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Java多线程

    1.线程安全与不安全

    当我们查看JDK API的时候,总会发现一些类说明写着,线程安全或者线程不安全,比如说StringBuilder中,有这么一句,“将StringBuilder 的实例用于多个线程是不安全的。如果需要这样的同步,则建议使用StringBuffer。 ”,那么下面手动创建一个线程不安全的类,然后在多线程中使用这个类,看看有什么效果。

    public class Count {
        private int num;
        public void count() {
                for(int i = 1; i <= 10; i++) {
                num += i;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num);
        }
    }

    在这个类中的count方法是计算1一直加到10的和,并输出当前线程名和总和,我们期望的是每个线程都会输出55.

    public class Thread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Runnable runnable = new Runnable() {
                Count count = new Count();
                public void run() {
                    count.count();
                }
            };
            for(int i = 0; i < 10; i++) {
                new Thread(runnable).start();
            }
        }
    }

    这里启动了10个线程,看一下输出结果:

    Thread-0-55
    Thread-1-110
    Thread-2-165
    Thread-4-220
    Thread-5-275
    Thread-6-330
    Thread-3-385
    Thread-7-440
    Thread-8-495
    Thread-9-550

    只有Thread-0线程输出的结果是我们期望的,而输出的是每次都累加的,那么要想得到我们期望的结果,有几种解决方案:

    a.将Count中num变成count方法的局部变量

    public class Count {
    
        public void count() {
            int num = 0;
            for (int i = 1; i <= 10; i++) {
                num += i;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num);
        }
    }

    b. 将线程类成员变量拿到run方法中,这时count引用是线程内的局部变量;

    public class Thread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Runnable runnable = new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Count count = new Count();
                    count.count();
                }
            };
            for(int i = 0; i < 10; i++) {
                new Thread(runnable).start();
            }
        }
    }

    c. 每次启动一个线程使用不同的线程类,不推荐。

          上述测试,我们发现,存在成员变量的类用于多线程时是不安全的,不安全体现在这个成员变量可能发生非原子性的操作,而变量定义在方法内也就是局部变量是线程安全的。想想在使用struts1时,不推荐创建成员变量,因为action是单例的,如果创建了成员变量,就会存在线程不安全的隐患,而struts2是每一次请求都会创建一个action,就不用考虑线程安全的问题。所以,日常开发中,通常需要考虑成员变量或者说全局变量在多线程环境下,是否会引发一些问题。

          原子性操作:计算机中的Atomic是指不能分割成若干部分的意思。如果一段代码被认为是Atomic,则表示这段代码在执行过程中,是不能被中断的。java.util.concurrent.atomic这个包里面提供了一组原子类。其基本的特性就是在多线程环境下,当有多个线程同时执行这些类的实例包含的方法时,具有排他性,即当某个线程进入方法,执行其中的指令时,不会被其他线程打断,而别的线程就像自旋锁一样,一直等到该方法执行完成,才由JVM从等待队列中选择一个另一个线程进入,这只是一种逻辑上的理解。实际上是借助硬件的相关指令来实现的,不会阻塞线程(或者说只是在硬件级别上阻塞了)。其中的类可以分成4组:

    AtomicBoolean,AtomicInteger,AtomicLong,AtomicReference
    AtomicIntegerArray,AtomicLongArray
    AtomicLongFieldUpdater,AtomicIntegerFieldUpdater,AtomicReferenceFieldUpdater
    AtomicMarkableReference,AtomicStampedReference,AtomicReferenceArray

    Atomic操作使得让对单一数据的操作,实现了原子化,使用Atomic类构建复杂的,无需阻塞的代码
    访问对2个或2个以上的atomic变量(或者对单个atomic变量进行2次或2次以上的操作)通常认为是需要同步的,以达到让这些操作能被作为一个原子单元。例如使用AtomicReference创建线程安全的堆栈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atomic.AtomicReference;
    
    
    public class LinkedStack<T> {
    
        private AtomicReference<Node<T>> stacks = new AtomicReference<Node<T>>();
    
        public T push(T e) {
            Node<T> oldNode, newNode;
            while (true) { //这里的处理非常的特别,也是必须如此的。
                oldNode = stacks.get();
                newNode = new Node<T>(e, oldNode);
                if (stacks.compareAndSet(oldNode, newNode)) {
                    return e;
                }
            }
        }
        
        public T pop() {
            Node<T> oldNode, newNode;
            while (true) {
                oldNode = stacks.get();
                newNode = oldNode.next;
                if (stacks.compareAndSet(oldNode, newNode)) {
                    return oldNode.object;
                }
            }
        }
    
        private static final class Node<T> {
            private T object;
            
            private Node<T> next;
    
            private Node(T object, Node<T> next) {
                this.object = object;
                this.next = next;
            }
        }
    }

    2.可见性与有序性

    当一个对象在多个内存中都存在副本时,如果一个内存修改了共享变量,其它线程也应该能够看到被修改后的值,此为可见性。但是一般操作时,当线程操作Count对象时,首先从主内存复制Count对象到工作内存中,然后执行代码count.count(),改变了num值,最后用工作内存Count刷新主内存Count。

    volatile是第二种Java多线程同步的机制,根据JLS(Java LanguageSpecifications)的说法,一个变量可以被volatile修饰,在这种情况下内存模型(主内存和线程工作内存)确保所有线程可以看到一致的变量值,来看一段代码:

    class Test {
        static volatile int i = 0, j = 0;
        static void one() {
            i++;
            j++;
        }
        static void two() {
            System.out.println("i=" + i + " j=" + j);
        }
    }

    one方法和two方法还会并发的去执行,但是加上volatile可以将共享变量i和j的改变直接响应到主内存中,这样保证了主内存中i和j的值一致性,然而在执行two方法时,在two方法获取到i的值和获取到j的值中间的这段时间,one方法也许被执行了好多次,导致j的值会大于i的值。所以volatile可以保证内存可见性,不能保证并发有序性

    synchronized既保证了多线程的并发有序性,又保证了多线程的内存可见性。

    使用synchronized修饰的方法或者代码块可以看成是一个原子操作。

      每个锁对(JLS中叫monitor)都有两个队列,一个是就绪队列,一个是阻塞队列,就绪队列存储了将要获得锁的线程,阻塞队列存储了被阻塞的线程,当一个线程被唤醒(notify)后,才会进入到就绪队列,等待CPU的调度,反之,当一个线程被wait后,就会进入阻塞队列,等待下一次被唤醒,这个涉及到线程间的通信,当第一个线程执行输出方法时,获得同步锁,执行输出方法,恰好此时第二个线程也要执行输出方法,但发现同步锁没有被释放,第二个线程就会进入就绪队列,等待锁被释放。一个线程执行互斥代码过程如下:

            1. 获得同步锁;

            2. 清空工作内存;

            3. 从主内存拷贝对象副本到工作内存;

            4. 执行代码(计算或者输出等);

            5. 刷新主内存数据;

            6. 释放同步锁。

    注意:锁必须是需要互斥的多个线程间的共享对象,像下面的代码是没有意义的。

    JDK1.5之后,提供了Lock,该接口在java.util.concurrent.locks包下,Lock 实现提供了比使用synchronized 方法和语句可获得的更广泛的锁定操作,它能以更优雅的方式处理线程同步问题。

    public class Lock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inal Outputter1 output = new Outputter1();
            new Thread() {
                public void run() {
                    output.output("zhangsan");
                };
            }.start();        
            new Thread() {
                public void run() {
                    output.output("lisi");
                };
            }.start();
        }
    }
    class Outputter1 {
        private 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锁对象
        public void output(String name) {
            // TODO 线程输出方法
            lock.lock();// 得到锁
            try {
                for(int i = 0; i < name.length(); i++) {
                    System.out.print(name.charAt(i));
                }
            } finally {
                lock.unlock();// 释放锁
            }
        }
    }

    这样就实现了和sychronized一样的同步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用sychronized修饰的方法或者语句块在代码执行完之后锁自动释放,而用Lock需要我们手动释放锁,所以为了保证锁最终被释放(发生异常情况),要把互斥区放在try内,释放锁放在finally内。

    如果说这就是Lock,那么它不能成为同步问题更完美的处理方式,下面要介绍的是读写锁(ReadWriteLock),我们会有一种需求,在对数据进行读写的时候,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需要读和写是互斥的,写和写是互斥的,但是读和读是不需要互斥的,这样读和读不互斥性能更高些,来看一下不考虑互斥情况的代码原型:

    import java.util.Random;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locks.ReadWriteLock;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locks.ReentrantReadWriteLock;
    
    public class ReadWriteLock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inal Data data = new Data();
            for (int i = 0; i < 3; i++)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for (int j = 0; j < 5; j++) {
                            data.set(new Random().nextInt(30));
                        }
                    }
                }).start();
            }        
            for (int i = 0; i < 3; i++)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for (int j = 0; j < 5; j++) {
                            data.get();
                        }
                    }
                }).start();
            }
        }
    }
    class Data {    
        private int data;// 共享数据
        private ReadWriteLock rwl = new ReentrantReadWriteLock();    
        public void set(int data) {
            rwl.writeLock().lock();// 取到写锁
            try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准备写入数据");
                try {
                    Thread.sleep(2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this.data = data;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写入" + this.data);
            } finally {
                rwl.writeLock().unlock();// 释放写锁
            }
        }    
        public void get() {
            rwl.readLock().lock();// 取到读锁
            try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准备读取数据");
                try {
                    Thread.sleep(2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读取" + this.data);
            } finally {
                rwl.readLock().unlock();// 释放读锁
            }
        }
    }

    3.锁

    Java里面真正意义的锁并不多,其实真正的实现Lock接口的类就三个,ReentrantLock和ReentrantReadWriteLock的两个内部类(ReentrantReadWriteLock实现了ReadWriteLock接口,并没有实现Lock接口,是其内部类ReadLock和WriteLock实现了Lock的接口),其他都是通过我们前面说的一些工具类实现了线程的阻塞。

    ReentrantLock 实现了标准的互斥操作,也就是一次只能有一个线程持有锁,也即所谓独占锁的概念。我们也一直在强调这个特点。显然这个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面减低了吞吐量,实际上独占锁是一种保守的锁策略,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读/读”,“写/读”,“写/写”操作都不能同时发生。

    ReadWriteLock描述的是:一个资源能够被多个读线程访问,或者被一个写线程访问,但是不能同时存在读写线程。也就是说读写锁使用的场合是一个共享资源被大量读取操作,而只有少量的写操作(修改数据)。

    ReadWriteLock严格区分了读写操作,如果读操作使用了写入锁,那么降低读操作的吞吐量,如果写操作使用了读取锁,那么就可能发生数据错误。

    查看API文档,文档中详细记录了该类的一些个特性:

    (一) 公平性

    1)、 非公平锁(默认) 这个和独占锁的非公平性一样,由于读线程之间没有锁竞争,所以读操作没有公平性和非公平性,写操作时,由于写操作可能立即获取到锁,所以会推迟一个或多个读操作或者写操作。因此非公平锁的吞吐量要高于公平锁。

    2)、 公平锁 利用AQS的CLH队列,释放当前保持的锁(读锁或者写锁)时,优先为等待时间最长的那个写线程分配写入锁,当前前提是写线程的等待时间要比所有读线程的等待时间要长。同样一个线程持有写入锁或者有一个写线程已经在等待了,那么试图获取公平锁的(非重入)所有线程(包括读写线程)都将被阻塞,直到最先的写线程释放锁。如果读线程的等待时间比写线程的等待时间还有长,那么一旦上一个写线程释放锁,这一组读线程将获取锁。

    (二) 重入性

    1)、 读写锁允许读线程和写线程按照请求锁的顺序重新获取读取锁或者写入锁。当然了只有写线程释放了锁,读线程才能获取重入锁。

    2)、 写线程获取写入锁后可以再次获取读取锁,但是读线程获取读取锁后却不能获取写入锁。

    3)、 另外读写锁最多支持65535个递归写入锁和65535个递归读取锁。(源码中使用了一个int类型的数据来记录,应该大于65535这个数据的,但为什么只支持65535呢?我们后面会详细说到)

    (三) 锁降级

    1)、 写线程获取写入锁后可以获取读取锁,然后释放写入锁,这样就从写入锁变成了读取锁,从而实现锁降级的特性。

    (四) 锁升级

    1)、 读取锁是不能直接升级为写入锁的。因为获取一个写入锁需要释放所有读取锁,所以如果有两个读取锁视图获取写入锁而都不释放读取锁时就会发生死锁。

    (五) 锁获取中断

    1)、 读取锁和写入锁都支持获取锁期间被中断。这个和独占锁一致。

    (六) 条件变量

    1)、 写入锁提供了条件变量(Condition)的支持,这个和独占锁一致,但是读取锁却不允许获取条件变量,将得到一个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异常。

    (七) 重入数

    1)、 读取锁和写入锁的数量最大分别只能是65535(包括重入数)。

    (八) 监测

    1)、 此类支持一些确定是保持锁还是争用锁的方法。这些方法设计用于监视系统状态,而不是同步控制。

    Thread Pattern 还将方法调用和方法执行进行了分离,所以我们在该模式里面看到了设计模式里面的Command Pattern的影子,因为它们的主题都是将方法调用和方法执行进行分离。

    4.线程池

    ThreadPoolExecutor,下面我们来深入解析一下线程池的具体实现原理,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讲解:

         1.线程池状态

    2.任务的执行

    3.线程池中的线程初始化

    4.任务缓存队列及排队策略

    5.任务拒绝策略

    6.线程池的关闭

    7.线程池容量的动态调整

    1.线程池状态

    在ThreadPoolExecutor中定义了一个volatile变量,另外定义了几个static final变量表示线程池的各个状态:

    volatile int runState;
    static final int RUNNING    = 0;
    static final int SHUTDOWN   = 1;
    static final int STOP       = 2;
    static final int TERMINATED = 3;

    runState表示当前线程池的状态,它是一个volatile变量用来保证线程之间的可见性;

    下面的几个static final变量表示runState可能的几个取值。

    当创建线程池后,初始时,线程池处于RUNNING状态;

    如果调用了shutdown()方法,则线程池处于SHUTDOWN状态,此时线程池不能够接受新的任务,它会等待所有任务执行完毕;

    如果调用了shutdownNow()方法,则线程池处于STOP状态,此时线程池不能接受新的任务,并且会去尝试终止正在执行的任务;

    当线程池处于SHUTDOWN或STOP状态,并且所有工作线程已经销毁,任务缓存队列已经清空或执行结束后,线程池被设置为TERMINATED状态。

    2.任务的执行

    在了解将任务提交给线程池到任务执行完毕整个过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ThreadPoolExecutor类中其他的一些比较重要成员变量:

    private final BlockingQueue<Runnable> workQueue;              //任务缓存队列,用来存放等待执行的任务
    private final ReentrantLock mainLock = new ReentrantLock();   //线程池的主要状态锁,对线程池状态(比如线程池大小
                                                                  //、runState等)的改变都要使用这个锁
    private final HashSet<Worker> workers = new HashSet<Worker>();  //用来存放工作集
     
    private volatile long  keepAliveTime;    //线程存货时间   
    private volatile boolean allowCoreThreadTimeOut;   //是否允许为核心线程设置存活时间
    private volatile int   corePoolSize;     //核心池的大小(即线程池中的线程数目大于这个参数时,提交的任务会被放进任务缓存队列)
    private volatile int   maximumPoolSize;   //线程池最大能容忍的线程数
     
    private volatile int   poolSize;       //线程池中当前的线程数
     
    private volatile 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handler; //任务拒绝策略
     
    private volatile ThreadFactory threadFactory;   //线程工厂,用来创建线程
     
    private int largestPoolSize;   //用来记录线程池中曾经出现过的最大线程数
     
    private long completedTaskCount;   //用来记录已经执行完毕的任务个数

    每个变量的作用都已经标明出来了,这里要重点解释一下corePoolSize、maximumPoolSize、largestPoolSize三个变量。

    corePoolSize在很多地方被翻译成核心池大小,其实我的理解这个就是线程池的大小。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如有一个工厂,工厂里面有10个工人,每个工人同时只能做一件任务。

    因此只要当10个工人中有工人是空闲的,来了任务就分配给空闲的工人做;

    当10个工人都有任务在做时,如果还来了任务,就把任务进行排队等待;

    如果说新任务数目增长的速度远远大于工人做任务的速度,那么此时工厂主管可能会想补救措施,比如重新招4个临时工人进来;

    然后就将任务也分配给这4个临时工人做;

    如果说着14个工人做任务的速度还是不够,此时工厂主管可能就要考虑不再接收新的任务或者抛弃前面的一些任务了。

    当这14个工人当中有人空闲时,而新任务增长的速度又比较缓慢,工厂主管可能就考虑辞掉4个临时工了,只保持原来的10个工人,毕竟请额外的工人是要花钱的。

    这个例子中的corePoolSize就是10,而maximumPoolSize就是14(10+4)。

    也就是说corePoolSize就是线程池大小,maximumPoolSize在我看来是线程池的一种补救措施,即任务量突然过大时的一种补救措施。

    不过为了方便理解,在本文后面还是将corePoolSize翻译成核心池大小。

    largestPoolSize只是一个用来起记录作用的变量,用来记录线程池中曾经有过的最大线程数目,跟线程池的容量没有任何关系。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看一下任务从提交到最终执行完毕经历了哪些过程。

    在ThreadPoolExecutor类中,最核心的任务提交方法是execute()方法,虽然通过submit也可以提交任务,但是实际上submit方法里面最终调用的还是execute()方法,所以我们只需要研究execute()方法的实现原理即可:

    public void execute(Runnable command) {
        if (command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if (poolSize >= corePoolSize || !addIfUnderCorePoolSize(command)) {
            if (runState == RUNNING && workQueue.offer(command)) {
                if (runState != RUNNING || poolSize == 0)
                    ensureQueuedTaskHandled(command);
            }
            else if (!addIfUnderMaximumPoolSize(command))
                reject(command); // is shutdown or saturated
        }
    }

    上面的代码可能看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下面我们一句一句解释:

    首先,判断提交的任务command是否为null,若是null,则抛出空指针异常;

    接着是这句,这句要好好理解一下:

    if (poolSize >= corePoolSize || !addIfUnderCorePoolSize(command))

    由于是或条件运算符,所以先计算前半部分的值,如果线程池中当前线程数不小于核心池大小,那么就会直接进入下面的if语句块了。

    如果线程池中当前线程数小于核心池大小,则接着执行后半部分,也就是执行

    addIfUnderCorePoolSize(command)

    如果执行完addIfUnderCorePoolSize这个方法返回false,则继续执行下面的if语句块,否则整个方法就直接执行完毕了。

    如果执行完addIfUnderCorePoolSize这个方法返回false,然后接着判断:

    if (runState == RUNNING && workQueue.offer(command))

    如果当前线程池处于RUNNING状态,则将任务放入任务缓存队列;如果当前线程池不处于RUNNING状态或者任务放入缓存队列失败,则执行:

    addIfUnderMaximumPoolSize(command)

    如果执行addIfUnderMaximumPoolSize方法失败,则执行reject()方法进行任务拒绝处理。

    回到前面:

    if (runState == RUNNING && workQueue.offer(command))

    这句的执行,如果说当前线程池处于RUNNING状态且将任务放入任务缓存队列成功,则继续进行判断:

    if (runState != RUNNING || poolSize == 0)

    这句判断是为了防止在将此任务添加进任务缓存队列的同时其他线程突然调用shutdown或者shutdownNow方法关闭了线程池的一种应急措施。如果是这样就执行:

    ensureQueuedTaskHandled(command)

    进行应急处理,从名字可以看出是保证 添加到任务缓存队列中的任务得到处理。

    我们接着看2个关键方法的实现:addIfUnderCorePoolSize和addIfUnderMaximumPoolSize:

    private boolean addIfUnderCorePoolSize(Runnable firstTask) {
        Thread t = null;
        final ReentrantLock mainLock = this.mainLock;
        mainLock.lock();
        try {
            if (poolSize < corePoolSize && runState == RUNNING)
                t = addThread(firstTask);        //创建线程去执行firstTask任务   
            } finally {
            mainLock.unlock();
        }
        if (t == null)
            return false;
        t.start();
        return true;
    }

    这个是addIfUnderCorePoolSize方法的具体实现,从名字可以看出它的意图就是当低于核心吃大小时执行的方法。下面看其具体实现,首先获取到锁,因为这地方涉及到线程池状态的变化,先通过if语句判断当前线程池中的线程数目是否小于核心池大小,有朋友也许会有疑问:前面在execute()方法中不是已经判断过了吗,只有线程池当前线程数目小于核心池大小才会执行addIfUnderCorePoolSize方法的,为何这地方还要继续判断?原因很简单,前面的判断过程中并没有加锁,因此可能在execute方法判断的时候poolSize小于corePoolSize,而判断完之后,在其他线程中又向线程池提交了任务,就可能导致poolSize不小于corePoolSize了,所以需要在这个地方继续判断。然后接着判断线程池的状态是否为RUNNING,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有可能在其他线程中调用了shutdown或者shutdownNow方法。然后就是执行

    t = addThread(firstTask);

    这个方法也非常关键,传进去的参数为提交的任务,返回值为Thread类型。然后接着在下面判断t是否为空,为空则表明创建线程失败(即poolSize>=corePoolSize或者runState不等于RUNNING),否则调用t.start()方法启动线程。

    我们来看一下addThread方法的实现:

    private Thread addThread(Runnable firstTask) {
        Worker w = new Worker(firstTask);
        Thread t = threadFactory.newThread(w);  //创建一个线程,执行任务   
        if (t != null) {
            w.thread = t;            //将创建的线程的引用赋值为w的成员变量       
            workers.add(w);
            int nt = ++poolSize;     //当前线程数加1       
            if (nt > largestPoolSize)
                largestPoolSize = nt;
        }
        return t;
    }

    在addThread方法中,首先用提交的任务创建了一个Worker对象,然后调用线程工厂threadFactory创建了一个新的线程t,然后将线程t的引用赋值给了Worker对象的成员变量thread,接着通过workers.add(w)将Worker对象添加到工作集当中。

    3.线程池中的线程初始化

    默认情况下,创建线程池之后,线程池中是没有线程的,需要提交任务之后才会创建线程。

    在实际中如果需要线程池创建之后立即创建线程,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法办到:

    • prestartCoreThread():初始化一个核心线程;
    • prestartAllCoreThreads():初始化所有核心线程

    下面是这2个方法的实现:

    public boolean prestartCoreThread() {
        return addIfUnderCorePoolSize(null); //注意传进去的参数是null
    }
     
    public int prestartAllCoreThreads() {
        int n = 0;
        while (addIfUnderCorePoolSize(null))//注意传进去的参数是null
            ++n;
        return n;
    }

    注意上面传进去的参数是null,根据第2小节的分析可知如果传进去的参数为null,则最后执行线程会阻塞在getTask方法中的

    4.任务缓存队列及排队策略

    在前面我们多次提到了任务缓存队列,即workQueue,它用来存放等待执行的任务。

    workQueue的类型为BlockingQueue<Runnable>,通常可以取下面三种类型:

    1)ArrayBlockingQueue:基于数组的先进先出队列,此队列创建时必须指定大小;

    2)LinkedBlockingQueue:基于链表的先进先出队列,如果创建时没有指定此队列大小,则默认为Integer.MAX_VALUE;

    3)synchronousQueue:这个队列比较特殊,它不会保存提交的任务,而是将直接新建一个线程来执行新来的任务。

    5.任务拒绝策略

    当线程池的任务缓存队列已满并且线程池中的线程数目达到maximumPoolSize,如果还有任务到来就会采取任务拒绝策略,通常有以下四种策略:

    ThreadPoolExecutor.AbortPolicy:丢弃任务并抛出RejectedExecutionException异常。
    ThreadPoolExecutor.DiscardPolicy:也是丢弃任务,但是不抛出异常。
    ThreadPoolExecutor.DiscardOldestPolicy:丢弃队列最前面的任务,然后重新尝试执行任务(重复此过程)
    ThreadPoolExecutor.CallerRunsPolicy:由调用线程处理该任务

    6.线程池的关闭

    ThreadPoolExecutor提供了两个方法,用于线程池的关闭,分别是shutdown()和shutdownNow(),其中:

    • shutdown():不会立即终止线程池,而是要等所有任务缓存队列中的任务都执行完后才终止,但再也不会接受新的任务
    • shutdownNow():立即终止线程池,并尝试打断正在执行的任务,并且清空任务缓存队列,返回尚未执行的任务

    7.线程池容量的动态调整

    ThreadPoolExecutor提供了动态调整线程池容量大小的方法:setCorePoolSize()和setMaximumPoolSize(),

    • setCorePoolSize:设置核心池大小
    • setMaximumPoolSize:设置线程池最大能创建的线程数目大小

    当上述参数从小变大时,ThreadPoolExecutor进行线程赋值,还可能立即创建新的线程来执行任务。

    补充:

    1.notify()和notifyAll()主要区别

    notify()和notifyAll()都是Object对象用于通知处在等待该对象的线程的方法。

    void notify(): 唤醒一个正在等待该对象的线程。
    void notifyAll(): 唤醒所有正在等待该对象的线程。

    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

    notifyAll使所有原来在该对象上等待被notify的线程统统退出wait的状态,变成等待该对象上的锁,一旦该对象被解锁,他们就会去竞争。
    notify他只是选择一个wait状态线程进行通知,并使它获得该对象上的锁,但不惊动其他同样在等待被该对象notify的线程们,当第一个线程运行完毕以后释放对象上的锁,此时如果该对象没有再次使用notify语句,即便该对象已经空闲,其他wait状态等待的线程由于没有得到该对象的通知,继续处在wait状态,直到这个对象发出一个notify或notifyAll,它们等待的是被notify或notifyAll,而不是锁。

  • 相关阅读:
    【模板】后缀自动机
    【模板】矩阵求逆
    【hdu5517】Triple
    【模板】多标记 LCT
    【洛谷P4172】水管局长
    【模板】LCT
    【CF786B】Legacy
    jacoco学习
    python + redis
    Python Gitlab Api 使用方法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ulongchao/p/4551448.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