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参考模型将协议分成了7层。在这一模型中,每个分层都接受由它下一个分层所提供的特定服务,并且负责为它上一层提供服务。上下层之间进行交互时所遵循的约定叫做“接口”。同一层之间的交互所遵循的约定叫做“协议”。
ISO希望这7层模型是每一层都可以独立使用的。也就是说即使系统的某些分层发生了变化,他并不会影响整个系统。这是比较理想化的,这样这7层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网络通信。下面给出OSI参考模型。
7 | 应用层 |
6 | 表示层 |
5 | 会话层 |
4 | 传输层 |
3 | 网络层 |
2 | 数据链路层 |
1 | 物理层 |
OSI参考模型只是给出了一些粗略的界定。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定义。
OSI协议:OSI协议是为了让异构的计算机之间能够相互通信的,由ISO和ITU-T推进其标准化的一种网络体系结构。
7 | 应用层 | 针对特定应用的协议,例如邮件使用的SMTP,文件传输使用的FTP |
6 | 表示层 | 将应用层的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格式,或者是将会话层的信息转换成应用层能够处理的格式。所以,表示层的主要负责数据格式的转换。具体而言,就是将设备固有的数据格式转换成网络标准的传输格式。 |
5 | 会话层 | 该层主要负责建立和断开连接(只数据流动的逻辑通路,而非物理通路) |
4 | 传输层 | 将数据分段和重组,SAP寻址(端口号)。管理两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负责可靠传输,确保数据被送到目标地址)无需再路由器上处理。 |
3 | 网络层 | 该层主要负责逻辑寻址(IP地址)和路由选择。数据经由传输层到达目标地址(IP地址)。(目标地址可以是多个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地址) |
2 | 数据链路层 |
负责物理层连接的设备之间传输(物理寻址)和识别数据帧(数据帧的生成与接收) |
1 | 物理层 | 本层负责信号的相互转换以及信号传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