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ashMap介绍
1. 定义
HashMap实现了Map接口,继承AbstractMap类。其中Map接口定义了键映射到值的规则,而AbstractMap类提供 Map 接口的骨干实现,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实现此接口所需的工作,其实AbstractMap类已经实现了Map
public class HashMap<K,V> extends AbstractMap<K,V> implements Map<K,V>, Cloneable, Serializable
2. 成员变量
transient Node<K,V>[] table; //HashMap的哈希桶数组,非常重要的存储结构,用于存放表示键值对数据的Node元素。 transient Set<Map.Entry<K,V>> entrySet; //HashMap将数据转换成set的另一种存储形式,这个变量主要用于迭代功能。 transient int size; //HashMap中实际存在的Node数量,注意这个数量不等于table的长度,甚至可能大于它,因为在table的每个节点上是一个链表(或RBT)结构,可能不止有一个Node元素存在。 transient int modCount; //HashMap的数据被修改的次数,这个变量用于迭代过程中的Fail-Fast机制,其存在的意义在于保证发生了线程安全问题时,能及时的发现(操作前备份的count和当前modCount不相等)并抛出异常终止操作。 int threshold; //HashMap的扩容阈值,在HashMap中存储的Node键值对超过这个数量时,自动扩容容量为原来的二倍。 final float loadFactor; //HashMap的负载因子,可计算出当前table长度下的扩容阈值:threshold = loadFactor * table.length。
table是哈希桶数组,存放键值对的Node,size表示hashmap中实际存放的Node数量(size大于等于table.length,因为table的每个节点是一个链表或红黑树)
threshold是hashmap的扩容阈值(threshold = table.length * loadFactor),当hashmap中存储的Node数量(size)超过threshold时,自动扩容为原来的两倍
loadFactor是hashmap的负载因子,默认值为0.75f
3. 默认值
//默认的初始容量为16,必须是2的幂次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最大容量即2的30次方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默认加载因子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当put一个元素时,其链表长度达到8时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 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 8; //链表长度小于6时,解散红黑树 static final int UNTREEIFY_THRESHOLD = 6; //默认的最小的扩容量64,为避免重新扩容冲突,至少为4 * TREEIFY_THRESHOLD=32,即默认初始容量的2倍 static final int MIN_TREEIFY_CAPACITY = 64;
4. 构造函数
HashMap共有4个构造函数,如下:
// 默认构造函数。 HashMap() // 指定“容量大小”的构造函数 HashMap(int capacity) // 指定“容量大小”和“加载因子”的构造函数 HashMap(int 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包含“子Map”的构造函数 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ap)
实现:
package java.util; import java.io.*; public class HashMap<K,V> extends AbstractMap<K,V> implements Map<K,V>, Cloneable, Serializable { // 默认的初始容量是16,必须是2的幂。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6; // 最大容量(必须是2的幂且小于2的30次方,传入容量过大将被这个值替换)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 默认加载因子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 存储数据的Entry数组,长度是2的幂。 // HashMap是采用拉链法实现的,每一个Entry本质上是一个单向链表 // table就是HashMap的存储结构,显然这是一个数组,数组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一个条目(Entry),Entry是HashMap中的一个内部类,它有如下4个属性:final K key;V value;Entry<K,V> next;final int hash。分别为键、值、指向下一个链表结点的指针、散列(哈希)值。 transient Entry<K,V>[] table; //Node<K,V>[] // HashMap的大小,它是HashMap保存的键值对的数量 transient int size; // HashMap的阈值,用于判断是否需要调整HashMap的容量(threshold = 容量*加载因子) int threshold; // 加载因子实际大小 final float loadFactor; // HashMap被改变的次数 transient volatile int modCount; // 指定“容量大小”和“加载因子”的构造函数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 HashMap的最大容量只能是MAXIMUM_CAPACITY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 找出“大于initialCapacity”的最小的2的幂 int capacity = 1; while (capacity < initialCapacity) capacity <<= 1; // 设置“加载因子”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 设置“HashMap阈值”,当HashMap中存储数据的数量达到threshold时,就需要将HashMap的容量加倍。 threshold = (int)(capacity * loadFactor); // 创建Entry数组,用来保存数据 table = new Entry[capacity]; init(); } // 指定“容量大小”的构造函数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 默认构造函数。 public HashMap() { // 设置“加载因子”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 设置“HashMap阈值”,当HashMap中存储数据的数量达到threshold时,就需要将HashMap的容量加倍。 threshold = (int)(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DEFAULT_LOAD_FACTOR); // 创建Entry数组,用来保存数据 table = new Entry[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init(); } // 包含“子Map”的构造函数 public 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 this(Math.max((int) (m.size() / DEFAULT_LOAD_FACTOR) + 1,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将m中的全部元素逐个添加到HashMap中 putAllForCreate(m); }
HashMap的构造函数主要有两个参数:初始容量,加载因子。这两个参数是影响HashMap性能的重要参数,其中容量表示哈希表中桶的数量,初始容量是创建哈希表时的容量,加载因子是哈希表在其容量自动增加之前可以达到多满的一种尺度,它衡量的是一个散列表的空间的使用程度,负载因子越大表示散列表的装填程度越高,反之愈小。对于使用链表法的散列表来说,查找一个元素的平均时间是O(1+a),因此如果负载因子越大,对空间的利用更充分,然而后果是查找效率的降低;如果负载因子太小,那么散列表的数据将过于稀疏,对空间造成严重浪费。系统默认负载因子为0.75,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无需修改的。
二、HashMap数据结构
HashMap采取 数组 + 链表 + 红黑树 的存储方式来实现。即数组(散列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链表,如下图:
可以看出HashMap底层实现还是数组,只是数组的每一项都是一条链。通过数组来存放链表的第一个节点。其中参数initialCapacity就代表了该数组的长度。
更清晰的图:
三、put方法
put方法的源码:
1 // 将“key-value”添加到HashMap中 2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3 //当key为null,调用putForNullKey方法,保存null与table第一个位置中,这是HashMap允许为null的原因 4 if (key == null) 5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6 //若“key不为null”,则计算该key的哈希值,然后将其添加到该哈希值对应的链表中。 7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1) 8 //计算key hash 值在 table 数组中的位置 9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2) 10 //从i处开始迭代 e,找到 key 保存的位置(迭代处) 11 for (Entry<K, 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12 Object k; 13 //判断该条链上是否有hash值相同的(key相同) 14 //若存在相同,则直接覆盖value,返回旧value 15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16 V oldValue = e.value; //旧值 = 新值 17 e.value = value; 18 e.recordAccess(this); 19 return oldValue; //返回旧值 20 } 21 } 22 23 // 若“该key”对应的键值对不存在,则将“key-value”添加到table中 24 //修改次数增加1 25 modCount++; 26 //将key、value添加至i位置处 27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28 return null; 29 } 30 31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32 // 保存“bucketIndex”位置的值到“e”中 33 Entry<K,V> e = table[bucketIndex]; 34 // 设置“bucketIndex”位置的元素为“新Entry”, 35 // 设置“e”为“新Entry的下一个节点” 36 table[bucketIndex] = new Entry<K,V>(hash, key, value, e); 37 // 若HashMap的实际大小 不小于 “阈值”,则调整HashMap的大小 38 if (size++ >= threshold) 39 resize(2 * table.length); 40 }
HashMap保存数据的过程:
1. 判断key是否为null,若为null,则hash = 0。所以key=null总是存放在table[]数组的第一个元素。
2. 若key不为空,则先计算key的hash值,然后根据hash值判断在table数组中的索引位置
(1). 若table数组在该位置处有元素,则比较是否存在相同的key
a. 若存在则覆盖原来key的value;
b. 若不存在
I. p为链表节点,则将该节点保存在链头(最先添加的节点在链尾)
II. p为链表节点但长度为临界长度 - 1,插入成功后就要转换成红黑树
III. p为红黑树节点,则将该节点插入红黑树
(2). 若table数组在该位置处没有元素,则调用addEntry()方法直接添加。
关于addEntry()方法:
系统总是将新的Entry对象添加到bucketIndex处(第33行)。如果bucketIndex处已经有了对象,那么新添加的Entry对象将指向原有的Entry对象,形成一条Entry链(第36行),
但是若bucketIndex处没有Entry对象,也就是e==null,那么新添加的Entry对象指向null,也就不会产生Entry链了。
put()方法这里有两点注意;
1. 先看迭代处。此处迭代原因就是为了防止存在相同的key值,若发现两个hash值(key)相同时,HashMap的处理方式是用新value替换旧value,这里并没有处理key,这就解释了HashMap中没有两个相同的key。
2. 再看(1)、(2)处。这里是HashMap的精华所在。计算下标的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计算hashcode、高位运算和取模运算。
首先是hash方法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这里通过key.hashCode()计算出key的哈希值,然后将哈希值h右移16位,再与原来的h做异或^运算——这一步是高位运算。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高位运算,那么hash值将是一个int型的32位数。而从2的-31次幂到2的31次幂之间,有将近几十亿的空间,如果我们的HashMap的table有这么长,内存早就爆了。所以这个散列值不能直接用来最终的取模运算,而需要先加入高位运算,将高16位和低16位的信息"融合"到一起,也称为"扰动函数"。这样才能保证hash值所有位的数值特征都保存下来而没有遗漏,从而使映射结果尽可能的松散。
最后,对于HashMap的table而言,数据分布需要均匀(最好每项都只有一个元素,这样就可以直接找到),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会导致查询速度慢,太松则浪费空间。计算hash值后,怎么才能保证table元素分布均与呢?我们会想到取模,但是由于取模的消耗较大,HashMap是这样处理的:
根据 n-1 做与操作的取模运算。这里也能看出为什么HashMap要限制table的长度为2的n次幂,因为这样,n-1可以保证二进制展示形式是(以16为例)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111。在做"与"操作时,就等同于截取hash二进制值得后四位数据作为下标。这里也可以看出"扰动函数"的重要性了,如果高位不参与运算,那么高16位的hash特征几乎永远得不到展现,发生hash碰撞的几率就会增大,从而影响性能。
在构造函数中存在:capacity <<= 1;这样做总是能够保证HashMap的底层数组长度为2的n次方。当length为2的n次方时,h&(length - 1)就相当于对length取模,而且速度比直接取模快得多,这是HashMap在速度上的一个优化。
对于indexFor方法,该方法仅有一条语句:h&(length - 1),这句话除了上面的取模运算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均匀分布table数据和充分利用空间。
这里我们假设length为16(2^n)和15,hash为5、6、7。
length = 16 |
||||
h |
length – 1 |
h & (length – 1) |
h&(length–1) 对应十进制 |
Mod(h,length – 1) |
5 |
15 |
0101 & 1111 = 00101 |
5 |
5 |
6 |
15 |
0110 & 1111 = 00110 |
6 |
6 |
7 |
15 |
0111 & 1111 = 00111 |
7 |
7 |
length = 15 |
||||
5 |
14 |
0101 & 1110 = 00100 |
4 |
5 |
6 |
14 |
0110 & 1110 = 00110 |
6 |
6 |
7 |
14 |
0111 & 1110 = 00110 |
6 |
7 |
可以看出,Hash算法最终得到的index结果,完全取决于Key的Hashcode值的最后几位。当n=15时,6和7的结果一样,这样表示他们在table存储的位置是相同的,也就是产生了碰撞,6、7就会在一个位置形成链表,这样就会导致查询速度降低。下面看hash为0-15的情况。
从上面的图表中我们看到总共发生了8此碰撞,同时发现浪费的空间非常大,有1、3、5、7、9、11、13、15处没有记录,也就是没有存放数据。这是因为他们在与14进行&运算时,得到的结果最后一位永远都是0,即0001、0011、0101、0111、1001、1011、1101、1111位置处是不可能存储数据的,空间减少,进一步增加碰撞几率,这样就会导致查询速度慢。而当length = 16时,length – 1 = 15 即1111,那么进行低位&运算时,值总是与原来hash值相同,而进行高位运算时,其值等于其低位值。所以说当length = 2^n时,不同的hash值发生碰撞的概率比较小,这样就会使得数据在table数组中分布较均匀,查询速度也较快。
总结put的流程:当我们想一个HashMap中添加一对key-value时,系统会首先计算key的hash值 [ hash(int h)方法 ],然后根据hash值确认在table中存储的位置 [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方法 ]。若该位置没有元素,则直接插入。否则迭代该处元素链表并依此比较其key的hash值。如果两个hash值相等且key值相等,则用新的Entry的value覆盖原来节点的value。如果两个hash值相等但key值不等 ,则将该节点插入该链表的链头。
四、get方法
通过key的hash值找到在table数组中的索引处的Entry,然后返回该key对应的value即可。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 若为null,调用getForNullKey方法返回相对应的value if (key == null) return getForNullKey(); // 根据该 key 的 hashCode 值计算它的 hash 码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 取出 table 数组中指定索引处的值 for (Entry<K, V> e = table[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若搜索的key与查找的key相同,则返回相对应的value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return e.value; } return null; }
在这里能够根据key快速的取到value除了和HashMap的数据结构密不可分外,还和Entry有莫大的关系,在前面就提到过,HashMap在存储过程中并没有将key,value分开来存储,而是当做一个整体key-value来处理的,这个整体就是Entry对象。同时value也只相当于key的附属而已。在存储的过程中,系统根据key的hashcode来决定Entry在table数组中的存储位置,在取的过程中同样根据key的hashcode取出相对应的Entry对象。
参考:
java提高篇(二三)-----HashMap
Java 集合系列10之 HashMap详细介绍(源码解析)和使用示例
漫画:什么是HashMap?
java 8 Hashmap深入解析 —— put get 方法源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