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详解Transformer (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1706.03762

    正如论文的题目所说的,Transformer中抛弃了传统的CNN和RNN,整个网络结构完全是由Attention机制组成。更准确地讲,Transformer由且仅由self-Attenion和Feed Forward Neural Network组成。一个基于Transformer的可训练的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堆叠Transformer的形式进行搭建,作者的实验是通过搭建编码器和解码器各6层,总共12层的Encoder-Decoder,并在机器翻译中取得了BLEU值得新高。

    作者采用Attention机制的原因是考虑到RNN(或者LSTM,GRU等)的计算限制为是顺序的,也就是说RNN相关算法只能从左向右依次计算或者从右向左依次计算,这种机制带来了两个问题:

    1. 时间片 t 的计算依赖 t-1 时刻的计算结果,这样限制了模型的并行能力;
    2. 顺序计算的过程中信息会丢失,尽管LSTM等门机制的结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依赖的问题,但是对于特别长期的依赖现象,LSTM依旧无能为力。

    Transformer的提出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首先它使用了Attention机制,将序列中的任意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是缩小为一个常量;其次它不是类似RNN的顺序结构,因此具有更好的并行性,符合现有的GPU框架。

    1. Transformer 详解

    1.1 高层Transformer

    论文中的验证Transformer的实验室基于机器翻译的,下面我们就以机器翻译为例子详细剖析Transformer的结构,在机器翻译中,Transformer可概括为如图1:

                                                    图1:Transformer用于机器翻译

    Transformer的本质上是一个Encoder-Decoder的结构,那么图1可以表示为图2的结构:

                        图2:Transformer的Encoder-Decoder结构

    如论文中所设置的,编码器由6个编码block组成,同样解码器是6个解码block组成。与所有的生成模型相同的是,编码器的输出会作为解码器的输入,如图3所示:

                    图3:Transformer的Encoder和Decoder均由6个block堆叠而成

    我们继续分析每个encoder的详细结构:在Transformer的encoder中,数据首先会经过一个叫做‘self-attention’的模块得到一个加权之后的特征向量 Z ,这个 Z 便是论文公式1中的 	ext{Attention}(Q,K,V) :

    	ext{Attention}(Q,K,V)=	ext{softmax}(frac{QK^T}{sqrt{d_k}})V 	ag1

    第一次看到这个公式你可能会一头雾水,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们会揭开这个公式背后的实际含义,在这一段暂时将其叫做 Z 。

    得到 Z 之后,它会被送到encoder的下一个模块,即Feed Forward Neural Network。这个全连接有两层,第一层的激活函数是ReLU,第二层是一个线性激活函数,可以表示为:

    	ext{FFN}(Z) = max(0, ZW_1 +b_1)W_2 + b_2 	ag2

    Encoder的结构如图4所示:

               图4:Transformer由self-attention和Feed Forward neural network组成

    Decoder的结构如图5所示,它和encoder的不同之处在于Decoder多了一个Encoder-Decoder Attention,两个Attention分别用于计算输入和输出的权值:

    1. Self-Attention:当前翻译和已经翻译的前文之间的关系;
    2. Encoder-Decnoder Attention:当前翻译和编码的特征向量之间的关系。

          图5:Transformer的解码器由self-attention,encoder-decoder attention以及FFNN组成

    1.2 输入编码

    1.1节介绍的就是Transformer的主要框架,下面我们将介绍它的输入数据。如图6所示,首先通过Word2Vec等词嵌入方法将输入语料转化成特征向量,论文中使用的词嵌入的维度为 d_{model}=512 。

                                                  图6:单词的输入编码

    在最底层的block中, x 将直接作为Transformer的输入,而在其他层中,输入则是上一个block的输出。为了画图更简单,我们使用更简单的例子来表示接下来的过程,如图7所示:

                                            图7:输入编码作为一个tensor输入到encoder中

    1.3 Self-Attention

    Self-Attention是Transformer最核心的内容,然而作者并没有详细讲解,下面我们来补充一下作者遗漏的地方。回想Bahdanau等人提出的用Attention,其核心内容是为输入向量的每个单词学习一个权重,例如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们判断it代指的内容,

    The animal didn't cross the street because it was too tired
    

    通过加权之后可以得到类似图8的加权情况,在讲解self-attention的时候我们也会使用图8类似的表示方式

                 图8:经典Attention可视化示例图

    在self-attention中,每个单词有3个不同的向量,它们分别是Query向量( Q ),Key向量( K )和Value向量( V ),长度均是64。它们是通过3个不同的权值矩阵由嵌入向量 X 乘以三个不同的权值矩阵 W^Q , W^K , W^V 得到,其中三个矩阵的尺寸也是相同的。均是 512	imes 64 。

                                              图9:Q,K,V的计算示例图

    那么Query,Key,Value是什么意思呢?它们在Attention的计算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我们先看一下Attention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可以分成7步:

    1. 如上文,将输入单词转化成嵌入向量;
    2. 根据嵌入向量得到 q , k , v 三个向量;
    3. 为每个向量计算一个score: 	ext{score} = q cdot k ;
    4. 为了梯度的稳定,Transformer使用了score归一化,即除以 sqrt{d_k} ;
    5. 对score施以softmax激活函数;
    6. softmax点乘Value值 v ,得到加权的每个输入向量的评分 v ;
    7. 相加之后得到最终的输出结果 z : z=sum v 。

    上面步骤的可以表示为图10的形式。

                                     图10:Self-Attention计算示例图

    实际计算过程中是采用基于矩阵的计算方式,那么论文中的 Q , V , K 的计算方式如图11:

                         图11:Q,V,K的矩阵表示

    图10总结为如图12所示的矩阵形式:

                                          图12:Self-Attention的矩阵表示

    在self-attention需要强调的最后一点是其采用了残差网络 [5]中的short-cut结构,目的当然是解决深度学习中的退化问题,得到的最终结果如图13。

                            图13:Self-Attention中的short-cut连接

    1.3 Multi-Head Attention

    Multi-Head Attention相当于 h 个不同的self-attention的集成(ensemble),在这里我们以 h=8 举例说明。Multi-Head Attention的输出分成3步:

    1. 将数据 X 分别输入到图13所示的8个self-attention中,得到8个加权后的特征矩阵 Z_i, iin{1,2,...,8} 。
    2. 将8个 Z_i 按列拼成一个大的特征矩阵;
    3. 特征矩阵经过一层全连接后得到输出 Z 。

    整个过程如图14所示:

                                                      图14:Multi-Head Attention

    同self-attention一样,multi-head attention也加入了short-cut机制。

    1.4 Encoder-Decoder Attention

    在解码器中,Transformer block比编码器中多了个encoder-cecoder attention。在encoder-decoder attention中, Q 来之与解码器的上一个输出, K 和 V 则来自于与编码器的输出。其计算方式完全和图10的过程相同。由于在机器翻译中,解码过程是一个顺序操作的过程,也就是当解码第 k 个特征向量时,我们只能看到第 k-1 及其之前的解码结果,论文中把这种情况下的multi-head attention叫做masked multi-head attention。

    1.5 损失层

    解码器解码之后,解码的特征向量经过一层激活函数为softmax的全连接层之后得到反映每个单词概率的输出向量。此时我们便可以通过CTC等损失函数训练模型了。

    而一个完整可训练的网络结构便是encoder和decoder的堆叠(各 N 个, N=6 ),我们可以得到图15中的完整的Transformer的结构(即论文中的图1):

                  图15:Transformer的完整结构图

    2. 位置编码

    截止目前为止,我们介绍的Transformer模型并没有捕捉顺序序列的能力,也就是说无论句子的结构怎么打乱,Transformer都会得到类似的结果。换句话说,Transformer只是一个功能更强大的词袋模型而已。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论文中在编码词向量时引入了位置编码(Position Embedding)的特征。具体地说,位置编码会在词向量中加入了单词的位置信息,这样Transformer就能区分不同位置的单词了。

    那么怎么编码这个位置信息呢?常见的模式有:a. 根据数据学习;b. 自己设计编码规则。在这里作者采用了第二种方式。那么这个位置编码该是什么样子呢?通常位置编码是一个长度为 d_{model}的特征向量,这样便于和词向量进行单位加的操作,如图16。

                                                图16:Position Embedding

    论文给出的编码公式如下:

    PE(pos, 2i) = sin(frac{pos}{10000^{frac{2i}{d_{model}}}}) 	ag3

    PE(pos, 2i+1) = cos(frac{pos}{10000^{frac{2i}{d_{model}}}}) 	ag4

    在上式中, pos 表示单词的位置, i 表示单词的维度。

    作者这么设计的原因是考虑到在NLP任务重,除了单词的绝对位置,单词的相对位置也非常重要。根据公式 sin(alpha+eta) = sin alpha cos eta + cos alpha sineta 以及cos(alpha + eta) = cos alpha cos eta - sin alpha sineta ,这表明位置 k+p 的位置向量可以表示为位置 k 的特征向量的线性变化,这为模型捕捉单词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

    3. 总结

    优点:(1)虽然Transformer最终也没有逃脱传统学习的套路,Transformer也只是一个全连接(或者是一维卷积)加Attention的结合体。但是其设计已经足够有创新,因为其抛弃了在NLP中最根本的RNN或者CNN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算法的设计非常精彩,值得每个深度学习的相关人员仔细研究和品位。(2)Transformer的设计最大的带来性能提升的关键是将任意两个单词的距离是1,这对解决NLP中棘手的长期依赖问题是非常有效的。(3)Transformer不仅仅可以应用在NLP的机器翻译领域,甚至可以不局限于NLP领域,是非常有科研潜力的一个方向。(4)算法的并行性非常好,符合目前的硬件(主要指GPU)环境。

    缺点:(1)粗暴的抛弃RNN和CNN虽然非常炫技,但是它也使模型丧失了捕捉局部特征的能力,RNN + CNN + Transformer的结合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2)Transformer失去的位置信息其实在NLP中非常重要,而论文中在特征向量中加入Position Embedding也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并没有改变Transformer结构上的固有缺陷。

    转自:https://blog.csdn.net/yangdelong/article/details/85071072

  • 相关阅读:
    mac 10.15.7 修改PATH
    oc 属性类型一般用法
    ubuntu解压zip文件名乱码
    telnet 退出
    docker 根据容器创建镜像
    mac android adb device 没有显示设备
    Yii2 查看所有的别名 alias
    Yii2 App Advanced 添加 .gitignore
    ubuntu 18.04 搜狗突然就提示乱码
    An error occured while deploying the file. This probably means that the app contains ARM native code and your Genymotion device cannot run ARM instructions. You should either build your native code to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USTC-ZCC/p/1287512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