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脾与胃病辨证

     

       4.3.3  脾与胃病辨证

        脾病病因:饮食所伤;思虑过度,劳逸所伤;六淫邪气(湿、寒、热、燥)所伤;禀赋不足,年老体弱;其它脏腑病变的影响;误治,如苦寒,辛热过度。

        脾病主症:腹胀腹痛,泄泻便溏,浮肿,出血。

        脾病证候:虚证为阳气虚弱,不能统血,中气下陷;实证为湿热,寒湿内困。

        胃病主症:脘痛,呕吐,嗳气,呃逆。

    胃病证候:胃寒,热,阴虚,食滞等证。

        一、脾气虚

        1、概念:指脾气不足,运化失司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主症: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稀。

        兼症: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 白光 白,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

        3、证候分析:

                   水谷失运纳呆食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消瘦。

                   水湿不化浮肿,形体肥胖。

      脾气虚弱     气虚见症少气懒言,身体倦怠,黄色萎黄或 白光 白。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缓弱。

        4、辨证要点:纳呆,腹胀,便溏与气虚证共见。

        二、脾阳虚

        1、概念: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主症: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

        兼症:肢体困重,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3、证候分析:

                    失于温煦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口淡不渴,

                              四肢不温。

          脾阳虚    水湿不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白带清稀量多。

                    脾气虚见症食少,腹胀。

                    舌脉---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4、辨证要点:脾气虚与虚寒证共见

        5、鉴别诊断:脾气虚与脾阳虚

        共同点:均有脾气虚的食少,腹胀,便溏症。

        不同点:脾气虚以运化失常,功能减退为主,无寒象;脾阳虚是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有明显的虚寒内生之象,有形体失于温煦和水寒不化的表现。

        三、中气下陷

        1、概念: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陷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主症:脘腹重坠,便意频数,久痢不止,子宫下垂,肛门重坠,脱肛,小便混浊如米泔。

        兼症:气少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

        3、证候分析:

                脾气不升——头晕目眩

                           脘腹重坠,食入益甚

                           小便混浊如米泔(精微下流膀胱)

    肛门重坠,便意频数

      中气下陷  气机下陷   久痢不止,甚则脱肛

                           内脏下垂(胃、子宫、肝、肾等)

                 脾气虚见症食少,腹胀,便溏。

                 气虚见症——乏力少气,声低懒言,肢体倦怠。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

        4、辨证要点:内脏下垂与气虚证共见。

       四、脾不统血

        1、概念: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主症: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月经过多,崩漏。

        兼症: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

        3、证候分析:

                         

            便血、尿血        血色暗晦不鲜

                  统摄无权    肌衄、齿衄        色淡清稀如水

                              月经过多,崩漏   

    脾不统血  血虚见症面白无华,唇舌色淡。

              脾气虚见症食少、腹胀、便溏,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

        4、辨证要点:慢性出血症与脾气虚证的共见。

        5、鉴别诊断:脾虚四证之间的异同及联系。

        共同症:共同表现有脾气虚证。

                脾气虚运化失调纳呆,腹满,便溏。

                脾阳虚虚寒内生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

        不同点  脾气下陷升举无力脘腹重坠,内脏下垂。

                脾不统血统摄无权便血、尿血、吐衄、崩漏。

        内在联系:四证以脾气虚为基础证型,脾阳虚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阳虚生寒,水湿不化出现里寒见症;脾气下陷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升举无力,反而下陷,出现内脏下垂见症;脾不统血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统摄无权,血不归经,出现慢性出血症。

    6、说明:脾不统血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慢性出血症;脾气虚或脾阳虚的一般表现;血虚见症。因此,脾不统血实质上是气血两虚之证。

         五、寒湿困脾

        1、概念: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而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主症:脘腹痞闷胀痛,食少便溏,泛恶欲吐,头身困重,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兼症:面色暗黄,或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口淡不渴,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3、证候分析:

                             脘腹痞闷胀满(持续性,充实感)

                 运化失司    纳呆食少,泛恶呕吐,大便溏稀

                             头身困重,口淡不渴

      寒湿困脾   湿阻气机    浮肿,尿少,面色晦暗

                             肌肤面目暗黄

                 舌脉---舌体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4、辨证要点:脾运失职和寒湿中阻证共见。

        5、鉴别诊断:寒湿困脾与脾阳虚。

        共同点:同为脾失健运,同属寒性,同有湿阻。均可见到脘痞,食少,便溏等症。

        不同点:

        病机:脾阳虚证为脾阳虚衰,运化失职,寒湿内停;寒湿困脾为寒湿内盛,中阳受阻,因果关系有所不同。

        病性:脾阳虚属虚证,寒湿困脾属实证。

        病程:脾阳虚证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寒湿困脾起病较快,病程较短。

        舌脉:脾阳虚苔多白滑,脉沉迟;寒湿困脾苔多白腻,脉缓濡。

       六、湿热蕴脾

        1、概念:是湿热之邪内蕴中焦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主症:腹部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兼症: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不解。

        3、证候分析:

                运化失司——纳呆脘痞,呕恶腹胀,肢体困重。

                湿热下迫——便溏不爽,或灼热,或秽臭。

                            尿短黄赤。

      湿热蕴脾  湿热粘滞——身热起伏,汗出不解。

                熏蒸肝胆——面目肌肤鲜黄如橘子色,皮肤发痒。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4、辨证要点:脾失健运与湿热证共见。

        5、鉴别诊断:寒湿困脾和湿热蕴脾。

        共同点:均与湿邪有关,共见脘痞纳呆,呕恶便溏等症。

        不同点:在于偏寒和偏热的差异。

    寒热:寒湿困脾四肢不温;

    湿热蕴脾,身热起伏,汗出不解。

    面肤:寒湿困脾色晦暗,黄如烟熏;

    湿热蕴脾色鲜黄,如橘子色,皮肤发痒。

    二便:寒湿困脾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湿热蕴脾大便溏稀、灼热、秽臭,小便短黄。

    舌脉:寒湿困脾苔白腻,脉濡缓;

    湿热蕴脾苔黄腻,脉濡数。

       七、胃阴虚

        1、概念:指胃阴不足,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主症:胃脘隐痛,饥不欲食,脘痞不舒,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脉细数。

        兼症:口燥烟干,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3、证候分析:

             

     

     

       胃失和降胃脘隐(灼)痛,脘痞不舒,干呕呃逆。

                虚热内生饥不欲食(热则易饥,胃虚则不纳食)。

       胃阴不足阴虚失濡口燥咽干,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4、辨证要点:胃脘隐痛,饥不欲食与阴虚证共见。

        5、说明:胃阴虚证主要表现为胃失濡润,较少反映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骨蒸颧红等全身性阴虚内热的症状。

        八、食滞胃脘

        1、概念:是饮食停滞胃脘,不能腐熟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主症:胃脘胀闷,疼痛,拒按,吐后胀痛得减,舌苔厚腻,脉滑。

        兼症:嗳气吞酸,呕吐酸腐食物,矢气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

        3、证候分析:

                

         胃气阻滞胃脘胀闷,疼痛,拒按,吐后胀痛得减。

                     浊气上逆嗳气吞酸,呕吐酸腐食物。

          食滞胃脘   传导失司矢气便溏,泻下酸腐秽臭。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九、胃寒证

        1、概念:指阴寒凝滞,胃阳损伤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主症:实寒证:胃脘冷痛,拘急剧痛,遇冷加剧,得温则减;虚寒证:胃脘隐痛绵绵不已,喜温喜按,得食痛减。

        兼症:口淡不渴,神疲乏力,肢凉喜暧,胃脘水声漉漉,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脉迟或弦。

  • 相关阅读:
    POJ 2891 Strange Way to Express Integers 中国剩余定理解法
    @Repository @Service 和@Autowired 的使用
    POJ 3070 Fibonacci
    无线局域网技术
    第一次ACM赛后总结及感悟
    Subsets II -- LeetCode
    [WebView学习之二]:使用Web Apps 支持不同分辨率屏
    微信公众平台开发新手教程(图文具体解释)
    翻译-In-Stream Big Data Processing 流式大数据处理
    Nginx + FastCgi + Spawn-fcgi + C 架构的server环境搭建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hihao/p/1387174.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