元素所在位置的索引值进行删除,可使用 del 语句;
    2. 根据元素的值进行删除,可使用列表(list类型)提供的 remove() 方法;
    3. 将列表中所有元素全部删除,可使用列表(list类型)提供的 clear() 方法。

    根据索引值删除元素

    删除列表中指定元素,和删除列表类似,也可以使用 del 语句实现。

    del 语句是 Python 中专门用于执行删除操作的语句,不仅可用于删除列表的元素,也可用于删除变量等。

    例如,定义一个保存 3 个元素的列表,若指定删除最后一个元素,可以使用如下的代码:

    1. a_list=[20,2.4,(3,4)]
    2. del a_list[-1]
    3. print(a_list)

    输出结果为:

    [20, 2.4]


    不仅如此,del 语句还可以直接删除列表的中间一段。例如如下代码:

    1. a_list = ['crazyit', 20, -2.4, (3, 4), 'fkit']
    2. # 删除第2个到第4个(不包含)元素
    3. del a_list[1: 3]
    4. print(a_list)

    输出结果为:

    ['crazyit', (3, 4), 'fkit']

    根据元素值进行删除

    除使用 del 语句之外,Python 还提供了 remove() 方法来删除列表元素,该方法并不是根据索引来删除元素的,而是根据元素本身的值来执行删除操作的。

    remove() 方法会删除第一个和指定值相同的元素,如果找不到该元素,该方法将会引发 ValueError 错误。

    如下代码示范了使用 remove() 方法删除元素:

    1. c_list = [20, 'crazyit', 30, -4, 'crazyit', 3.4]
    2. # 删除第一次找到的30
    3. c_list.remove(30)
    4. print(c_list)
    5. # 删除第一次找到的'crazyit'
    6. c_list.remove('crazyit')
    7. print(c_list)
    8. #再次尝试删除 30,会引发 ValueEroor 错误
    9. c_list.remove(30)

    输出结果为:

    [20, 'crazyit', -4, 'crazyit', 3.4]
    [20, -4, 'crazyit', 3.4]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C:UsersmengmaDesktop1.py", line 9, in <module>
        c_list.remove(30)
    ValueError: list.remove(x): x not in list

    在使用 remove() 方法删除列表元素之前,最好提前判断一下指定的元素是否存在,所以此方法常与 count() 方法组合使用。

    删除列表所有元素

    list 列表还包含一个 clear() 方法,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该方法用于清空列表的所有元素。例如如下代码:

    1. c_list = [20, 'crazyit', 30, -4, 'crazyit', 3.4]
    2. c_list.clear()
    3. print(c_list)

    输出结果为:

    []

    Python list列表修改元素(入门必读)

    列表的元素相当于变量,因此程序可以对列表的元素赋值,这样即可修改列表的元素。例如如下代码:

    1. a_list = [2, 4, -3.4, 'crazyit', 23]
    2. # 对第3个元素赋值
    3. a_list[2] = 'fkit'
    4. print(a_list) # [2, 4, 'fkit', 'crazyit', 23]
    5. # 对倒数第2个元素赋值
    6. a_list[-2] = 9527
    7. print(a_list) # [2, 4, 'fkit', 9527, 23]

    上面代码通过索引到列表元素赋值,程序既可使用正数索引,也可使用负数索引,这都没有问题。

    此外,程序也可通过 slice 语法对列表其中一部分赋值。在执行这个操作时,并不要求新赋值的元素个数与原来的元素个数相等。这意味着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为列表增加元素,也可为列表删除元素。

    例如,如下代码示范了对列表中间一段赋值:

    1. b_list = list(range(1, 5))
    2. print(b_list)
    3. # 将第2个到第4个(不包含)元素赋值为新列表的元素
    4. b_list[1: 3] = ['a', 'b']
    5. print(b_list) # [1, 'a', 'b', 4]

    如果对列表中空的 slice 赋值,就变成了为列表插入元素。例如如下代码:

    1. # 将第3个到第3个(不包含)元素赋值为新列表的元素,就是插入
    2. b_list[2: 2] = ['x', 'y']
    3. print(b_list) # [1, 'a', 'x', 'y', 'b', 4]

    如果将列表其中一段赋值为空列表,就变成了从列表中删除元素。例如如下代码:

    1. # 将第3个到第6个(不包含)元素赋值为空列表,就是删除
    2. b_list[2: 5] = []
    3. print(b_list) # [1, 'a', 4]

    对列表使用 slice 语法赋值时,不能使用单个值;如果使用字符串赋值,Python 会自动把字符串当成序列处理,其中每个字符都是一个元素。例如如下代码:

    1. # Python会自动将str分解成序列
    2. b_list[1: 3] = 'Charlie'
    3. print(b_list) # [1, 'C', 'h', 'a', 'r', 'l', 'i', 'e']

    在使用 slice 语法赋值时,也可指定 step 参数。但如果指定了 step 参数,则要求所赋值的列表元素个数与所替换的列表元素个数相等。例如如下代码:

    1. c_list = list(range(1, 10))
    2. # 指定step为2,被赋值的元素有4个,因此用于赋值的列表也必须有4个元素
    3. c_list[2: 9: 2] = ['a', 'b', 'c', 'd']
    4. print(c_list) # [1, 2, 'a', 4, 'b', 6, 'c', 8, 'd']

    Python list常用方法(count、index、pop、reverse和sort)快速攻略

    除前面章节介绍的增加元素、删除元素、修改元素方法之外,列表还包含了一些常用的方法。

    例如,在交互式解释器中输入 dir(list) 即可看到列表包含的所有方法,如下所示:

    >>> dir(list)
    ['append', 'clear', 'copy', 'count', 'extend', 'index', 'insert', 'pop', 'remove', 'reverse', 'sort']
    >>>

    在上面输出结果中己经剔除了那些以双下画线开头的方法。按照约定,这些方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不希望被用户直接调用。

    上面有些方法前面己经介绍过了,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另外的一些常用方法。

    count()方法

    此方法用于统计列表中某个元素出现的次数,其基本语法格式为:

    listname.count(obj)

    其中,listname 代表列表名,obj 表示判断是否存在的元素。

    下面代码示范了 count() 方法的用法:

    1. a_list = [2, 30, 'a', [5, 30], 30]
    2. # 计算列表中30的出现次数
    3. print(a_list.count(30))
    4. # 计算列表中[5, 30]的出现次数
    5. print(a_list.count([5, 30]))

    运行结果为:

    2
    1

    index()用法

    index() 方法用于定位某个元素在列表中出现的位置(也就是索引),如果该元素没有出现,则会引发 ValueError 错误。

    此方法的基本语法格式为:

    listname.index(obj,start,end)

    同 count() 方法不同,index() 方法还可传入 start、end 参数,用于在列表的指定范围内搜索元素。

    如下代码示范了 index() 方法的用法:

    1. a_list = [2, 30, 'a', 'b', 'crazyit', 30]
    2. # 定位元素30的出现位置
    3. print(a_list.index(30))
    4. # 从索引2处开始、定位元素30的出现位置
    5. print(a_list.index(30, 2))
    6. # 从索引2处到索引4处之间定位元素30的出现位置,因为找不到该元素,会引发 ValueError 错误
    7. print(a_list.index(30, 2, 4))

    运行结果为:

    1
    5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C:UsersmengmaDesktop1.py", line 7, in <module>
        print(a_list.index(30, 2, 4)) # ValueError
    ValueError: 30 is not in list

    pop()用法

    pop() 方法会移除列表中指定索引处的元素,如果不指定,默认会移除列表中最后一个元素。该方法的基本语法格式为:

    listname.pop(index)

    例如:

    1. a_list=[1,2,3]
    2. #移除列表的元素 3
    3. print(a_list.pop())
    4. print(a_list)
    5. #移除列表中索引为 0 的元素1
    6. print(a_list.pop(0))
    7. print(a_list)

    运行结果为:

    3
    [1, 2]
    1
    [2]


    注意,使用 pop() 方法可以实现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栈。栈是一种特殊的数据结构,它可实现先入后出(FILO)功能,即先加入栈的元素,反而后出栈。

    在其他编程语言所实现的“栈”中,往往会提供一个 push() 方法,用于实现入栈操作,但 Python 的列表并没有提供 push() 方法,我们可以使用 append() 方法来代替 push() 方法实现入栈操作。

    下面代码示范了使用列表作为“栈”的示例:

    1. stack = []
    2. # 向栈中“入栈”3个元素
    3. stack.append("fkit")
    4. stack.append("crazyit")
    5. stack.append("Charlie")
    6. print(stack) # ['fkit', 'crazyit', 'Charlie']
    7. # 第一次出栈:最后入栈的元素被移出栈
    8. print(stack.pop())
    9. print(stack) # ['fkit', 'crazyit']
    10. # 再次出栈
    11. print(stack.pop())
    12. print(stack) # ['fkit']

    运行结果为:

    ['fkit', 'crazyit', 'Charlie']
    Charlie
    ['fkit', 'crazyit']
    crazyit
    ['fkit']

    上面程序中,第 8 行实现了第一次出栈操作,该操作将会把最后一次添加的元素移出栈,且该方法会返回出栈的元素。因此,执行这行代码将会看到输出 Charlie。

    与所有编程语言类似的是,出栈操作既会移出列表的最后一个元素,也会返回被移出的元素。

    reverse()用法

    reverse() 方法会将列表中所有元素反向存放。该方法的基本语法格式为:

    listname.reverse()

    例如:

    1. a_list = list(range(1, 8))
    2. # 将a_list列表元素反转
    3. a_list.reverse()
    4. print(a_list)

    运行结果为:

    [7, 6, 5, 4, 3, 2, 1]

    从上面的运行结果可以看出,调用 reverse() 方法将反转列表中的所有元素。

    sort()用法

    sort() 方法用于对列表元素进行排序,排序后原列表中的元素顺序会方发生改变。sort() 方法的语法格式如下:

    listname.sort(key=None, reserse=False)

    可以看到,和其他方法不同,此方法中多了 2 个参数,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 key 参数用于指定从每个元素中提取一个用于比较的键。例如,使用此方法时设置 key=str.lower 表示在排序时不区分字母大小写。
    • reverse 参数用于设置是否需要反转排序,默认 False 表示从小到大排序;如果将该参数设为 True,将会改为从大到小排序。


    例如如下代码:

    1. a_list = [3, 4, -2, -30, 14, 9.3, 3.4]
    2. # 对列表元素排序
    3. a_list.sort()
    4. print(a_list)
    5. b_list = ['Python', 'Swift', 'Ruby', 'Go', 'Kotlin', 'Erlang']
    6. # 对列表元素排序:默认按字符串包含的字符的编码大小比较
    7. b_list.sort()
    8. print(b_list) # ['Erlang', 'Go', 'Kotlin', 'Python', 'Ruby', 'Swift']

    运行结果为:

    [-30, -2, 3, 3.4, 4, 9.3, 14]
    ['Erlang', 'Go', 'Kotlin', 'Python', 'Ruby', 'Swift']


    如下代码示范了 key 和 reverse 参数的用法:

    1. b_list = ['Python', 'Swift', 'Ruby', 'Go', 'Kotlin', 'Erlang']
    2. # 指定key为len,指定使用len函数对集合元素生成比较的键,也就是按字符串的长度比较大小
    3. b_list.sort(key=len)
    4. print(b_list)
    5. # 指定反向排序
    6. b_list.sort(key=len, reverse=True)
    7. print(b_list)

    运行结果为:

    ['Go', 'Ruby', 'Swift', 'Python', 'Kotlin', 'Erlang']
    ['Python', 'Kotlin', 'Erlang', 'Swift', 'Ruby', 'Go']

    上面两次排序时都将 key 参数指定为 len,这意味着程序将会使用 len() 函数对集合元素生成比较大小的键,即根据集合元素的字符串长度比较大小。

    注意,采用 sort() 方法对列表进行排序时,对中文支持不好,其排序结果与常用的音序排序法或者笔画排序法都不一致,因此,如果需要实现对中文内容的列表排序,还需要重新编写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而不能直接使用 sort() 方法。

    除此之外,需要指出的是,在 Python 2.x 中,列表的 sort() 方法还可传入一个比较大小的函数,该函数负责比较列表元素的大小。该函数包含两个参数,当该函数返回正整数时,代表该函数的第一个参数大于第二个参数;当该函数返回负整数时,代表该函数的第一个参数小于第二个参数;返回 0,则意味着两个参数相等。

    下面代码示范了使用比较函数调用 sort() 方法。以下代码只能在 Python 2.x 中执行:

    1. # 以下代码只能在Python 2.x中执行
    2. # 定义一个根据长度比较大小的比较函数
    3. def len_cmp(x, y):
    4. # 下面代码比较大小的逻辑是:长度大的字符串就算更大
    5. return 1 if len(x) > len(y) else (-1 if len(x) < len(y) else 0)
    6. b_list = ['Python', 'Swift', 'Ruby', 'Go', 'Kotlin', 'Erlang']
    7. b_list.sort(len_cmp)
    8. print(b_list)

    运行结果为:

    ['Go', 'Ruby', 'Swift', 'Erlang', 'Kotlin', 'Python']

  • 相关阅读:
    PAT L2-014【二分】
    CodeForces 137C【贪心+优先队列】
    CodeForces 131D【图特性+BFS】
    CodeForces 125D【鸽巢原理】
    PAT1060【大模拟啊】
    CodeForces 124C【连通块】
    PAT 1071【STL string应用】
    CodeForces 116C 【BFS】
    CodeForces 116B【二分匹配】
    CodeForces 118C 【模拟】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ouqc/p/12068421.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