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笔记 第1章

    关于信息的概念,两种说法:

    以客观角度的维纳(Norbert Wiener)为代表认为:信息就是信息,即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以信息接收者的主观角度的香农(Claude E. Shannon)认为: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总的来说,信息的概念存在两个层次: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

    本体论层次是纯客观层次,只与客体本身有关,与主体因素无关,这是最基本的概念。它描述了事物的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而事物是无处不在的,哪里有事物和事物的运动,本体论信息也是无处不有。

    认识论层次是以主体立场考察的信息层次,既与客体本身有关,也与主体因素有关。它引入了主体,所以不仅包括了事物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也包括对它的"状态和方式"的形式、含义和价值的描述。人们有了认识论信息,就可以根据其作出决策。

    认识论信息和本体论信息是相通的,共同核心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两者可互相转化,转化条件就是主体因素。

     

    信息化: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在各社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工具,创建信息化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使国家综合实力、社会文明素质和人民生活质量全面达到现代化水平。

    国家信息化体系有6要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

    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

    1.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2. 实现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
    3. 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4.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国家信息化战略要点:

    1. 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2. 推行电子政务;
    3. 建设先进网络文化;
    4. 推进社会信息化;
    5. 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6. 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7. 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
    8. 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9. 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

     

    电子政务: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

    电子政务的内容包括:

    1.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
    2.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
    3. 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的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政务工作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的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从;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通过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民主性,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电子政务的指导原则:

    1. 统一规划,加强领导;
    2. 需求主导,突出重点;
    3. 整合资源,拉动产业;
    4. 统一标准,保障安全。

    电子政务建设目标:

    (略)

    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

    1. 建设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
    2. 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
    3. 规划和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
    4.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
    5. 基本建立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6. 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
    7. 加强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考核;
    8. 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法制建设。

     

    企业信息化: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企业经营战略、行为规范和业务流程。

    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 有利于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和WTO形势下提高企业竞争力。
    2. 有利于形成规模生产和供应链的完善。
    3. 有利于企业面向市场和更好地服务于市场。
    4. 有利于加速工业化进程。

    推动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政府推动、统筹规划、企业行为、政策支持、分步实施。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原则:

    1. 效益原则:要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
    2. "一把手"原则: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必须坚持企业最高负责人负责制;
    3. 中长期和短期建设相结合原则;
    4. 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
    5. 以人为本的原则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演变:

    1. 20C 60Y 基本MRP(Materials Resource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

    面对相关物资需求问题,根据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库存信息等制定出相关物资的需求时间表,从而即时采购物资,降低库存。缺点是不考虑企业现有生产能力和采购有关的约束,缺乏根据计划实施情况对计划进行调整的功能。

    1. 20C 70Y 闭环MRP:

    除了编制资源需求计划外,还编制CRP(Capacity Requirement Planning 能力需求计划)。闭环MRP在基本MRP基础上,增加了生产能力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将整个生产管理过程纳入计划中;并且在计划执行中根据反馈信息平衡和调整计划,使得生产的各个方面协调统一。

    3)20C 80Y MRPⅡ:

    将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和采购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一个一体化的系统,称为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PRII:Manufacturing Rescource Planning)。

    4)20C 90Y ERP:

    在MRP中引入质量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形成了统一的企业资源计划,即ERP。ERP是一个以财务会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用来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和人力资源等进行规划和优化,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ERP系统特点:

    1. ERP是统一的集成系统:作为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必须统一企业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它的统一性突出地表现在系统使用一个集中的数据库、数据仓库。
    2. ERP是面向业务流程的系统;
    3. ERP是模块化可配置的;
    4. ERP是开放性的系统:不仅局限于企业内的信息,还必须将企业的外部相关信息比如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等信息纳入ERP处理范围。

    ERP系统的功能:

    1. 财会管理:分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两大块。
      1. 会计核算:记录、核算、反映和分析资金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变动过程及其结果。它由总账、应收账、应付账、现金、固定资产和多币制等部分构成。
      2. 财务管理:基于会计核算的数据,再加以分析,从而进行相应的预测、管理和控制活动,它主要包括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财务是财务管理的核心部分。
    2. 生产控制管理:ERP系统核心所在。
      1. 主生产计划;
      2. 物料需求计划;
      3. 能力需求计划;
      4. 车间控制;
      5. 制造标准。
    3. 物流管理:
      1. 销售管理;
      2. 库存控制;
      3. 采购管理
    4. 人力资源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CRM)概念:

    一个集成化的管理客户关系的信息系统,存储了企业现有和潜在客户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自动的处理从而产生更人性化的市场管理策略。CRM绝对不仅是一套软件系统,它更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策略。CRM注重与客户的交流,需要企业的经营到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传统地以产品或市场为中心;CRM注重提高客户满意度,并把提高获取利润的能力作为重要指标;CRM的实施要求企业对其业务功能进行重新设计,并工作流程进行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CRM概念的三个要点:客户C、关系R、管理M

    CRM体系结构:

    1)CRM三角模型:计算机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利用信息技术(三角模型横边),结合CRM的理念和宗旨(三角模型纵边),从企业营销、销售、服务、分析和自助等方面(三角模型斜边)出发,开发设计出来的服务于企业的信息系统。

    2)CRM功能:

    1. 有一个统一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库;
    2. 具有整合各种客户联系渠道的能力,如Email、电话、传真、传统邮件和Internet等诸多方式;
    3. 提供销售、客户服务和营销三个业务的自动化工具,并且三者之间实现通信接口;
    4. 具备基本的数据挖掘模块,使其具有一定的商业智能。
    5. 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复用性,可实现与其他相应的企业应用系统之间无缝整合。

    CRM应用设计:

    1. 设计基础:
      1. 客户数据的有效采集和消费
        1. 客户数据分三种:
          1. 描述性数据:客户基本信息等;
          2. 促销性数据:曾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历史数据,如产品使用调查、促销活动记录等;
          3. 交易性数据:客户回馈的数据,如购买记录、投诉、咨询及其他服务数据;
        2. 如何有效采集客户数据:
          1. 客户提供的电子邮件、电话等多种方式向企业提供数据;
          2. 通过企业内部(部门、员工或ERP系统)获取促销性和交易性数据;
          3. 通过社会大环境(各媒体、客户关系网等)直接或间接获取。
        3. 如何有效消费客户数据:待补充
    2. 设计特点:
      1. 可伸缩性
      2. 可移植性
    3. 功能设计:
      1. 自动化的销售;
      2. 自动化的市场营销;
      3. 自动化的客户服务。

    数据挖掘与CRM:

    1. 数据挖掘的过程:数据的清理与集成、数据的选择与变换、数据挖掘以及最后的知识评估与表示;
    2. 数据挖掘的直接对象:一般包括关系数据库、数据仓库、事务数据库以及一些新型的高级数据库;
    3. 数据挖掘的任务:
      1. 描述:包括特征化和区分,其主要任务是挖掘出数据中的一般特性;
      2. 分类和预测。
    4. 数据挖掘在CRM的作用:辅助销售人员展开推销、增加客户在生命周期中的价值。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概述:

    1. 供应链概念:有三个要点。
      1. 核心企业:供应链系统中都有一个企业处于核心地位,对网链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调度起协调中心的作用。
      2. 战略伙伴关系:便于对供应链接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
      3. 增值链:供应链也是一条 增值链,在整个供应链中物料会增加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2. 供应链结构:从原材料开始,经过各环节直到最终用户,覆盖了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
    3. 供应链特征:
      1. 交叉性
      2. 动态性
      3. 存在核心企业
      4. 复杂性
      5. 面向用户
    4.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满足服务水平要求的同时,为使系统成本达到最低而采用的将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地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有效控制和管理各种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并把正确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的一套管理方法。

    5、供应链管理的分类:

    1. 按管理对象分类:企业供应链;产品供应链;基于供应链契约的供应链;
    2. 按网状结构特点分类:V型供应链;A型供应链;T型供应链
    3. 按产品类别分类:功能型供应链;创新型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的设计:

    1. 设计原则
      1. 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2. 简洁性原则;
      3. 取长补短原则;
      4. 动态性原则;
      5. 合作性原则;
      6. 创新性原则;
      7. 战略性原则
    2. 供应链的设计策略:

      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基于成本核算的供应链设计策略和基本多代理的集成供应链设计策略。

     

    电子商务概念:分为电子商务和现代电子商务两种:

    • 原始电子商务: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工具(电报、电话、广播、传真、电视及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和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
    • 现代电子商务:使用基于因特网的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和在线支付方式进行商务活动。EDI是连接原始电子商务和现代电子商务的纽带。

    电子商务的类型:

    按交易对象划分:B2B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2C(企业与消费者);C2C(消费者之间);G2B(政府与企业之间)。

    电子商务的相关标准:

    1999年7月8日RosettaNet推出的草案《RNIF Specification》

    电子商务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与作用:

    1. 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 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3.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完善。

    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原则:

    1. 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
    2. 营造环境与推广应用相结合;
    3. 重点推进与协调发展相结合;
    4. 加快发展与加强管理相结合;

    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

    1. 法律法规体系;
    2. 标准规范体系;
    3. 安全认证体系;
    4. 信用体系;
    5. 在线支付体系;
    6. 现代物流体系;
    7. 技术装备体系;
    8. 服务体系;
    9. 运行监控体系

     

    商业智能:

    将各组织的业务数据和组织所处行业的外部环境数据进行清理,再经过ETL(extraction, transformation,load)过程合并到一组织级的数据仓库里,从而得到组织数据的一个全局视图,在此基础上利用查询和分析、数据挖掘、OLAP等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将知识呈现给管理者,为管理者的决策过程提供支持。

    商业智能系统应有的功能:

    1. 数据仓库;
    2. 数据ETL;
    3. 数据统计输出(报表);
    4. 分析功能;

     

    商业智能实现的三个层次:

    1. 数据报表系统:BI的低端实现;
    2. 多维数据分析(OLAP);
    3.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源数据经过清洗和转换等成为适合于挖掘的数据集。

     

    商业智能软件工具集合:

    1. 终端用户查询和报告工具;
    2. 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Data Mart)产品
    3. 数据挖掘软件
    4. OLAP工具:
      1. OLAP概念:数据仓库系统的一个主要应用,与OLTP相区别,它支持复杂的分析操作,侧重决策支持,并提供直观易懂的查询结果;
      2. "维"概念:OLAP的目标是满足决策支持或者满足多维环境下特定的查询和报表需求。"维"是人们观察数据的特定角度,通过把一个实体的多项重要属性定义为多个维。
      3. OLAP的基本多维分析操作:
        1. 钻取:改变维的层次,变换分析的粒度。包括roll up和drill down:前者将某一维将低层次数据概括到高层次汇总数据,或减少维数;后者则相反;
        2. 切片(slice),切块(dice):在一部分维上选定值后,关心度量数据在剩余维上的分布。
        3. 旋转(pivot):变换维的方向,即在表格中重新安排维的位置(例如行列互换)。
      4. OLAP实现方法,按存储数据方式不同分为:
        1. ROLAP(Relational OLAP):基于关系数据库,以关系型结构进行多维数据的表示和存储。
        2. MOLAP(Multidimensional OLAP):基于多维数据组织,形成"立方块"结构;
        3. HOLAP(Hybird OLAP):基于混合数据组织的OLAP实现;

    实施商业智能的步骤:

    1. 需求分析;
    2. 数据仓库建模;
    3. 数据抽取;
    4. 建立商业智能分析报表;
    5. 用户培训和数据模拟测试;
    6. 系统改进和完善。

       

  • 相关阅读:
    start tag, end tag issues in IE7, particularly in xslt transformation
    用SandCastle为注释生成chm文档
    Firebug
    架构的重点
    Linux Shell常用技巧(十) 管道组合
    Linux JDK升级
    Linux Shell常用技巧(十二) Shell编程
    Packet Tracer 5.0实验(一)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与管理
    Linux Shell常用技巧(六) sort uniq tar split
    Linux Shell常用技巧(二) grep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iwang6428/p/296582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