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日方长何惧车遥马慢 —— 写在人生中第三个10.24
前言——
我想,我是正在看这篇文章的大多数人。
我应该和在屏幕前刷着博文,因为好奇点进来这篇文章的你一样,是茫茫人海中不起眼的一员,如同这篇文章一样,从人海中来,然后归与人海。
我是一个热爱计算机的人。
但是,Github每年500+commit,却至今没有实现 “0 star” 的突破。
脑中制订了无数的计划,并想着完成这些计划后的图景、收获的知识,这些计划却在一回头的功夫烟消云散。
总是急切地要学习一些“快速入门”、“拿起来就用”的东西,却在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些底层的、通用的东西。
没有想过只停留在表面,也曾想学习一些底层原理,但囿于时间和精力,总是一再拖延,如果不是因为学校开了相关课程,恐怕不会系统地学习一些理论性的东西。
也曾一次次地被 阿里云的这群疯子 激励地热血沸腾,幻想自己作为一个技术人站在浪潮之巅。
……
我的学习经历——
大概在2014年,我上初中,那时候突然对编程来了兴趣,遂买了一本《C++ Primer Plus》当时花了70多元,买来之后看了有十几页吧,然后,用VC6.0打出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HelloWorld。
大概就是黑框中的HelloWorld,和后面不断闪动的光标,让4年后填写高考志愿的我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后来,黑框中的HelloWorld停止了,因为那时候的我成绩不太好,要花大量的时间准备中考,所以编程这条路就此搁置。
后来,如愿以偿考上高中,和大多数人一样,为了高考盲目努力。(没错,现在看来就是盲目。)
后来,和大多数人一样,2019 高考,分数卡在了一个尴尬的分段,去了一所普通的大学。
大一学习了C/C++,用C写出了人生中第一个像样的程序——2048控制台小游戏,尽管只有几百行。学习了数据结构、JavaSE,MySQL、HTML/CSS 入了Web 的坑。
大二,2020年顺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向web方向发展,学习了Servlet、Jsp、JavaScript、JQ、Ajax、SSM框架并用SSM和LayUI写了自己的个人博客,另外拿到了算法竞赛的省奖。
大三,学习了PS、SpringBoot、Vue、Docker、ElementUI、Redis并用学过的技术重写了自己的个人博客。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 2021年10月24日,我刚刚完成个人博客的开发,正在思考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实际上,在写完我的学习历程之后,有一瞬间我也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非得花费宝贵的时间学习一些表层的应用型的东西呢?这种学习方法,如果没有学校里开的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那么我和职业学校的学生,和职业培训班俗称学生(并无歧视的意思)有什么区别吗?更何况我看的教程都是职业培训班的。
最近,在了解了我的情况之后依然有老师说“如果想考研,看重的更多的是算法能力。”
我也一度陷入了自我怀疑。
我的路走错了?
这个问题我想了好久。
想了很久。
现在已经入秋了,夜间天气转凉,出门走了走,寒冷的空气刺激着我,把我从思考中拉了回来。
我为什么这么热衷于Web技术呢?
我无法回答,我只知道,在我写代码的时候,键盘的敲击声音流动着我快乐的源泉。在一个一个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完善的时候,当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顺着指尖流淌在屏幕上时,我会觉得十分满足。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兰亭集序》
人生中能够追逐自己热爱的东西的机会很少,大学是人生中少有的,能够不用担心自己生存情况的时间。
人至少要有一次奋不顾身追求自己热爱的东西的经历。
我没走错,或者说,我不后悔自己走过的路。
网站开发能给我带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和满足,另一个角度,我觉得计算机是一个很令人震撼的东西。
从一个个小小的开关,到门电路,到解码器、译码器、触发器,到CPU、主存、IO、外设,到总线结构,到整个计算机体系结构,到计算机上的各种软件系统,到各个设备的互联,到整个互联网和物联网。
从渺小到宏大,有一种说不出的,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能提供给我继续学习下去的动力。
我不是在学习一个一个的学科,我是在学习一个一个“点”。
我是在建设自己脑海中的计算机科学体系,是在为自己心中的计算机科学大厦添砖加瓦。
我是在学习各种各样的工具,将自己的idea变成一个应用,一张图纸。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拼拼图,我一直在找拼图的碎片,在找到之前我只能大概知道这块拼图是在什么位置,只有找到了这块拼图,我才能将其放在已经搭建好的拼图框架中去,将其一步一步地放回他应该在的地方,组成一幅宏大的计算机科学画卷,然后,去创造,去创造更大的画卷。
打通计算机底层体系结构,会对顶层应用有更深的理解,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会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在这两年追逐自己所热爱的东西的过程中,让我获益最多的不只是技术上的成长,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成熟,是学习方法论的逐步建立,是价值观的逐步完善,是逐渐明白了一些以前感觉模糊的概念。或许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可惜我好像知道的有些晚了。
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将技术倾注于生活中的事物,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用技术的形式展现出来,用自己的专业技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形成问题分析和解决的体系。
坚持做一些可能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但是把时间线拉长,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的事情,比如每天保持30min以上阅读时间,比如尽量每天写一点代码提交到GitHub上,比如把自己遇到的一些bug坑进行总结,比如每天进行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复盘,输入,然后输出。
还有最关键的,耐住寂寞。
写在最后——
我20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我绝对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在先天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有数不清的人全方位无死角地轻松碾压我。
但我不会停下脚步,永远不会。
最后,贴一段TED演讲的片段
有的人22岁毕业,到27岁才找到工作;
有的人25岁毕业,却马上找到了工作;
有的人虽然没上过大学,却在18岁就找到了热爱的事;
有的人一毕业就找到了好工作,赚很多钱,却过得不开心;
有的人选择空档期,去寻找自我;
有的人在16岁就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却在26岁改变了想法;
有的人有了孩子,却还是独身;
有的人结婚了,却等了8-10年才生孩子;
有的人身处一段情感,爱的却是别人;
有的人明明彼此很相爱,却没有在一起。
我想说的是:
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时间,我们自己的节奏。
你身边有些朋友,也许遥遥领先于你;
有些朋友,也许落后于你;
但凡事,都有它自己的节奏。
他们有他们的节奏,你有你自己的。
耐心一点。
库班25岁时还在酒吧做酒保;
在被拒绝12次后,JK罗琳才出版了《哈利波特》;
Ortega到39岁才创办了Zara;
摩根弗里曼52岁才迎来他演艺事业大爆发;
Steve Carell 40岁才红;
Richard Branson 34岁才创办维珍航空。
25岁后才拿到文凭 依然值得骄傲;
30岁没结婚,但过得快乐也是一种成功;
35岁以后成家,也完全可以;
40岁买房,也没什么丢脸的;
不要让任何人打乱你的时间表。
因为爱因斯坦说过:
并不是每一件算出来的事,都有意义。
也不是每一件有意义的事,都能算出来。
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希望你们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充满意义的人生,
学会用这些去影响点亮他人的生活,
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
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
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所以,放轻松。
你没有落后。
你没有领先。
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来日方长,何惧路遥马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