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估后端程序开发的工作量
现在假设基于产品原型开发功能接口,前后端分离。
那么基于这个功能需求,设计出来总共 t 张表,每张表字段数量记为f(t)。
总共p个页面,每一个页面的Tab数量 记为 Ta(p),模块数量为 M(p),模块中最大的类型数量为 Max(type(p)),每种类型最大的子类型数量为 Max(subType(p)) 。
接口数量总共为m,参数个数Pa(m),每一个接口字段数量,Pr(m)。
因为数学不太好,不会表示。上述大致上是表示复杂程度。实际的量,可以是总和,也可以是乘积。
那么最终的表达式为:
接口里面还省略了接口的子接口,业务逻辑的方法调用,还忽略了对系统本身的变动,以及关联的已经存在的数据表的关联程度,例如用户表,权限表等。
经常因为表少,字段少而低估了工作量。实际开发估计工作量,应该充分考虑 模块,页面,接口,字段等等方面的数量。
至于为什么用乘积,乘积更能反映复杂程度,因为每一个因子,因为数量增加1,其余模块都跟着相应的增加,而不是简单的工作量加一。
如果把程序想象成数据的流动,每一个接口,都要针对共同的参数进行处理。从Controller 流入 Service,从Service流入Repository,也就是数据库。
每一个数据库的 statement 都是对应所需要的字段,进行CRUD,全都是关联起来的,接口数量,字段数量,表数量,都会直接导致DAO的复杂程度。
例子:
最近做的一个项目,有三个模块,两个主页面,三个次要页面,每一个页面3个Tab。最大的一级类型3,最大的二级类型3。
两张表,分别是 11个字段,20个字段。
核心接口个数:9x6个,9个interface,平均每一个接口6个method。
核心接口参数平均2个。接口参数字段平均5个。
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
(11+20)x (2 x 3 x 3 x 3 x 3 + 3 x 1 x 1 x 1 x 1)x ( 9 x 6 x 2 x 5) = 2762100。
276万多。
实际项目到完成的时候,代码行数达到了14000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