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Learn Prolog Now 翻译

    中断在Prolog的运用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中断是什么。但是在实际编程时如何使用,为什么这个机制会有作用呢?第一个例子,让我们定义一个没有中断的谓词max/3,其中所有的参数都是整数,并且当第三个参数为前两个参数中较大的一个时,谓词为真。比如,查询:

    ?- max(2, 3, 3).
    true
    
    ?- max(3, 2, 3).
    true
    
    ?- max(3, 3, 3).
    true
    

    以上都是为真的查询,如果查询:

    ?- max(2, 3, 2).
    false
    
    ?- max(2, 3, 5).
    false
    

    都是为假的查询。当然,我们希望这个谓词在第三个参数为变量的情况下去使用,即我们能够找到前两个参数的最大值:

    ?- max(2, 3, Max).
    Max = 3
    true
    
    ?- max(2, 1, Max).
    Max = 2
    true
    

    现在,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这个谓词。如下是第一个尝试:

    max(X, Y, Y) :- X =< Y.
    max(X, Y, X) :- X > Y.
    

    这是一个完美的程序,我们可能到此为止了。但是,我们不应该这样,因为它还不够好。

    问题是什么?这里存在潜在的性能问题。假设这个谓词会被一个更大型的程序使用,max(3, 4, Y)会被调用。这个谓词会正确地得出结果:Y = 4。但是思考一下如果强制的回溯会导致什么?这个谓词将会使用第二个子句重新进行满足。但是这是没有意义的:3和4的最大值就是4,而且只能是4。没有第二个解决方案了。换种说法:在上面谓词中的两个子句是排他的:如果第一个为真,那么第二个就为假,反之亦然。所以进行回溯尝试完全是浪费时间。

    cut可以修正这个问题。我们应当坚持Prolog不要尝试所有的子句,所以下面的代码可以做到:

    max(X, Y, Y) :- X =< Y, !.
    max(X, Y, X) :- X > Y.
    

    注意这是如何起作用的。如果max(X, Y, Y)被调用并且X =< Y时,Prolog会达到中断。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个参数就是最大值,而且就只有这种解决方案了,中断将这个选择进行提交。在另一方面,如果X =< Y 失败了,那时Prolog会使用第二个子句进行尝试。

    注意这个中断没有改变程序的含义。新的代码能够得到和旧代码完全一致的结果,但是更加高效。事实上,除了中断,这个程序和之前的版本完全一致,这就是中断有意义的使用场景。像这样不改变程序含义的中断,有一个特殊的名称:绿色中断。

    但是有一些读者可能不喜欢这样的代码。毕竟,第二个子句是不是有所冗余?如果我们不得不使用这个子句,那么我们已经知道第一个参数比第二个参数要大了。我们能否在中断的帮助下,优化我们的代码呢?让我们进行一下尝试,这里是第一次(注:错误的尝试)尝试:

    max(X, Y, Y) :- X =< Y, !.
    max(X, Y, X).
    

    注意这个版本除了移除了第二个子句的>测试外,其他都是和之前绿色中断的版本一致的。这个版本如何?对于一些查询而言,是正确的。特别是当第三个参数是变量时,得出的结果是正确的,比如:

    ?- max(100, 101, X).
    X = 101
    true
    
    ?- max(3, 2, X).
    X = 3
    true
    

    然而,和绿色中断版本不同的是:新的max/3不能正确的工作。思考在三个参数都有值时会发生什么,例如,如果查询:

    ?- max(2, 3, 2).
    

    显然这个查询是为假的。但是在我们新的版本中,返回结果为真。为什么?因为查询由于不能和第一个子句合一,所以直接使用了第二个子句。这个查询将会和第二个子句合一,所以查询为真。所以移除第二个子句的>测试,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但是这里存在另外一种方式。新版本代码的问题简单地说是由于在到达中断前执行了变量合一。假设我们将变量处理得更加智能(使用三个变量代替两个),并且在中断后显式地进行合一:

    max(X, Y, Z) :- X =< Y, !, Y = Z.
    max(X, Y, X).
    

    通过验证,这个版本的程序能够正常工作,并且(正如我们的期望)它避免了之前绿色中断版本中第二个子句的显式比较。

    但是这个新的版本和之前绿色中断版本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新版本中的中断是被称为红色中断的典型例子。技术上来说,此类中断存在潜在的危险。为什么?因为如果我们去掉此类中断,我们不能达到完全一致的程序。即,如果我们移除中断,程序将无法得出两个参数中的最大值。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这个中断的存在对于程序的正确性是不可或缺的。(这和绿色中断不同——绿色中断都是提高性能)因为红色中断是不可或缺中断,它们的存在意味着包含它们的程序没有完全的声明性。现在,红色中断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用的,但是要小心。使用它们可能导致潜在的错误,或者导致代码难以调试。

    那么,应该如何做呢?建议如下:尝试并且获得清晰的,没有中断的程序,同时只是通过中断提高其性能。如果可能,尽量使用绿色中断。红色中断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使用,同时在红色中断处显式地给出注释。通过这种方式,将最大化地平衡代码的清晰的声明性和高效的程序性。

  • 相关阅读:
    Pymsql
    MySQL基础操/下
    MySQL基础操作
    前端学习之jquery/下
    前端学习之jquery
    Python之异常处理
    Python之模块和包导入
    Python之模块
    Python之面向对象上下文管理协议
    Python之面向对象slots与迭代器协议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eaman-h-zhang/p/469849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