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涡中心位置确定方法
初步识别
资料:
名称:NCEP/NCAR 500hPa高度场、风场和温度场的再分析资料
范围:(27°~40°N,77.5°~103°E)-----(1.青藏高原夏季地面热源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高原低涡生成的影响,李国平 等)
结合文2,取(27°~40°N,60°~120°E)
方法:
1. 高原涡强度指数-----(2.利用低涡中心位势高度与环境高度场平均高度值定义了新的高原低涡强度指数(高原低涡客观识别方法及其初步应用, 林志强等)
- 定义: $I=-1 imes(H_L-ar{H}_{C;lat,60^circ E-120^circ E})$
- 解释: 规定低涡强度I为低涡中心高度值与中心同纬度60°E-120°E平均位势高度之差乘以-1, 当I越大时,则低涡强度越强,且滤去了由于季节变化引起的高度变化因素。
- 具体步骤:
1. 画出I的等值线图
2. 取I最大值为低涡中心,若有多个中心,根据气旋性条件进行取舍
2. 气旋性条件(基于CFSR资料的青藏高原低涡客观识别技术及应用,张博等)
- 定义:$U_ncdot(-u)+U_scdot u + V_wcdot(-v)+V_Ecdot v>0$
- 解释: $U_n为低涡中心北部各格点的纬向风,U_s为低涡中心南部各格点纬向风,V_w为西部各格点的径向风,V_E为东部各格点的径向风$
- 具体步骤:以步骤1确定的低涡中心为中心点,研究其周围1-2个格点距离范围内的气旋性条件,将不满足条件的中心点舍去,对留下的中心点取平均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