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fs/ext2/inode.c相关函数注释

    用数组chain[4]描述四种不同的索引,即直接索引、一级间接索引、二级间接索引、三级间接索引。举例说明这个结构各个域的含义。如果文件内的块号为8,则不需要间接索引,所以只用chain[0]一个Indirect结构,p指向直接索引表下标为8处,即&inode->u.ext2_i.i_data[8];而key则持有该表项的内容,即文件块号所对应的设备上的块号(类似于逻辑页面号与物理页面号的对应关系);bh为NULL,因为没有用于间接索引的块。如果文件内的块号为20,则需要一次间接索引,索引要用chian[0]和chain[1]两个表项。第一个表项chian[0] 中,指针bh仍为NULL,因为这一层没有用于间接索引的数据块;指针p指向&inode->u.ext2_i.i_data[12],即间接索引的表项;而key持有该项的内容,即对应设备的块号。chain[1]中的指针bh则指向进行间接索引的块所在的缓冲区,这个缓冲区的内容就是用作间接索引的一个整数数组,而p指向这个数组中下标为8处,而key则持有该项的内容。这样,根据具体索引的深度depth,数组chain[]中的最后一个元素,即chain[depth-1].key,总是持有目标数据块的物理块号。而从chain[]中第一个元素chain[0]到具体索引的最后一个元素chain[depth-1],则提供了具体索引的整个路径,构成了一条索引链,这也是数据名chain的由来。

    了解了以上基本内容后,我们来看ext2_get_block()函数的具体实现代码:

    ·      首先调用ext2_block_to_path()函数,根据文件内的逻辑块号iblock计算出这个数据块落在哪个索引区间,要采用几重索引(1表示直接)。如果返回值为0,表示出错,因为文件内块号与设备上块号之间至少也得有一次索引。出错的原因可能是文件内块号太大或为负值。

    ·      ext2_get_branch()函数深化从ext2_block_to_path()所取得的结果,而这合在一起基本上完成了从文件内块号到设备上块号的映射。从ext2_get_branch()返回的值有两种可能。一是,如果顺利完成了映射则返回值为NULL。二是,如果在某一索引级发现索引表内的相应表项为0,则说明这个数据块原来并不存在,现在因为写操作而需要扩充文件的大小。此时,返回指向Indirect结构的指针,表示映射在此断裂。此外,如果映射的过程中出错,例如,读数据块失败,则通过err返回一个出错代码。

    ·      如果顺利完成了映射,就把所得结果填入缓冲区结构bh_result中,然后把映射过程中读入的缓冲区(用于间接索引)全部释放。

    ·      可是,如果ext2_get_branch()返回一个非0指针,那就说明映射在某一索引级上断裂了。根据映射的深度和断裂的位置,这个数据块也许是个用于间接索引的数据块,也许是最终的数据块。不管怎样,此时都应该为相应的数据块分配空间。

    ·      要分配空间,首先应该确定从物理设备上何处读取目标块。根据分配算法,所分配的数据块应该与上一次已分配的数据块在设备上连续存放。为此目的,在ext2_inode_info结构中设置了两个域i_next_alloc_block和i_next_alloc_goal。前者用来记录下一次要分配的文件内块号,而后者则用来记录希望下一次能分配的设备上的块号。在正常情况下,对文件的扩充是顺序的,因此,每次所分配的文件内块号都与前一次的连续,而理想上来说,设备上的块号也同样连续,二者平行地向前推进。这种理想的“建议块号”就是由ext2_find_goal()函数来找的。

    ·      设备上具体物理块的分配,以及文件内数据块与物理块之间映射的建立,都是调用ext2_alloc_branch()函数完成的。调用之前,先要算出还有几级索引需要建立。

    ·      从ext2_alloc_branch()返回以后,我们已经从设备上分配了所需的数据块,包括用于间接索引的中间数据块。但是,原先映射开始断开的最高层上所分配的数据块号只是记录了其Indirect结构中的key域,却并没有写入相应的索引表中。现在,就要把断开的“树枝”接到整个索引树上,同时,还需要对文件所属inode结构中的有关内容做一些调整。这些操作都是由ext2_splice_branch()函数完成。

        到此为止,万事具备,则转到标号got_it处,把映射后的数据块连同设备号置入bh_result所指的缓冲区结构中,这就完成了数据块的分配。


    10.1.1 什么是模块

    模块是内核的一部分(通常是设备驱动程序),但是并没有被编译到内核里面去。它们被分别编译并连接成一组目标文件,这些文件能被插入到正在运行的内核,或者从正在运行的内核中移走,进行这些操作可以使用insmod(插入模块)或rmmod(移走模块)命令,或者,在必要的时候,内核本身能请求内核守护进程(kerned)装入或卸下模块。这里列出在Linux内核源程序中所包括的一些模块:

    ·      文件系统: minix, xiafs, msdos, umsdos, sysv, isofs, hpfs,

               smbfs, ext3,nfs,proc等

    ·      大多数SCSI 驱动程序: (如: aha1542, in2000)

    ·      所有的SCSI 高级驱动程序: disk, tape, cdrom, generic.

    ·      大多数以太网驱动程序: ( 非常多,不便于在这儿列出,请查看

                   ./Documentation/networking/net-modules.txt)

    ·      大多数 CD-ROM 驱动程序:

           aztcd:     Aztech,Orchid,Okano,Wearnes

           cm206:     Philips/LMS CM206

           gscd:      Goldstar GCDR-420

           mcd, mcdx: Mitsumi LU005, FX001

           optcd:     Optics Storage Dolphin 8000AT

           sjcd:      Sanyo CDR-H94A

           sbpcd:     Matsushita/Panasonic CR52x, CR56x, CD200,

                      Longshine LCS-7260, TEAC CD-55A

           sonycd535: Sony CDU-531/535, CDU-510/515


    ·      以及很多其它模块, 诸如:

           lp: 行式打印机

           binfmt_elf: elf 装入程序

           binfmt_java: java 装入程序

           isp16: cd-rom 接口

           serial: 串口(tty)

    这里要说明的是,Linux内核中的各种文件系统及设备驱动程序,既可以被编译成可安装模块,也可以被静态地编译进内核的映象中,这取决于内核编译之前的系统配置阶段用户的选择。通常,在系统的配置阶段,系统会给出三种选择(Y/M/N),“Y”表示要某种设备或功能,并将相应的代码静态地连接在内核映像中;“M”表示将代码编译成可安装模块,“N”表示不安装这种设备。

    10.1.2为什么要使用模块?

    按需动态装入模块是非常吸引人的,因为这样可以保证内核达到最小并且使得内核非常灵活,例如,当你可能偶尔使用 VFAT文件系统,你只要安装(mount) VFAT,VFAT文件系统就成为一个可装入模块,kerneld通过自动装入VFAT文件系统建立你的Linux内核,当你卸下(unmount )VFAT部分时,系统检测到你不再需要的FAT系统模块,该模块自动地从内核中被移走。按需动态装入模块还意味着,你会有更多的内存给用户程序。如前所述,内核所使用的内存是永远不会被换出的,因此,如果你有100kb不使用的驱动程序被编译进内核,那就意味着你在浪费RAM。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内核模块的这种优势是以性能和内存的轻微损失为代价的。

    一旦一个Linux内核模块被装入,那么它就象任何标准的内核代码一样成为内核的一部分,它和任何内核代码一样具有相同的权限和职责。像所有的内核代码或驱动程序一样,Linux内核模块也能使内核崩溃。

    10.1.3 Linux 内核模块的优缺点

    利用内核模块的动态装载性具有如下优点:


    ·将内核映象的尺寸保持在最小,并具有最大的灵活性;
    ·便于检验新的内核代码,而不需重新编译内核并重新引导。

    但是,内核模块的引入也带来了如下问题:

    ·对系统性能和内存利用有负面影响;
    ·装入的内核模块和其他内核部分一样,具有相同的访问权限,因此,差的内核模            块会导致系统崩溃;
    ·为了使内核模块访问所有内核资源,内核必须维护符号表,并在装入和卸载模块时    修改这些符号表;
    ·有些模块要求利用其他模块的功能,因此,内核要维护模块之间的依赖性。
    ·内核必须能够在卸载模块时通知模块,并且要释放分配给模块的内存和中断等资             源;
    ·内核版本和模块版本的不兼容,也可能导致系统崩溃,因此,严格的版本检查是必需的。
    尽管内核模块的引入同时也带来不少问题,但是模块机制确实是扩充内核功能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在内核级进行编程的有效途径。


    10.2.1数据结构
    1.模块符号

    如前所述,Linux内核是一个整体结构,而模块是插入到内核中的插件。尽管内核不是一个可安装模块,但为了方便起见,Linux把内核也看作一个模块。那么模块与模块之间如何进行交互呢,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共享变量和函数。但并不是模块中的每个变量和函数都能被共享,内核只把各个模块中主要的变量和函数放在一个特定的区段,这些变量和函数就统称为符号。到低哪些符号可以被共享? Linux内核有自己的规定。对于内核模块,在kernel/ksyms.c中定义了从中可以“移出”的符号,例如进程管理子系统可以“移出”的符号定义如下:

    /* process memory management */

    EXPORT_SYMBOL(do_mmap_pgoff);

    EXPORT_SYMBOL(do_munmap);

    EXPORT_SYMBOL(do_brk);

    EXPORT_SYMBOL(exit_mm);

    EXPORT_SYMBOL(exit_files);

    EXPORT_SYMBOL(exit_fs);

    EXPORT_SYMBOL(exit_sighand);


        EXPORT_SYMBOL(complete_and_exit);

        EXPORT_SYMBOL(__wake_up);

        EXPORT_SYMBOL(__wake_up_sync);

        EXPORT_SYMBOL(wake_up_process);

        EXPORT_SYMBOL(sleep_on);

        EXPORT_SYMBOL(sleep_on_timeout);

        EXPORT_SYMBOL(interruptible_sleep_on);

        EXPORT_SYMBOL(interruptible_sleep_on_timeout);

        EXPORT_SYMBOL(schedule);

        EXPORT_SYMBOL(schedule_timeout);

        EXPORT_SYMBOL(jiffies);

        EXPORT_SYMBOL(xtime);

        EXPORT_SYMBOL(do_gettimeofday);

        EXPORT_SYMBOL(do_settimeofday);

    你可能对这些变量和函数已经很熟悉。其中宏定义EXPORT_SYMBOL()本身的含义是“移出符号”。为什么说是“移出”呢?因为这些符号本来是内核内部的符号,通过这个宏放在一个公开的地方,使得装入到内核中的其他模块可以引用它们。

    实际上,仅仅知道这些符号的名字是不够的,还得知道它们在内核映像中的地址才有意义。因此,内核中定义了如下结构来描述模块的符号:

    struct module_symbol

    {

            unsigned long value; /*符号在内核映像中的地址*/

            const char *name;   /*指向符号名的指针*/

    };

    从后面对EXPORT_SYMBOL宏的定义可以看出,连接程序(ld)在连接内核映像时将这个结构存放在一个叫做“__ksymtab”的区段中,而这个区段中所有的符号就组成了模块对外“移出”的符号表,这些符号可供内核及已安装的模块来引用。而其他“对内”的符号则由连接程序自行生成,并仅供内部使用。

    与EXPORT_SYMBOL相关的定义在include/linux/module.h中:


        #define __MODULE_STRING_1(x)    #x

       #define __MODULE_STRING(x)      __MODULE_STRING_1(x)


    #define __EXPORT_SYMBOL(sym, str)                       /

    const char __kstrtab_##sym[]                            /

    __attribute__((section(".kstrtab"))) = str;             /

    const struct module_symbol __ksymtab_##sym              /

    __attribute__((section("__ksymtab"))) =                 /

    { (unsigned long)&sym, __kstrtab_##sym }


    #if defined(MODVERSIONS) || !defined(CONFIG_MODVERSIONS)

    #define EXPORT_SYMBOL(var) __EXPORT_SYMBOL(var, __MODULE_STRING(var))


    下面我们以EXPORT_SYMBOL(schedule)为例,来看一下这个宏的结果是什么。

    首先EXPORT_SYMBOL(schedule)的定义成了__EXPORT_SYMBOL(schedule, “schedule”)。而__EXPORT_SYMBOL()定义了两个语句,第一个语句定义了一个名为__kstrtab_ schedule的字符串,将字符串的内容初始化为“schedule”,并将其置于内核映像中的.kstrtab区段,注意这是一个专门存放符号名字符串的区段。第二个语句则定义了一个名为__kstrtab_ schedule的module_symbol结构,将其初始化为{&schedule,__kstrtab_ schedule}结构,并将其置于内核映像中的__ksymtab区段。这样,module_symbol结构中的域value的值就为schedule在内核映像中的地址,而指针name则指向字符串“schedule”。


    2.模块引用(module reference)

       模块引用是一个不太好理解的概念。 有些装入内核的模块必须依赖其它模块, 例如,因为VFAT文件系统是FAT文件系统或多或少的扩充集,那么,VFAT文件系统依赖(depend)于FAT文件系统,或者说,FAT模块被VFAT模块引用,或换句话说,VFAT为“父”模块,FAT为“子”模块。其结构如下:

    struct module_ref

    {

             struct module *dep;     /* “父”模块指针*/

             struct module *ref;     /* “子”模块指针*/

             struct module_ref *next_ref; /*指向下一个子模块的指针*/

    };

    在这里“dep”指的是依赖,也就是引用,而“ref”指的是被引用。因为模块引用的关系可能延续下去,例如A引用B,B有引用C,因此,模块的引用形成一个链表。

    3. 模块

    模块的结构为module ,其定义如下:

       struct module_persist; /* 待决定 */


    struct module

    {

            unsigned long size_of_struct;   /* 模块结构的大小,即sizeof(module) */

            struct module *next; /* 指向下一个模块 */

            const char *name;   /*模块名,最长为64个字符*/
            unsigned long size; /*以页为单位的模块大小*/


            union

               {

                     atomic_t usecount; /*使用计数,对其增减是原子操作*/

                     long pad;

             } uc;                      /* Needs to keep its size - so says rth */


            unsigned long flags;            /* 模块的标志 */


            unsigned nsyms;        /* 模块中符号的个数 */

            unsigned ndeps;       /* 模块依赖的个数 */

            struct module_symbol *syms; /* 指向模块的符号表,表的大小为nsyms */


                struct module_ref deps; /*指向模块引用的数组,大小为ndeps */

            struct module_ref *refs;

            int (*init)(void);      /* 指向模块的init_module()函数 */

            void (*cleanup)(void); /* 指向模块的cleanup_module()函数 */

            const struct exception_table_entry *ex_table_start;

            const struct exception_table_entry *ex_table_end;

    /* 以下域是在以上基本域的基础上的一种扩展,因此是可选的。可以调用

    mod_member_present()函数来检查以下域的存在与否。 */

            const struct module_persist *persist_start; /*尚未定义*/

            const struct module_persist *persist_end;

            int (*can_unload)(void);

            int runsize                      /*尚未使用*/

            const char *kallsyms_start;     /*用于内核调试的所有符号 */

            const char *kallsyms_end;

            const char *archdata_start;     /* 与体系结构相关的特定数据*/

            const char *archdata_end;

            const char *kernel_data;        /*保留 */

    };


    其中,moudle中的状态,即flags的取值定义如下:

       /* Bits of module.flags. */


    #define MOD_UNINITIALIZED       0 /*模块还未初始化*/

    #define MOD_RUNNING             1 /*模块正在运行*/

    #define MOD_DELETED             2 /*卸载模块的过程已经启动*/

    #define MOD_AUTOCLEAN           4 /*安装模块时带有此标记,表示允许自动

    卸载模块*/

    #define MOD_VISITED             8 /*模块被访问过*/

    #define MOD_USED_ONCE           16 /*模块已经使用过一次*/

    #define MOD_JUST_FREED          32 /*模块刚刚被释放*/

    #define MOD_INITIALIZING        64 /*正在进行模块的初始化*/-/


    如前所述,虽然内核不是可安装模块,但它也有符号表,实际上这些符号表受到其他模块的频繁引用,将内核看作可安装模块大大简化了模块设计。因此,内核也有一个module结构,叫做kernel_module,与kernel_module相关的定义在kernel/module_c中:

    #if defined(CONFIG_MODULES) || defined(CONFIG_KALLSYMS)


    extern struct module_symbol __start___ksymtab[];

    extern struct module_symbol __stop___ksymtab[];


    extern const struct exception_table_entry __start___ex_table[];

    extern const struct exception_table_entry __stop___ex_table[];


    extern const char __start___kallsyms[] __attribute__ ((weak));

    extern const char __stop___kallsyms[] __attribute__ ((weak));


    struct module kernel_module =

    {

            size_of_struct:         sizeof(struct module),

            name:                   "",

            uc:                     {ATOMIC_INIT(1)},

            flags:                  MOD_RUNNING,

            syms:                   __start___ksymtab,

            ex_table_start:         __start___ex_table,

            ex_table_end:           __stop___ex_table,

            kallsyms_start:         __start___kallsyms,

            kallsyms_end:           __stop___kallsyms,

    };

    首先要说明的是,内核对可安装模块的的支持是可选的。如果在编译内核代码之前的系统配置阶段选择了可安装模块,就定义了编译提示CONFIG_MODULES,使支持可安装模块的代码受到编译。同理,对用于内核调试的符号的支持也是可选的。

    凡是在以上初始值未出现的域,其值均为0或NULL。显然,内核没有init_module()和cleanup_module()函数,因为内核不是一个真正的可安装模块。同时,内核没有deps数组,开始时也没有refs链。可是,这个结构的指针syms指向__start___ksymtab,这就是内核符号表的起始地址。符号表的大小nsyms为0,但是在系统能初始化时会在init_module()函数中将其设置成正确的值。

    在模块映像中也可以包含对异常的处理。发生于一些特殊地址上的异常,可以通过一种描述结构exception_table_entry规定对异常的反映和处理,这些结构在可执行映像连接时都被集中在一个数组中,内核的exception_table_entry结构数组就为__start___ex_table[]。当异常发生时,内核的异常响应处理程序就会先搜索这个数组,看看是否对所发生的异常规定了特殊的处理,相关内容请看第四章。

    另外,从kernel_module开始,所有已安装模块的module结构都链在一起成为一条链,内核中的全局变量module_list就指向这条链:

    struct module *module_list = &kernel_module;

  • 相关阅读:
    Mockito 简明教程
    说说初用 Mock 工具测试碰到的坑
    java的mock测试框架
    使用模拟对象(Mock Object)技术进行测试驱动开发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uniapp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uchanming/p/3858769.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