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在上文5(1)中提到:当NSObject对象的retainCount减为0之后,就不要再去打印它的retainCount了,有可能导致crash。
为了验证这个说法,可以通过初始化一个对象并释放它,然后多次打印这个对象的retainCount来测试。
测试结果有很多种情况,取3种情况展示如下:
可以发现:再对象的retainCount减为0之后,再去打印它的retainCount,程序会随机在某个打印处crash。
对象被释放了还去访问它导致crash这个很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在[sth release]之后,这个NSObject的retainCount还是1呢?这是因为当retainCount为1的时候,再执行release的话对象就该被释放了,那么此时系统就会选择直接将对象释放掉(这样retainCount自然也就没有了),而不会多花费一次写内存的操作去修改它的retainCount为0。
所以在retainCount为1的时候执行了release之后,再去访问它的retainCount的时候,就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得到的retainCount为1,要么直接因为悬挂指针导致EXC_BAD_ACCESS。
另外,可以注意到,程序crash的位置是不固定的,由此也可以猜测:系统释放对象是异步执行的。
50、在MRC环境下,如果在一个有对象创建的循环外嵌套了@autoreleasepool块,当循环的次数多了,有可能会出现这些创建的对象直到@autoreleasepool块执行完才释放的情况,如下:
这时候如果将@autoreleasepool块移动到for循环的内部,每一次for循环都创建一个@autoreleasepool块,那么for循环内创建的对象就会被及时地释放了,如下图:
在ARC环境下则不会存在这个问题,不管使不使用@autoreleasepool块,for循环内创建的对象都会被及时地释放:
51、关于NSString的retainCount问题:
(1)、NSString的retainCount并不总是正确的,在不同的构造方法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retainCount。
这是因为编译器有些情况下不会把NSString对象纳入内存管理的范畴,在这种情况下编译器会把NSString对象当成字符串常量来处理,就不会有retainCount了。甚至根据编译器的不同,完全相同的代码也有可能得出不同的retainCount。
这是完全视编译器而定的。
(2)、但是也可以测试一下,NSString几个常用的构造方法会怎样影响retainCount。使用以下代码来测试:
输出结果如下:
(3)、可以看到:
①、使用直接赋值、init方法或者initWithString:方法,retainCount都是-1,说明这种情况下NSString对象就被当做字符串常量来处理了。同时可以注意到直接赋值和使用initWithString:方法得到的NSString对象的地址是相同的,进一步说明它们被当做同一个字符串常量处理了;
②、比较诡异的是initWithFormat:和stringWithFormat:这两种构造方法,在使用汉字或者使用英文且字符较长的时候,编译器会将它当做正常对象来处理,会有retainCount,当英文字符较短时,编译器会将它当做字符串常量来处理;
(4)、在这里只是做一个测试,其实关注retainCount是不符合内存管理4个规则的管理思想的,进行内存管理的时候关注重点应当是持有与释放对象,而不是去关注有多少指针持有了这个对象(retain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