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统一支付平台转型

    以第三方支付为标志的互联网金融开始与银行竞争的时候,国内银行尚未完成现代化支付体系的建设。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大部分银行把重点转入新的支付服务能力,如支付场景和移动支付、客户分析、实时事件营销等。在整个进程中,银行错过了支付体系转型的几次黄金时机。而发达国家的银行从上世纪 9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完成了支付平台从核心银行系统的剥离。银行业在普遍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颠覆性并寻找应对策略和手段时,也仅仅对既有的支付服务做了一些修补工作,在原来的架构中增加对快捷支付等第三方支付的支持,而没有对支付业务及平台架构进行重新思考,从而为银行支付业务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统一支付平台的概念及其主要能力

    所谓统一支付平台,是指在合理的信息技术架构上打造的应用系统,它能够一致且协调的架构支撑各种支付业务,并满足以下八个“任何”的要求: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从任何渠道以任何方式向任何国家的任何人收付任何货币及任何金额交易的处理和管理平台。具体而言,统一支付平台具有三大属性:它是对所有支付交易进行全生命周期统一管理的平台,支付一旦进入银行,就被纳入平台的管理之下,由平台负责交易处理和服务水平;它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平台,需要对用户支付体验负责,满足用户对支付交易的一切要求;它是银行管理支付业务、处理支付交易的平台,需要满足银行业务操作和绩效管理的要求。这里需要澄清一个基本概念,支付是从客户的角度看到的收付款业务,而从银行业务的角度则通常称作清算与结算。

    根据上述定义,统一支付平台需要具备以下核心能力,以支撑业务、赋能发展。

    统一支付平台必须能够支持基于各种支付工具的交易。长期以来,支付业务形成了商业支付和零售支付两大领域。商业支付通常按境内支付和跨境支付分类,二者可以分别包括(大额)单笔实时支付和(小额)打包批量支付。零售支付则形成了银行卡组织(品牌)、清算机构、支付卡种类、特殊机具网络等基于不同业务规则和使用不同标准的专有网络。此外,统一支付平台还必须能够灵活地扩展,以支撑新的支付业务和创新。例如,正在全球蓬勃发展的即时支付(Immediate Payments)被认为是支付行业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从发展趋势来看,长期居主导地位的大、小额支付类型必将被即时支付取代,长期困扰支付业务的零售支付和商业支付之间的壁垒也会随着即时支付业务和技术的发展而弥合,大统一的支付平台将随着支付业务、支付网络和技术的融合而形成。有人预测,不出五年,支付平台大融合的时代就会到来,银行业需要为此做好准备。

    统一支付平台必须支持业务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与之相对,核心银行系统则需要稳定,这也是支付体系从核心银行系统剥离出来的重要原因。统一支付平台需要以产品化的方式来设计和部署支付产品和服务,把汇路选择、费用试算、汇率使用与个性化客户要求相结合,实现支付交易的灵活性,以最快的速度推出创新产品,应对市场竞争。规则驱动是支撑灵活性和敏捷性的关键因素,是支付平台“统一”和“平台化”的基础。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业务规则驱动,即统一支付平台要给业务部门赋能,把支付平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管理权和运营权,以业务人员能够理解和掌握的方式,交付到业务部门手中。

    统一支付平台需要具备多币种、多国家、多时区、多网络、多标准支持能力。它必须与银行自有全渠道客户交付和交互系统协作,让客户以便捷的方式发起支付交易。此外,它需要无缝地接入全球、国家、区域或者行业清算组织和网络,实现从交易发起到跨行、跨境清算,以最优的方式利用清算网络资源,完成客户的委托。所谓“最优”方式,可以是客户选择的方法(如最快到账、最低收费、例外情况时能获得最佳客户服务等),并且在满足客户预期的前提下由银行决定提高操作效率、降低处理成本的方法。

    统一支付平台需要支持支付交易的场景化和支付服务的普遍性,换句话讲,就是要以客户为中心,支持“端到端”全生命周期支付服务和客户体验。互联网金融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支付服务必须融入个人和企业实际经营活动中,融入每个人工作、生活和社交过程中,嵌入政府服务居民的过程中,随着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和社交沟通的进行而直接完成。平台需要将各种客户支付产品和支付管理和处理功能封装成服务,通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管理发布到贴近支付发生的地点,充分发挥 API 经济的潜力,构造支付生态体系。

    统一支付平台需要最大限度实现高直通处理率,并在必要时能够进行人工干预和手工处理。从银行操作和管理的角度,高直通处理率可以保证业务效率,降低成本,但是,在系统无法满足业务创新、监管要求和例外处理需要时,人工介入可能是满足客户要求的最后手段。但由于人工处理在时效和成本上存在的弱点,如何部署操作人员资源、优化业务处理流程也是银行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统一支付平台必须达到持续的高交易吞吐率,具备前所未有的高可靠性和可用性。在移动支付普及和社会生活飞速走向非现金化的冲击下,每秒交易吞吐量(TPS)达到数千有可能是新常态,峰值时甚至超过十万 TPS。银行需要以“零成本”处理极高的交易吞吐率(尤其是大量的小额交易),这无疑对传统支付体系的技术和架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统一支付平台需要具备实时风险管理和反欺诈能力,这是即时支付和支付融合对统一支付平台带来的新要求。按照我国银行业现行的做法,除黑名单过滤等简单要求外,反洗钱主要采用事后分析和报送的方式;国外大型银行为了降低违规风险,则常常采用截留支付交易一定时间的方式,以便完成内部合规审查。 个人支付反欺诈也类似,国内银行在遇到可疑交易时,主要通过通知客户、采用多因子认证等手段,不具备交易中实时截断能力,不能实时准确识别出欺诈交易,这显然无法满足现实和未来的要求。

    总之,要发挥统一支付平台的核心能力,银行需要调整支付业务策略,改造支付业务流程,建立新的业务经营策略,重新思考业务运营模式,整合风险管理,优化业务和科技支持流程。

    统一支付平台架构选择

    构建统一支付平台关键因素在于业务架构和技术架构的确定。

    业务架构选择

    限于篇幅,我们以支付管理环节来简单说明业务架构选择的复杂性。支付交易管理主要包括业务关系管理、汇路试算管理、计价和费用试算管理、业务规则管理、业务处理流程管理、客户服务管理、支付产品管理、合约管理、支付渠道管理(包括支付发起渠道、清算网络渠道等)、支付风险与合规管理、流动性管理(包括全球流动性资源的集中管理和流动性资源使用管理等)。前五项是支付平台的核心能力,其他能力要根据银行应用系统架构的情况,决定是否纳入统一支付平台的框架下。总之,业务架构决策会极大地影响技术转型的路线和时间表。

    技术架构选择

    技术架构选择大致需要从五个角度来加以考量。第一个考量是如何建立企业级的支付系统框架。一是建立企业级的支付数据标准和支付信息交换(报文)标准。严格地讲,标准问题一多半是业务问题,不过,科技主导和推动至关重要。二是建立企业级的支付服务体系和接口标准,包括支付平台使用银行其他后台系统服务和其他应用请求支付平台服务的接口标准,其目的是要划清楚支付平台与银行其他前、中、后台系统的边界,实现系统和功能的解耦和隔离。三是要对分散在银行不同业务和技术平台中的支付功能进行梳理,减少和去除重复功能和不一致的实现,并逐步迁移和集中到支付平台的体系中来。这又是统一支付平台转型中应用架构转型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任务,涉及多个业务部门和相应平台的协调和改造,要按照业务影响和技术路径划分成阶段性目标,有计划、分阶段推进,有些环节需要相当大的力度和决心才能做好。

    第二个考量是如何实现统一支付交易视图,从数据的角度,打造一个以支付交易数据为核心的体系,既满足支付业务处理、操作和客户服务的需要,又能非常好地支持数据分析需要,为认知性的新支付业务创新打好基础。在大数据、认知计算背景下,支付交易数据依然是银行所拥有的关于客户行为和客户之间关系的最准确、最及时和最有价值的核心数据。如何挖掘这部分数据的价值,依然值得每一家银行深入思考。

    第三个考量是确定支持业务规则和流程的技术架构。这里的核心问题不仅是要找到一个先进的规则引擎和灵活的流程平台,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它们最有效地嵌入银行本已经十分复杂的业务和应用架构体系中去。支付平台要统一管理所有规则,好处显而易见,但实施的难度也不容忽视,要经过反复协调。支付处理流程管理也可能是问题,需要协调统一支付平台的流程管理和集中作业平台甚至其他渠道的流程处理。业务规则和流程的关系非常密切,必须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第四个考量是超高吞吐率支付交易处理能力和高可用性问题。新的架构要充分利用成熟的集中式处理技术确保架构的稳定性,降低风险,也要认真考虑如何引入和利用新的技术和架构,包括云技术,尤其是在高性能实时交易处理环节、支付分析和实时反欺诈环节,为支付平台技术体系向未来架构的演进打下基础,并摸索经验。

    第五个考量是持续关注创新技术和业务模式的发展,尤其是颠覆性创新技术。在进行技术架构选择时,要考虑把相关创新技术引入到统一支付平台的恰当时机、可能性和实施路线,目前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区块链、数字货币、物联网支付、认知计算和基于生物识别的安全技术等。这些技术一旦被大规模采纳,对支付业务的影响将会非常深刻。

    统一支付平台转型的路线图

    统一支付平台架构转型,就是要打破历史形成的业务和技术架构竖井,逐步打造融合各种支付类型的统一支付体系架构。支付平台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条渐进式转型的业务和技术升级、风险可控且具有可测量的阶段性回报的转型路线图作为转型旅程的指南。

    企业级的支付交易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是支付平台架构转型的首要目标和价值高地,而这恰恰是国内银行普遍缺失的。从数据的角度,支付交易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前提,是要有企业级的支付交易统一视图,一个专属于支付业务的(集中的)交易数据存储机制,包含支付交易数据、交易处理状态数据、交易处理规则和管理参数,以及其他的技术数据。这个机制不仅要支持交易处理和客户服务,支持银行业务操作效率和绩效管理,也是数据分析最重要、最可靠的数据基础,是以认知计算能力提升交易银行业务的基础。基于此,银行可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满足用户体验、支付产品与服务和银行后台操作管理要求的支付操作管理平台,实现规则驱动的产品流程、汇路选择、定价和客户服务。统一支付平台的关键是融合,在一个平台架构下支持各种支付类型的业务。这里需要解决一个认知问题:境内支付与跨境支付是否要融合到一个平台?商业支付与零售支付能否融合?为稳重起见,可以通过一个中间阶段,即所谓的支付协调层(PaymentOrchestration Layer)而不是一步实现一个完全融合的统一平台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通过逐步迭代,包括技术架构迭代和业务迭代,逐步扩大、融合,走向统一。业务迭代可以从一个支付类型、一个支付网络入手,也可以从一个业务条线入手。

    配合支付交易管理,可以同步考虑支付集成平台的建设或改造,一个好的实践是把支付集成平台和交易管理纳入一个转型项目下分阶段执行,相互促进,确保项目成功,快速获得业务价值回报。

    纵观全球银行业科技发展的历史,支付平台建设经历了自主开发、外购软件包等不同阶段,发展到当前的统一支付平台转型。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不小的问题。我们推荐采用“组装”式平台转型,即银行根据自身的业务策略和科技选择,参照支付体系最佳实践架构,定义最适合自身的支付体系框架和支付服务体系,由此“组装”统一支付平台。“组装”的前提是,要认真梳理银行长期积累下来的软件和应用资产,按照支付服务体系的要求封装成平台的服务,实现投资保护和知识复用。同时,对于不足的能力,尤其是某些核心业务能力点上的差距和快速创新的支付技术和业务模式,大胆引入合作伙伴及其先进业务和技术能力。

    结 语

    笔者认为,未来三年将是银行对支付系统进行渐进式转型的最后机会,错过了这个窗口期,银行可能会面临更加剧烈的颠覆式转型的情况。当前,我国银行业已经开始思考下一代的信息技术和业务架构,规划传统核心系统的转型、互联网金融的转型和融合,支付平台不失为一个最佳抓手。

    对于大部分的银行,支付平台转型是上一轮架构设计和演进欠的“旧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势必拖累未来整个银行业的架构转型。因此,银行业必须尽快采用新的思维去偿还“旧债”,为进一步转型打好基础,包括试点新的架构设计方法、验证新的技术、尝试新的业务模式等。支付平台转型中必然会存在诸多不确定的技术和市场因素,但行业在新平台的核心能力和技术路线上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基于这些共识,我们应该有充分的信心开启转型之旅。

    原文地址:https://www.ibm.com/industries/cn-zh/banking/banking_talks/article/tongyipingtai.html
  • 相关阅读:
    warning: already initialized constant FileUtils::VERSION
    manjaro开启sdd trim
    manjaro i3 sound soft
    archlinux or manjaro install pg gem
    rails 5.2 启动警告 warning: previous definition of VERSION was here和bootsnap
    react config test env with jest and create-react-app 1
    Python pyQt4/PyQt5 学习笔记4(事件和信号)
    MacOS 安装PyQt5
    笔者使用macOS的一些经验点滴记录1
    win7 64位系统下读写access数据库以及安装了office32位软件再安装64位odbc的方法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pfss/p/1025599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