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一段关于Unix、Linux和Windows的暗黑史

      “SCO在言语上变得越来越好斗,而且还拒绝展示有关诉讼的任何证据,一切都似乎在表明,SCO只不过是在那里拉虎皮做大旗地狂言乱语。但是,微软 决不会轻易放弃这么可以一个利用这些狂言乱语的好机会。”2003年,《向Linux发起“恐惧战”?》的作者布鲁斯·佩伦斯这样评价SCO。


      事情缘起是这样:当年3月,自称Unix操作系统的拥有者SCO公司对IBM提出了10亿美元的起诉,称IBM在开放源代码的Linux中泄露了商业秘密。


      Unix与Linux,SCO与IBM、微软,他们是怎样纠结在一起,形成一团解不开的乱麻?


    风起Unix

    原文:http://tieba.yunxunmi.com/tieba-unix-kz-5d82bf6ce6d6d6937d402721f3da9762.html

    云贴吧 http://tieba.yunxunmi.com/ 
    云搜 http://so.yunxunmi.com/ 让搜索更简单


      “你写的系统太差劲,干脆就叫Unics算了。”60年代末的一天,贝尔实验室的一位同事对肯·汤普生这样说。


      在英文里,Unics发音与Eunuchs一样,而后者的意思是“太监”。汤普生接下同事的嘲弄,稍作修改,把自己研发的系统叫做Unix。


      60年代的计算机虽然已不是庞然大物了,但体积仍然不小,而且爱出故障。汤普生回忆:“计算让人着迷,电子也让人着迷,只是不太干净,很脏,因为经常有东西被烧坏。”


      操作这些又慢、又笨的大家伙需要专业的计算机程序员,为了提高效率,急需新系统。在这种背景下,汤普生和丹尼斯·利奇研发了Unix操作系统。此时,乔布斯和盖茨还在中学里搞恶作剧,PC和微软操作系统要在10年后才初露端倪。


      Unix两位创始人和贝尔实验室也没把这套操作系统太当回事,只是在内部使用,后来大学、研究机构也可以免费使用,而且还提供给他们源代码,因此Unix源代码被广为扩散。


      在这段时间里,它没有像后来的商业软件那样急功近利,留下一堆窟窿和补丁,因此,Unix在诞生后的10年里“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实验室进行着充分的使用和论证,这也是它后来在要求稳定性、安全性较高的企业级客户中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


      到了1980年,Unix开始走出实验室,有数以千计的技术高手想把Unix装在家里的机器上。


      此时,后知后觉的贝尔实验室开始认识到Unix的价值,但由于源代码早已外散,无法将其拢起来进行精细的商业开发,于是干脆采取对外授权的模式,研究机构使用免费,企业使用要交授权费,这有些金矿当做铜矿卖的味道。一位贝尔高级主管曾感慨:“Unix是继晶体管以后的第二个最重要发明。”但贝尔实验室错失商业发展机遇。


      “幸运的时机好比市场上的交易,只要你稍有延误,它就掉价了。”培根在《论时机》中这样写到。


      当时有多家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获得了Unix授权,并由此开始了各自不同的版本演化之路。1993年,拥有贝尔实验室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AT&T)将自己所拥有的Unix权利卖给Novell,后者成为接受Unix衣钵的合法继承人。当然此时的IBM、DEC、HP和Sun因为 早年的授权缘故,有权继续进行各自的Unix版本的研发。


      1995年,Novell又将Unix相关资产卖给SCO。和两年前AT&T把Unix卖给Novell一把清的局面有所不同,SCO当时 没有足够的现金一次性付清,因此Novell初期只是把Unix源代码交给了SCO,对于Unix著作权的归属协议存在着语焉不详和模棱两可的地方。


      花了钱的SCO宣传自己是Unix正宗传人,Novell当时视Unix为鸡肋,没有异议,而且此时SCO没有对别的获得过Unix授权的厂商置喙,于是大家进入了一段相安无事的时期。


    微软的进进出出


      八十年代末,有人问比尔·盖茨怎么看待Unix与微软构成的竞争,他笑着问道:“哪个Unix?”


      微软与Unix的关系源远流长,并对SCO的演变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1979年,微软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获得授权,为Intel处理器所开发一种Unix操作系统,由于它购买的授权无法直接让该操作系统以“Unix”为名,于是该系统命名为Xenix,可用在个人电脑及微型计算机上使用。微软并不直接把Xenix销售给终端客户,而是以OEM的形式再授权给Intel、Tandy、施乐Altos及SCO公司。


      对于微软来说,由于需要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获得授权,因而这是一种自己难以把握其未来发展命运的操作系统,而且当时其他厂商不同的版本在搅浑这个市 场,所以,盖茨在寻找机会退出这个领域。当微软和IBM达成开发OS/2操作系统的协议后,盖茨便失去了推广Xenix的兴趣。


      多年后的历史资料揭秘显示,微软当时脚踩多条船,除和IBM联手开发OS/2操作系统外,微软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Windows 3.0系统的研发。微软不可能在三条线上同时投入精力,于是决定舍弃Xenix操作系统。


      “赛车和做人一样,有时候要停,有时候要冲。”这是电视剧《极速传说》中的一句台词。


      1987年,微软与SCO达成了一项协议,以持有后者股票25%的条件转让了Xenix的所有权。从微软接盘的SCO,将这种操作系统以最快速度移植到386电脑,成为首款支持Intel386芯片的操作系统,抓住了市场的先机。


      当时的市场格局是这样,小型机加五花八门的Unix操作系统把持了高端的企业级用户市场,其中的代表厂商是IBM、DEC、惠普、SUN、SGI 等;Intel芯片加微软操作系统,正在全面控制个人电脑市场,其中的代表厂商包括康柏、AST、佰德等。小型机加Unix操作系统的阵营鄙视Intel 芯片加微软操作系统形成的Wintel联盟,前者认为后者简陋,而后者则认为前者是老化顽固。


      SCO此时扮演的角色有点像“蝙蝠”,非鸟非兽,它的运营模式是Intel芯片加Unix操作系统,在两大阵营间翩翩飞。随着装有Intel芯片电脑的攻城略地,SCO也跟着分到一杯羹。80年代末,有媒体称Xenix为“可能是传播最广的UNIX操作系统”。


      SCO进入了其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当然这段时间,Unix的发展也进入了黄金期。1984年9月《财富》杂志称,全球范围内750所大学中80%的计算机领域的教授是Unix用户,因此当时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都接触过Unix,他们毕业后成为IT领域的骨干。


      盖茨抛弃了Unix,但没打算抛弃这块丰饶的市场,而且SCO的成功也刺激了他:自己扔掉的一块鸡肋竟然成了这个小跟班的肥美牛排。换谁不流口水啊?有句谚语是“别让口馋的人看见你的大碗”。


      Unix有个致命缺陷:从来就没有通用版存在。多年以来,由于早期混乱的授权,五花八门、不同版本的Unix遍地开花,所以为其中一个版本写的应用 程序,常常要修改后才能运用到另一个上,这对于专业的程序员来说也许不是太大问题,但对技术实力较弱的用户来说,则平添了许多麻烦。


      从Unix脱身而出的盖茨深知其支离破碎的弱点,他下令微软打造一款“可移植的”的操作系统——“Unix杀手”。这就是微软的Windows NT,包括SCO在内的Unix阵营将感受到它带来的巨大压力。


      歌手鲍勃·迪伦在《时代在转变》一诗中写到:“动笔预言世事的作家与评论家们,张大你们的双眼,机会不会再来第二遍,轮盘还在旋转,先别言之过先,看不出来谁会被选,因为目前的输家未来会领先,因为时代正在改变。”


    强悍对手逆袭


      “我不会用狗屎去污染(NT)”。Windows NT研发负责人大卫·卡特勒这样高声地嚷着,他拒绝允诺新一代的操作系统兼容已有的DOS和Windows。


      原来,定下“Unix杀手”计划后,盖茨准备组织一个团队来完成这项工作。“我太想要一个可移植的操作系统了,”盖茨说,“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应该组成团队,而在于何时能组成团队去开发它。”


      随后机会来了,DEC的核心工程师卡特勒因在公司坐冷板凳而萌生去意。“大多数人学会如何把一件事做得很漂亮以后,便一生一直做这个,”卡特勒一个同事评价他:“卡特勒会从自己的成功中学习。下一次,他会做得更好。所以每次,他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卡特勒全身心地投入程序开发,而冷落了两任妻子,后来他发誓再也不会结婚,“结婚是一个错误,你只能犯两次错”。


      卡特勒在程序开发上精益求精,“对可能干扰他的任何人和事,他不仅置之不理,而且还会对其进行攻击和诋毁”,因此,他与DEC公司高管们相处得很不愉快。


      盖茨亲自拜会卡特勒,想让他加盟微软。初次见面,卡特勒就给盖茨一个下马威更多>>


    原文:http://tieba.yunxunmi.com/tieba-unix-kz-5d82bf6ce6d6d6937d402721f3da9762.html

    云贴吧 http://tieba.yunxunmi.com/ 
    云搜 http://so.yunxunmi.com/ 让搜索更简单

  • 相关阅读:
    C#-练习题
    C#-命名空间(十五)
    C#-枚举(十三)
    C#-多态(十二)
    C#-继承(十一)
    C#-结构体(十)
    C#-类(九)
    C#-方法(八)
    二叉树深度遍历和广度遍历
    iOS main.m解析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dccloudy/p/7665276.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