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下在广告行业中,似乎普遍存在洗脑式影响的影子。即通过无脑的、重复的、呐喊式的曝光,在你的脑海里生成某一领域的注意,然后影响你的行为。例如拼多多。 " 拼多多,拼多多,拼多多... " 你是不是有映像?你是不是快要唱起来了?又例如,“学车就到猪坚强”,杨幂大喊:“58同城~~” 等等
这种思路的确能获得有效的关注,能够在短期内把信息留在客户的脑海里,至于留的是好映像还是坏映像都不怎么重要,只要下次你要用到这一个领域的东西,自然脑海里的东西就跟鱼一样蹦出来了。
博主说说大家应该如何抵制、如何理性拒绝此类洗脑。此类洗脑以各种重复、简单、无脑式宣传影响了我们原本可能的行为,我们原本可以有更多优质选择,我们原本可以对各种类型的信息做一个理性比较,但是因为极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导致这类广告越来越多、愈演愈烈,什么产品都要来一波洗脑广告,每天在电梯、在公交车站、甚至电视上、电影插播,影响心情不说,还会导致好的内容看不到,洗脑内容一直有的情况,洗脑无处不在,我们还需理性看待
了解认知过程
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流程,即一个观念、一条信息、一个说法,想要进到我们脑子里是有一个流程的,而且往往这些东西也会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真正抵达你的大脑,认知的过程可以分为6个步骤
曝光 ➤ 注意 ➤ 理解 ➤ 态度转变 ➤ 态度保持/态度睡眠 ➤ 行为影响
曝光,即一条信息,肯定要先让你看到,你都看不见就没有下一步了,曝光是有很多细节和问题在里面的,例如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推送特定的信息,能更好的曝光。例如给感冒了的人推送感冒特效药广告。 给要买车的人推荐二手车平台等等。我们这种程序员,平时在电梯里看到的很可能就是什么 “防脱发去xxx”、 “游戏本”,不排除有某些广告受众面非常广,各种投就可以了。
曝光完了以后,就是需要内容吸引你的注意力了,如果你只是看到了这个广告,但是没兴趣,那也是白瞎。
当你真的注意到这个广告了,广告要做的就是试图让你能理解广告的含义,你理解的越深,陷得越深;你理解的越多,兴趣越大。就好比你现在用天猫和京东,你了解京东多一点你可能会用京东,相反你可能更愿意用天猫。 其实就是关于人类的安全感和选择性问题,人们趋向于选择自己擅长的,懂得更多的领域。
嗯,分析完前面三步,我们大体可以判断,为什么当下会有如此之多的无脑广告。因为这种广告确实简单可行呀,可以直接跳过三个步骤。 通过高喊 “58同城”,你想不注意都难,注意到了后面就给你说几句大白话,每天重复,你想不理解都难!
然后呢,理解完了信息之后,你就该对信息做判断了,态度转变就是说你本来对这个事情是没有什么立场和态度可言的,但是可能在理解了某个信息的时候改变了立场和态度。例如 “学车就到猪坚强” ,你可能本身从同事、家人那里得到的信息是不信任互联网学车这类的玩意儿的,但是...通过这种无限洗脑,你可能就会慢慢的觉得,“尝试一下也不是坏事”,这就是你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这就是广告的目的之一。
那什么是态度保持和态度睡眠? 这么说吧,你不是马上就要做某某事情,还是例如学车,你肯定不是马上就要学,可能过了几个月,可能过了一两年。 这中间广告商需要防止你忘了,哎呀你别忘了 “学车就到猪坚强”。天天给你念叨。 而态度睡眠的情况则不一样,你想想,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拼多多,拼多多是干什么的。假如某一天看到拼多多的广告,并且没有对它产生排斥,那么将来、一个星期以后,在微信上再给你推一个拼多多的链接,你很有可能会点进去! 只是为了前一个星期听到的洗脑广告,你就点进去消费了。
我们一般理解的这六个过程,能够表达80%-90%的场景,广告几乎都是这种套路。或让你感同身受,从而理解内容,然后对品牌形成态度;或让你无脑记忆,降低理解成本,以便将来打第二个广告你更容易接受。
第一印象的影响力
我们前面提到了,一个人对某个信息的态度生成过程是比较曲折的。需要从曝光一直到理解,才能最终转换成一种对待某个事情的态度。---这个过程太长了,我们的大脑这么认为。
人天生是懒惰的,我们更多的时候,很难对一个事情有两次态度转变。 例如你第一次听到的是“瓜子二手车直卖网”这句广告词,再给你听 “人人车”,你很大概率会依靠直觉,先入为主,记住的最牢固的还是“瓜子二手车直卖网”。
这其实就是直觉,直觉是有一定的意识基础的,它是基于你的经历、你的经验、你的价值观等组合成的一个类似偷懒的东西。你每天都在接受很多主动的被动的各种信息,大脑没有办法全部都去关注、去理解,大脑就想了个偷懒的办法,把你的这些经历什么的归纳到你的所谓的直觉里面,所以就有了第一印象决定一切的说法。你直觉上认为这个人、这件事情是ok的,那么后面发生的事情只要不是能够彻底改变的事情,就不会改变你的直觉。
所以第一印象真的可以决定一切
如果你善于经营,你给某人或某事产生第一印象以后,适当的暗示、保持,你就能保持然后加深这个第一印象。例如,你做了一件好事,被第一次认识的小姐姐看到了,小姐姐就对你有了“这个人有点善良”的印象。那么,如果你下一次,跟她聊天的时候话题变成 “旧衣服如何捐赠”,这个时候小姐姐可能会认为你“这个人真的很善良”,然后呢,然后你就真的很“善良”了,即使你偶尔表现出坏的一面,也大概率不会让小姐姐改变想法----除非你干了什么特别牛逼,印象特别深的坏事儿。
第一印象跟洗脑广告有什么关系呢?
洗脑广告的特征是“xxx就来xxx”,如果你听的多了,你的潜意识就会记住它,然后在下一次,就会应用这个直觉,“哦,买车就去xxx”。洗脑广告之所以如此烦躁的原因就在于此,它就是要让你听到耳朵起茧,好在你懒惰的大脑里面植入一个概念,“学挖掘机就到山东蓝翔”----你不学挖掘机吧,提到学挖掘机你肯定会想到这句广告词吧。
这节最关键的观点是,这些广告是没有得知内容是否优秀,没有考察是否适合,就强行给你灌输了概念;烦到你了不说,还会影响你后续的行为;有可能你根本就不需要这个,或者你不需要买二手车,你只是想买一台便宜的新车,但是因为瓜子的狂轰滥炸让你的直觉去买了。
正向偏见的构建
那么怎么样拒绝这类的洗脑广告呢,终于到正题了。
我有一个办法,我叫它 正向的偏见构建,我们可以利用第一印象,对某个事物,做一个自我灌输印象,形成一个正向的对事物的偏见。进而利用直觉直接屏蔽洗脑广告,达到耳中虽有广告,脑海在想小姐姐。
例如,针对洗脑广告,我可以自己给自己灌输概念 “这广告一点新意都没有”,“这广告烦人”, “老子不买车”等等,在听到“瓜子二手车直卖网”的时候,你默念一句,“这广告一点新意都没有”,“这广告真烦人”,“不买车”,就可以有效构建正向的偏见。当你下次遇到同类型的“人人车”,你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跟瓜子一样”,然后就是“一点新意都没有”。
然后你就抵制了这次洗脑,它没有形成什么正向的东西到你的脑子里。
另外一个概念也很重要,你可能必须得给自己灌输另一个概念“做事情/花钱/下载app,我得先看一下评论”。以便随时随地,即使被洗脑,也可以降低损失。
其实这两种概念是很常见的,你自己可能就一直在使用,但是你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有条件反射的直觉。你只是在意识到有问题之后,才想起这些。 构建偏见的要点是在问题之前,通过自我洗脑,形成直觉,避免问题的发生。
自我洗脑如何进行呢?
你试试,当听到“瓜子二手车直卖网”的时候,你就默念 “这广告一点新意都没有”,“这广告烦人”。当重复了一定的频率,你就可以自动抵制这些广告影响了。当听到杨幂大喊“58同城”,你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58,而是这广告真tm烦人,一点新意都没有。
正确抵制,跟随自己真实的内心
抵制也是有区分的,主要是什么呢?
主要还是看内容,好的广告也有不少的,不可能抵制所有的广告。我们要抵制无良洗脑广告,欢迎有质量的,吸引你的广告,而不是每天大喊,每天重复洗脑的话语来赢得你的认知改变----这种洗脑行为充斥了我们的生活。
当然你依然要跟随自己的内心。你觉得ok,那就ok。
后记
本文写于读《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之后,有一定的态度与社会影响的认知之后,输出的一篇议论。说了一些怎么抵制洗脑的事情和搬运了一些概念。主要是觉得这些广告是真的很烦,上班下班地铁公交无处不在,最近更是有愈演愈烈,不论什么产品、什么项目,前期融到钱一定会洗一波。就导致了我们生活中充斥了这种无脑的广告,而那些良心的,用心制作的广告却没有人看,没有人知道。
我们应该接受好的、质量ok的、有意义的广告。这种产品通过广告我们得知真正能给我们自己带来好处,这样的广告才值得我们关注。才值得资本投入金钱。而不是现在畸形的,大笔的钱花在洗脑上。
-----
个人愚见,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