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 脾与胃病辨证
脾病病因:饮食所伤;思虑过度,劳逸所伤;六淫邪气(湿、寒、热、燥)所伤;禀赋不足,年老体弱;其它脏腑病变的影响;误治,如苦寒,辛热过度。
脾病主症:腹胀腹痛,泄泻便溏,浮肿,出血。
脾病证候:虚证为阳气虚弱,不能统血,中气下陷;实证为湿热,寒湿内困。
胃病主症:脘痛,呕吐,嗳气,呃逆。
胃病证候:胃寒,热,阴虚,食滞等证。
一、脾气虚
1、概念:指脾气不足,运化失司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主症: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稀。
兼症: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 白光 白,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
水谷失运—纳呆食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消瘦。
脾气虚弱 气虚见症—少气懒言,身体倦怠,黄色萎黄或 白光 白。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缓弱。
4、辨证要点:纳呆,腹胀,便溏与气虚证共见。
二、脾阳虚
1、概念: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主症: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
兼症:肢体困重,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3、证候分析:
脾阳虚 水湿不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白带清稀量多。
脾气虚见症—食少,腹胀。
舌脉---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4、辨证要点:脾气虚与虚寒证共见
5、鉴别诊断:脾气虚与脾阳虚
共同点:均有脾气虚的食少,腹胀,便溏症。
不同点:脾气虚以运化失常,功能减退为主,无寒象;脾阳虚是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有明显的虚寒内生之象,有形体失于温煦和水寒不化的表现。
三、中气下陷
1、概念: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陷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主症:脘腹重坠,便意频数,久痢不止,子宫下垂,肛门重坠,脱肛,小便混浊如米泔。
兼症:气少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
3、证候分析:
脾气不升——头晕目眩
小便混浊如米泔(精微下流膀胱)
肛门重坠,便意频数
中气下陷 气机下陷 久痢不止,甚则脱肛
内脏下垂(胃、子宫、肝、肾等)
脾气虚见症—食少,腹胀,便溏。
气虚见症——乏力少气,声低懒言,肢体倦怠。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
4、辨证要点:内脏下垂与气虚证共见。
四、脾不统血
1、概念: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主症: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月经过多,崩漏。
兼症: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
3、证候分析:
统摄无权 肌衄、齿衄 色淡清稀如水
脾不统血 血虚见症—面白无华,唇舌色淡。
脾气虚见症—食少、腹胀、便溏,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
4、辨证要点:慢性出血症与脾气虚证的共见。
5、鉴别诊断:脾虚四证之间的异同及联系。
共同症:共同表现有脾气虚证。
脾气虚—运化失调—纳呆,腹满,便溏。
不同点 脾气下陷—升举无力—脘腹重坠,内脏下垂。
脾不统血—统摄无权—便血、尿血、吐衄、崩漏。
内在联系:四证以脾气虚为基础证型,脾阳虚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阳虚生寒,水湿不化出现里寒见症;脾气下陷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升举无力,反而下陷,出现内脏下垂见症;脾不统血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统摄无权,血不归经,出现慢性出血症。
6、说明:脾不统血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慢性出血症;脾气虚或脾阳虚的一般表现;血虚见症。因此,脾不统血实质上是气血两虚之证。
五、寒湿困脾
1、概念: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而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主症:脘腹痞闷胀痛,食少便溏,泛恶欲吐,头身困重,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兼症:面色暗黄,或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口淡不渴,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3、证候分析:
肌肤面目暗黄
舌脉---舌体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4、辨证要点:脾运失职和寒湿中阻证共见。
5、鉴别诊断:寒湿困脾与脾阳虚。
共同点:同为脾失健运,同属寒性,同有湿阻。均可见到脘痞,食少,便溏等症。
不同点:
病机:脾阳虚证为脾阳虚衰,运化失职,寒湿内停;寒湿困脾为寒湿内盛,中阳受阻,因果关系有所不同。
病程:脾阳虚证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寒湿困脾起病较快,病程较短。
舌脉:脾阳虚苔多白滑,脉沉迟;寒湿困脾苔多白腻,脉缓濡。
六、湿热蕴脾
1、概念:是湿热之邪内蕴中焦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主症:腹部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兼症: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不解。
3、证候分析:
运化失司——纳呆脘痞,呕恶腹胀,肢体困重。
尿短黄赤。
湿热蕴脾 湿热粘滞——身热起伏,汗出不解。
熏蒸肝胆——面目肌肤鲜黄如橘子色,皮肤发痒。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4、辨证要点:脾失健运与湿热证共见。
5、鉴别诊断:寒湿困脾和湿热蕴脾。
共同点:均与湿邪有关,共见脘痞纳呆,呕恶便溏等症。
不同点:在于偏寒和偏热的差异。
寒热:寒湿困脾四肢不温;
湿热蕴脾,身热起伏,汗出不解。
面肤:寒湿困脾色晦暗,黄如烟熏;
湿热蕴脾色鲜黄,如橘子色,皮肤发痒。
二便:寒湿困脾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湿热蕴脾大便溏稀、灼热、秽臭,小便短黄。
舌脉:寒湿困脾苔白腻,脉濡缓;
湿热蕴脾苔黄腻,脉濡数。
七、胃阴虚
1、概念:指胃阴不足,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兼症:口燥烟干,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3、证候分析:
虚热内生—饥不欲食(热则易饥,胃虚则不纳食)。
胃阴不足阴虚失濡—口燥咽干,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4、辨证要点:胃脘隐痛,饥不欲食与阴虚证共见。
5、说明:胃阴虚证主要表现为胃失濡润,较少反映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骨蒸颧红等全身性阴虚内热的症状。
1、概念:是饮食停滞胃脘,不能腐熟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主症:胃脘胀闷,疼痛,拒按,吐后胀痛得减,舌苔厚腻,脉滑。
兼症:嗳气吞酸,呕吐酸腐食物,矢气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
3、证候分析:
胃气阻滞—胃脘胀闷,疼痛,拒按,吐后胀痛得减。
食滞胃脘 传导失司—矢气便溏,泻下酸腐秽臭。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九、胃寒证
1、概念:指阴寒凝滞,胃阳损伤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主症:实寒证:胃脘冷痛,拘急剧痛,遇冷加剧,得温则减;虚寒证:胃脘隐痛绵绵不已,喜温喜按,得食痛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