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nblogs.com/gaoxing/p/4253833.html
netty的buffer引入了缓冲池。该缓冲池实现使用了jemalloc的思想
内存分配是面向虚拟内存的而言的,以页为单位进行管理的,页的大小一般为4kb,当在堆里创建一个对象时(小于4kb),会分配一个页,当再次创建一个对象时会判断该页剩余大小是否够,够的话使用该页剩余的内存,减少系统调用
内存分配的核心思想概括起来有3条
1:首先讲内存区(memory pool)以最小单位(chunk)定义出来 ,然后区分对象大小分别管理内存,小内存定义不同的规格(bins),根据不同的bin分配固定大小的内存块,并用一个表
管理起来,大对象则以页为单位进行管理,配合小对象所在的页,降低碎片,设计一个好的存储方案(metadata)减少对内存的占用,同时优化内存信息的存储。以使对每个bin或大内存区域的访问性能最优且有上限。
2:当释放内存时,要能够合并小内存为大内存,该保留的保留下次可快速响应,不该保留的释放给系统
3:多线程环境下,每个线程可以独立的占有一段内存区间(TLS),这样线程内操作可以不加锁
1:arena:把内存分成许多不同的小块来分而治之,该小块便是arena,让我们想象一下,给几个小朋友一张大图纸,让他们随意地画点。结果可想而知,他们肯定相互顾忌对方而不敢肆意地画(synchronization),从而影响画图效率。但是如果老师事先在大图纸上划分好每个人的区域,小朋友们就可以又快又准地在各自地领域上画图。这样的概念就是arena。它是jemalloc的核心分配管理区域,对于多核系统,会默认分配4*cores个arena 。线程采用轮询的方式来选择响应的arena进行内存分配。
2 : chunk。具体进行内存分配的区域,默认大小是4M,chunk以page为单位进行管理,每个chunk的前6个page用于存储后面page的状态,比如是否分配或已经分配
3:bin:用来管理各个不同大小单元的分配,比如最小的Bin管理的是8字节的分配,每个Bin管理的大小都不一样,依次递增。
4:run:每个bin在实际上是通过对它对应的正在运行的Run进行操作来进行分配的,一个run实际上就是chunk里的一块区域,大小是page的整数倍,具体由实际的bin来决定,比如8字节的bin对应的run就只有1个page,可以从里面选取一个8字节的块进行分配。在run的最开头会存储着这个run的信息,比如还有多少个块可供分配。
5:tcache。线程对应的私有缓存空间,默认是使用的。因此在分配内存时首先从tcache中找,miss的情况下才会进入一般的分配流程。
arena和bin的关系:每个arena有个bin数组,每个bin管理不同大小的内存(run通过它的配置去获取相应大小的内存),每个tcahe有一个对应的arena,它本身也有一个bin数组(称为tbin),前面的部分与arena的bin数组是对应的,但它长度更大一些,因为它会缓存一些更大的块;而且它也没有对应的run的概念
chunk与run的关系:chunk默认是4M,而run是在chunk中进行实际分配的操作对象,每次有新的分配请求时一旦tcache无法满足要求,就要通过run进行操作,如果没有对应的run存在就要新建一个,哪怕只分配一个块,比如只申请一个8字节的块,也会生成一个大小为一个page(默认4K)的run;再申请一个16字节的块,又会生成一个大小为4096字节的run。run的具体大小由它对应的bin决定,但一定是page的整数倍。因此实际上每个chunk就被分成了一个个的run。
内存分配的,具体流程如下:
http://www.cnhalo.net/2016/06/13/memory-optimize/
与tcmalloc类似,每个线程同样在<32KB的时候无锁使用线程本地cache。
- Jemalloc在64bits系统上使用下面的size-class分类:
Small: [8], [16, 32, 48, …, 128], [192, 256, 320, …, 512], [768, 1024, 1280, …, 3840]
Large: [4 KiB, 8 KiB, 12 KiB, …, 4072 KiB]
Huge: [4 MiB, 8 MiB, 12 MiB, …] - small/large对象查找metadata需要常量时间, huge对象通过全局红黑树在对数时间内查找。
- 虚拟内存被逻辑上分割成chunks(默认是4MB,1024个4k页),应用线程通过round-robin算法在第一次malloc的时候分配arena, 每个arena都是相互独立的,维护自己的chunks, chunk切割pages到small/large对象。free()的内存总是返回到所属的arena中,而不管是哪个线程调用free()。
上图可以看到每个arena管理的arena chunk结构, 开始的header主要是维护了一个page map(1024个页面关联的对象状态), header下方就是它的页面空间。 Small对象被分到一起, metadata信息存放在起始位置。 large chunk相互独立,它的metadata信息存放在chunk header map中。
- 通过arena分配的时候需要对arena bin(每个small size-class一个,细粒度)加锁,或arena本身加锁。
并且线程cache对象也会通过垃圾回收指数退让算法返回到arena中。
http://www.cnblogs.com/gaoxing/p/4253892.html
PoolChunk:一大块连续的内存,Netty中,这个值为16M,一次性通过 java.nio.ByteBuf 进行分配,这个内存是Direct Memory,不在JVM的GC范围之内。多个PoolChunk可以共同构成一个PoolArea。每个PoolChunk按照Buddy算法分为多个block,最小的block:order-0 block(称之为一个PoolSubPage)是8K,而后是order-1 block:16K, order-2 block:32 K,一直到 order-11 block: 16M
在PoolChunk中,使用一个int[4096] memoryMap来描述所有的block,这其实是一个二叉树来的:
0
1 2
3 4 5 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这里, memoryMap[1] 表示的是order-11的Block,它实际上可以切分为两个order-10的block,他们由 memoryMap[2]和 memoryMap[3]来表示,每个值由3部分组成:
31 17 16 2 1 0
0-1位:标志位,00(未使用,没有这个Block)、01(Branch,当前Block以拆分,由2个低级别的block组成)、02(已分配)、03(已分配的SubPage,这个是最底层分配的Block了,可以是大于8K的Page。)
2-16位:当前块的大小,以Page为单位。
17 – 31位:当前块相对Chunk基地址的偏移量。(以Page为单元)
使用数组来替代二叉树的优势是极大的节约了内存,第N的节点的子节点是2N+1, 2N+2。在这里,16M的Chunk需要使用16K来描述,占比为0.1%
PoolSubPage对应于一个已分配的block,在Slab实现中,每个PoolSubPage都仅用于某个一定size的内存分配,例如,这个值从16、32到512(TinyPool)是按16递增,而后是1K、2K、4K、8K、16K、32K、64K…(smallPool)的递增顺序,每个SubPage都近用于分配固定大小的内存(称之为一个Slab),这样的优势是只需要使用一个bitmap就可以记录哪些内存是已分配的,以最小的16字节为单位,每个Page(8K)只需要64个字节的位图信息(占比为0.78%),而在其它块中,这个值就更小了。(目前Netty的实现在这里有一些不足,每个Page都是用了64个字节的位图,估计是便于简化SubPage自身的Pool)
每个Chunk按照Slab的大小,组织了多条队列,队列中的每个成员是SubPage,因此,当需要进行分配时,是可以最快速的完成的。
每个ByteBuf()维持了对应的Chunk,当需要释放时,可以根据当前的内存地址,迅速的定位到Chunk中对应的page,再在相应的SubPage中进行释放。整个过程只需要更新相应的bitmap即可。
忽略掉其它的内存开销,Slab+Buddy方式的内存管理成本不到1%,分配和释放速度都非常快。但是Slab的方式,整体内存的使用率方面可能会小一些,不同Slab之间的内存是不会共享的,相当于给大猫挖一个大的猫洞的情况下,也得给小猫挖一个小的猫洞。
=========================
总的来说,Netty的ByteBuf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即便在JVM中,我们也不必拘泥于GC的内存管理方式,在更适合使用手工方式管理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这样做,这也为Java管理海量的内存、Cache化的数据、以及高频繁分配的模式下,仍然可以借助于JVM的强大的能力,而又不是去直接管理内存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