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业余选手常见的技术缺陷及解决方法(下)

    1、正正手位长球是软肋
    笔者提到的“正正手位长球”诸如:对方发球偷袭己方的正手位长、快球;对方接发球挑打至己方的正手位突击球;对方用比较快的速度劈长到己方的正手位底线长球;为抑制己方侧身或防守侧身拉攻时(以右手对右手为例),主动变线的直线球等等。
    如上情境中的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打摆速时由反手接正手的球,因为在实战中,回击这些球的感觉与打摆速有很大的不同。就单一落点而言,能处理好这板球的业余 球手很少见。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不小,特别是对于中青年且更擅长于“侧身进攻”的球友来说更是如此。 
    提到这板球的回接能力,建议大家可以进行如下训练内容:
    搓球。由反手对反手开始,陪练方搓至对手的正手位长球,主练方用并步移动到正手位进行还击。练习可从规定板数变线到不定板数变线。 
    快拨、攻或推。也是由反手对反手起,陪练方变线至对方正手位,主练方运用并步进行还击,从规定板数变线到不定板数变线。 
    左右摆速。由定点到不定点,要求主练方尽量采用并步进行移动。 
    劈长。己方发球至对方中路或正手位短球,陪练方劈长到己方的正手位长球,己方用并步或交叉步至正手位进行回击。这个练习可以让陪练方从规定板数的回接到己方反手位来增加难度和实战性。
    偷袭球。陪练方发球直接偷袭主练方的正手位,主练方可以用并步或跨步移动回击(视年龄、能力而定);还可以适当调整站位至中线附近。这样的话,己方向正手位移动时的步幅较小,更易于做到。需要强调的是:尽量做到步法到位后,再进行回击。
    有个问题提醒大家注意,我们在解决方案中使用的是“回击”,也就是说,并不苛求一定要使用攻球、弧圈球这些进攻性技术,下旋球回落期的挂(蹭)、上旋球时 的正手挡、带都是可以接受的。解决正正手位空当的问题对业余选手来说,难点不仅仅是在击球那一下,而是要首先移动到正手位,再去击球。很多人可能会建议使 用跳步连接,但其中有个问题:跳步到正手位击球后再连接后面的难度太大,除非一板打死对方,否则被对方防回来就很困难了。但这只是笔者个人的建议,球友们 还需在实践后决定取舍。
    2、能防一板前冲,但不会防加转高吊弧圈球
    有一定水平的业余选手一般都可以挡、带一板前冲弧圈球。但不少球友在面对加转弧圈球时,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耸肩、架胳臂,一时间不知如何处理。这些表面现象 都能反应出问题:首先是紧张,不会判断来球落点,做出随后的步法调整,手臂的迎前和处理。接好加转弧圈球要学会判断来球的落点。不管我们如何处理,都不能 让球跳到最高点,否则难治之极。笔者的意见,大家可以先练一些挡、推、挤、带这类的防御技术;如掌握较好,再加入打、拉、反冲。如能力或练习条件难于做 到,能够比较稳定地挡、挤一板也是很实用的。 
    挡:直横板均可练习。对于传统直板打法,大臂要近身,迎球时适当伸出前臂,用球拍去找球(落点)。球拍与球的距离要小,感觉上似乎是不让来球跳起来。结合 上面说的步法调整,从整体动作上,绝不能用前臂去“够球”,而是在上升点(中期)触球,借力感觉明显多于发力感觉,最好加上些许缓冲。较为熟练后,大家可 适当加力。练发力时,一定要加上腰腿的支撑,体现重心控制回球弧线。横板爱好者练这项技术时,反手位要比直板的难度小,因为其拍形易于控制。不同点是大臂 的要求,横板选手可以适当放开,触球时前臂伸展明显多于直板,触球时也是多借力少发力。直板横打反面挡基本等同于横板,但要强调的是,重心要高于传统直板 的动作。如握拍转换得好的话,直板横打反面挡甚至比传统直板更有利。正手挡加转弧圈球,在落点判断准确的前提下,应该难度不大。不过最容易出的问题是向后 引拍太多,那样会容易失去最好的击球时间,变成身后击球。所以正手挡加转弧圈,要强调迎球挡,不必向后拉手,击球时间也是上升期。 
    挤:也叫做侧挤。其实它也属于挡的范畴。最大的不同是,挤可以适当多引拍,其动作幅度大于挡,也比挡更容易发出力,而且回接过去的球向前的力不大,对方不 好拉第二板。传统直板(右手为例),在判断及移动调整之后,可以适当向后引拍,在球跳起的上升中后期迎前触球,用力方向是从身体纵轴线偏右向左斜前方推 出,重心要从右脚与动作同步移至左脚。需要注意的是,腰及重心的移动不是向前,而是与上肢方向一致。横板使用这项技术可以双向,既可以从身体偏右至左斜前 方,也可以从左至右斜前方,灵活性好于直板,但直板更易于发出力。击球时间也要求在上升期,触球部位基本在球的水平中心偏上一点即可。
    使用防守技术处理加转弧圈球,落点的判断是第一位的,然后是移动及做动作。笔者建议大家可以从借力开始体会动作的感觉,刚开始不要过于强调力量、速度,而是找节奏,多去体会动作的一体性。还有就是一定要迎球做动作,不能等球撞到拍子上,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3、发球发不短,短了又不转
    这可能是个绝大部分球友都会存在的困扰和感兴趣的话题。笔者在这里提供一些基本的练习方法。首先笔者认为,要想发球发的短且有旋转,要先练习发球长且转;掌握了发旋转球的基本要领之后,再练习如何发短、发转是比较合理的练习顺序。
    站位。除了练习比较特殊的发球,一般发球时要避免平行站位,因为那样不好找出手的发力点,重心的作用也得不到充分体现。打乒乓球,我们总强调要放松,但站 位准备发球时,腰以下部分要适当绷住劲儿,尤其是重心支撑脚,要踩实。要适当降低重心,因为双脚力量平均,身体位置站得较直,是不容易发出力的,而且重心 的作用无法体现,也不利于还原。
    引拍。要根据自己想要发球的种类引够幅度,球拍与球的距离不够会很难发出力量、发足旋转。这里有一个细节需要大家揣摩和实践,即引拍时手腕要随着动作的运 行渐进式的外展。还有就是要用重心带动挥臂引拍动作以产生惯性,慢引拍,快下手。这样,球才能发的快、长、转。
    发力。动作要一气呵成。很多人认为发球只是手腕手指就够了,尤其在发短球的时候。我们现在讲的是掌握技术的顺序。按一般规律,先把球发的长、转、快,再去 练发的短而转、转而飘是合理的。当然我们不反对有天分的球友直接就能把发球练得短而转、飘。发力时要充分用上重心,带动手臂手腕手指同时同方向发力,而且 要力贯板头。这样的发球动作干净协调,由于重心的充分参与,发球后的制动、还原及抢攻的连接会是很流畅的。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练习发短而转的球时,重心对 于发力及发力后的减力缓冲动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可以把球发得长而转,有一定速度时,就可以练习发短球了。但想要把球发得既短又转,是要花一些功夫的。依照我们的经验,一次练习30分钟或更长一点儿的 时间,强于一次练10分钟,分3次练。发球是所有乒乓球技术里唯一一项可以完全自己练习的项目,它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外来因素的干扰。发短球特别要注意的 是:由于引拍动作小于发长球,所以不要强求一定要把球发得像长球一样转,而是要先把关注重心放在动作的整体性上。动作连贯顺畅之后,再去找手腕手指如何发 出力的感觉,球台上可以摆上标志物。发球落点要“先定点,再变化”。继而就是要先把球发出一定旋转,再去解决发短的问题。此外,重心的作用不可忽视。发球 不可能像拉弧圈球那样把力量可以释放出来,发短而转的球一定要有发力后的缓冲减力,而重心带动下的连贯发球动作恰恰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动和缓冲。

    1、正正手位长球是软肋
    笔者提到的“正正手位长球”诸如:对方发球偷袭己方的正手位长、快球;对方接发球挑打至己方的正手位突击球;对方用比较快的速度劈长到己方的正手位底线长球;为抑制己方侧身或防守侧身拉攻时(以右手对右手为例),主动变线的直线球等等。
    如上情境中的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打摆速时由反手接正手的球,因为在实战中,回击这些球的感觉与打摆速有很大的不同。就单一落点而言,能处理好这板球的业余 球手很少见。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不小,特别是对于中青年且更擅长于“侧身进攻”的球友来说更是如此。
    提到这板球的回接能力,建议大家可以进行如下训练内容:
    搓球。由反手对反手开始,陪练方搓至对手的正手位长球,主练方用并步移动到正手位进行还击。练习可从规定板数变线到不定板数变线。
    快拨、攻或推。也是由反手对反手起,陪练方变线至对方正手位,主练方运用并步进行还击,从规定板数变线到不定板数变线。
    左右摆速。由定点到不定点,要求主练方尽量采用并步进行移动。
    劈长。己方发球至对方中路或正手位短球,陪练方劈长到己方的正手位长球,己方用并步或交叉步至正手位进行回击。这个练习可以让陪练方从规定板数的回接到己方反手位来增加难度和实战性。
    偷袭球。陪练方发球直接偷袭主练方的正手位,主练方可以用并步或跨步移动回击(视年龄、能力而定);还可以适当调整站位至中线附近。这样的话,己方向正手位移动时的步幅较小,更易于做到。需要强调的是:尽量做到步法到位后,再进行回击。
    有个问题提醒大家注意,我们在解决方案中使用的是“回击”,也就是说,并不苛求一定要使用攻球、弧圈球这些进攻性技术,下旋球回落期的挂(蹭)、上旋球时 的正手挡、带都是可以接受的。解决正正手位空当的问题对业余选手来说,难点不仅仅是在击球那一下,而是要首先移动到正手位,再去击球。很多人可能会建议使 用跳步连接,但其中有个问题:跳步到正手位击球后再连接后面的难度太大,除非一板打死对方,否则被对方防回来就很困难了。但这只是笔者个人的建议,球友们 还需在实践后决定取舍。
    2、能防一板前冲,但不会防加转高吊弧圈球
    有一定水平的业余选手一般都可以挡、带一板前冲弧圈球。但不少球友在面对加转弧圈球时,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耸肩、架胳臂,一时间不知如何处理。这些表面现象 都能反应出问题:首先是紧张,不会判断来球落点,做出随后的步法调整,手臂的迎前和处理。接好加转弧圈球要学会判断来球的落点。不管我们如何处理,都不能 让球跳到最高点,否则难治之极。笔者的意见,大家可以先练一些挡、推、挤、带这类的防御技术;如掌握较好,再加入打、拉、反冲。如能力或练习条件难于做 到,能够比较稳定地挡、挤一板也是很实用的。
    挡:直横板均可练习。对于传统直板打法,大臂要近身,迎球时适当伸出前臂,用球拍去找球(落点)。球拍与球的距离要小,感觉上似乎是不让来球跳起来。结合 上面说的步法调整,从整体动作上,绝不能用前臂去“够球”,而是在上升点(中期)触球,借力感觉明显多于发力感觉,最好加上些许缓冲。较为熟练后,大家可 适当加力。练发力时,一定要加上腰腿的支撑,体现重心控制回球弧线。横板爱好者练这项技术时,反手位要比直板的难度小,因为其拍形易于控制。不同点是大臂 的要求,横板选手可以适当放开,触球时前臂伸展明显多于直板,触球时也是多借力少发力。直板横打反面挡基本等同于横板,但要强调的是,重心要高于传统直板 的动作。如握拍转换得好的话,直板横打反面挡甚至比传统直板更有利。正手挡加转弧圈球,在落点判断准确的前提下,应该难度不大。不过最容易出的问题是向后 引拍太多,那样会容易失去最好的击球时间,变成身后击球。所以正手挡加转弧圈,要强调迎球挡,不必向后拉手,击球时间也是上升期。
    挤:也叫做侧挤。其实它也属于挡的范畴。最大的不同是,挤可以适当多引拍,其动作幅度大于挡,也比挡更容易发出力,而且回接过去的球向前的力不大,对方不 好拉第二板。传统直板(右手为例),在判断及移动调整之后,可以适当向后引拍,在球跳起的上升中后期迎前触球,用力方向是从身体纵轴线偏右向左斜前方推 出,重心要从右脚与动作同步移至左脚。需要注意的是,腰及重心的移动不是向前,而是与上肢方向一致。横板使用这项技术可以双向,既可以从身体偏右至左斜前 方,也可以从左至右斜前方,灵活性好于直板,但直板更易于发出力。击球时间也要求在上升期,触球部位基本在球的水平中心偏上一点即可。
    使用防守技术处理加转弧圈球,落点的判断是第一位的,然后是移动及做动作。笔者建议大家可以从借力开始体会动作的感觉,刚开始不要过于强调力量、速度,而是找节奏,多去体会动作的一体性。还有就是一定要迎球做动作,不能等球撞到拍子上,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3、发球发不短,短了又不转
    这可能是个绝大部分球友都会存在的困扰和感兴趣的话题。笔者在这里提供一些基本的练习方法。首先笔者认为,要想发球发的短且有旋转,要先练习发球长且转;掌握了发旋转球的基本要领之后,再练习如何发短、发转是比较合理的练习顺序。
    站位。除了练习比较特殊的发球,一般发球时要避免平行站位,因为那样不好找出手的发力点,重心的作用也得不到充分体现。打乒乓球,我们总强调要放松,但站 位准备发球时,腰以下部分要适当绷住劲儿,尤其是重心支撑脚,要踩实。要适当降低重心,因为双脚力量平均,身体位置站得较直,是不容易发出力的,而且重心 的作用无法体现,也不利于还原。
    引拍。要根据自己想要发球的种类引够幅度,球拍与球的距离不够会很难发出力量、发足旋转。这里有一个细节需要大家揣摩和实践,即引拍时手腕要随着动作的运 行渐进式的外展。还有就是要用重心带动挥臂引拍动作以产生惯性,慢引拍,快下手。这样,球才能发的快、长、转。
    发力。动作要一气呵成。很多人认为发球只是手腕手指就够了,尤其在发短球的时候。我们现在讲的是掌握技术的顺序。按一般规律,先把球发的长、转、快,再去 练发的短而转、转而飘是合理的。当然我们不反对有天分的球友直接就能把发球练得短而转、飘。发力时要充分用上重心,带动手臂手腕手指同时同方向发力,而且 要力贯板头。这样的发球动作干净协调,由于重心的充分参与,发球后的制动、还原及抢攻的连接会是很流畅的。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练习发短而转的球时,重心对 于发力及发力后的减力缓冲动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可以把球发得长而转,有一定速度时,就可以练习发短球了。但想要把球发得既短又转,是要花一些功夫的。依照我们的经验,一次练习30分钟或更长一点儿的 时间,强于一次练10分钟,分3次练。发球是所有乒乓球技术里唯一一项可以完全自己练习的项目,它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外来因素的干扰。发短球特别要注意的 是:由于引拍动作小于发长球,所以不要强求一定要把球发得像长球一样转,而是要先把关注重心放在动作的整体性上。动作连贯顺畅之后,再去找手腕手指如何发 出力的感觉,球台上可以摆上标志物。发球落点要“先定点,再变化”。继而就是要先把球发出一定旋转,再去解决发短的问题。此外,重心的作用不可忽视。发球 不可能像拉弧圈球那样把力量可以释放出来,发短而转的球一定要有发力后的缓冲减力,而重心带动下的连贯发球动作恰恰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动和缓冲。

    - 本文出自乒乓网,原文地址:http://www.pingpangwang.com/thread-121413-1-1.html
  • 相关阅读:
    阿里消息队列中间件 RocketMQ 源码分析 —— Message 拉取与消费(上)
    数据库中间件 ShardingJDBC 源码分析 —— SQL 解析(三)之查询SQL
    数据库分库分表中间件 ShardingJDBC 源码分析 —— SQL 解析(六)之删除SQL
    数据库分库分表中间件 ShardingJDBC 源码分析 —— SQL 解析(五)之更新SQL
    消息队列中间件 RocketMQ 源码分析 —— Message 存储
    源码圈 300 胖友的书单整理
    数据库分库分表中间件 ShardingJDBC 源码分析 —— SQL 路由(一)分库分表配置
    数据库分库分表中间件 ShardingJDBC 源码分析 —— SQL 解析(四)之插入SQL
    数据库分库分表中间件 ShardingJDBC 源码分析 —— SQL 路由(二)之分库分表路由
    C#中Math类的用法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ym0805/p/6742744.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