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五)-- 管理(一)

    管理

    1. 估算时间

    <br>

    • 候世达法则:完成一个任务实际所花时间总是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是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 一旦开始,就会发现“意外”接踵而至。因为“经过准备的就不再是问题”,而真正遇到的问题个个都是之前不曾想象抑或无法想象的,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往往会产生新的问题......
    • 大多数人在执行任务之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分辨任务的属性--它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
    • 只有完整的执行一次任务,任务的属性由“陌生”变为熟悉之后,才有可能顺利的解决这些“意外”
    • 因为学习本身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常常需要花费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的时间,处理未知,从陌生到熟悉,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这个过程无法逾越。
    • 在一个领域要想出类拔萃,就要努力至少10000个小时。
    • 要想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就要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时间。 **

    2. 马上行动

    <br>

    • 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

    • 拖延,很多时候不是拖延做事,而拖延着不开始做事,经常会碰到不知道为什么“无法进入状态”,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 拖延的人为什么迟迟不开始行动,一个常见的原因是“错误估算任务所需时间”,总以为可以在最后期限之前完成,心里想着“时间还多得是嘛!”,本质原因在于恐惧--无论来自己内部的,还是来自外部的。

      • 来自内部的恐惧在于: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简单的认知性错误,即认为那些能够做对、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开开始就是做对、做好的。

        • 很多人做事拖延不过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在作祟。
        • 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现问题。这是现实--无论何人,无论何事。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那肯定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梦。认清并接家这个现实很重要,才能心平气和地去做事。
      • 这是生活常态--在任何一个特定领域,总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表现更好,费力更少。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有4个字颇具道理并且值得相信--勤能补拙

      • 来自外部的恐惧在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人在做对、做好之前,通常已经了解做对、做好是什么样子。

        • 无论能否做对、做好,人都觉得自己有能力判断别人是否做对、做好。所以尽管自己不怎么样,却可以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评价别人做得对不对、好不好
        • 一个人一旦开始认真做事,被嘲弄、被耻笑的几率将远远高于被夸奖、被鼓励的几率。
        • 事实上,那些真正能够做对、做好的人,绝不会随意嘲弄、打击别人,因为他们清楚自己曾经经历过的。
        •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意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负面评价。没有谁一开始就能做对、做好。所有做对、做好都是一路磕磕绊绊过来的,这就是生活常态。
    • 人对时间的感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觉得时间越过越快,这是正常的认知,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 对5岁小孩来说,未来1年相当于他感受过的生命的1/5,即20%;而对一个50岁人来说,未来1年相当于他感受过的生命的1/50,即2%,所以小孩觉得时间过得慢,大人觉得时间过得快。
      • 人小时候没什么事情可做,就更加觉得时间过得慢;随着年龄增加,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当然就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稍纵即逝。
    • 有了以上认知,你就不会再对“最后期限”有那么荒谬的幻觉了。只要接受了必须完成的任务,你就会有真切的紧迫感,因为你知道,时间必然越走越快。而且,你现在就已经明白:“最后期限”不是固定在将来的某一点,而是朝你加速赴来。

    • 明白了以上道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任务,永远不要再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3. 直面困难

    <br>

    • 就算没有低估完成任务所需时间,就算迅速开始执行任务,很多人还是没有按时完成任务。为什么有的人好像一直很忙,很努力,却总是拿不出成绩、做不出成效? --实际上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回避困难。

    • 任何一个任务都分成两部分,即相对简单的部分和相对困难的部分。

      • 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
      • 然而很多人下意识回避困难,他们的时候 几乎全部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的部分,干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自动消失......
    • 人做事的动机往往来自两个截然相反的原因:奖励与惩罚。人都喜欢奖励,讨厌惩罚。从最浅的层次来看,尽力做能够获得奖励的事情显然是划算的,回避做可能招致惩罚的事情显然是合理的。

      • 然而,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接受惩罚往往是积累经验的起点,甚至是唯一的起点。也就是俗话说的“吃一堑,长一智”。
      • 很多事情并不是一过性的,总会阶段性地有奖有罚。受到奖励之后,原本有两个选项:“再次来过”和“见过就收”。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人忽略第二个选项
      • 受到惩罚之后,同样有两个选项:“从此碰都不碰那件事情”和“挣扎着找一个出路”,同样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人还是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
    • 实际上,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件事情”很可能只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

    • 拖延的人往往找了恰当的借口:“我喜欢做有创意的事情,而现在手上的这些事情太枯燥,我确实提不起兴趣......”

    • 如果不能控制这种逃避任务困难部分的倾向,再多,再好的任务管理技巧都是无效的,因为任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因为重要而困难,也因为困难而重要)永远无法完成。

    • 所有真正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所谓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

    4. 关注步骤

    <br>

    • “三思而行”,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三个方面:何事(What)、原因(Why)、方法(How)。任何任务都起码具备3个属性: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
    • 大多数情况下,上述三个方面最为关键的实际上不是内容,也不是原因,而是方法。
    • 思考方法需要从领悟内容入手,不停地细分、拆解任务,而且越具体越好,直至每个任务都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
    • 对任务的每一次“具体化”与“细分拆解”都要反复询问“原因”。
    • 在实际操作中,显得那么脆弱、承受力那么差,那么容易放弃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对整件事没有提前想好每一个步骤。
    • 做任何事情,学会思考方式最为重要。要学着像一个项目管理者那样思考--他们更多的专注“方法”,他们会花费比别人多(多出许多倍)的时间去落实每一个步骤,在确认无误后,他们才会有效的分配任务,团队才能够切实可靠地完成任务。
    •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这既是一种习惯,也是后天习得的技能。
  • 相关阅读:
    python正文(两)
    mysql计算指定的时间TPS
    wamp无法登录phpmyadmin问题
    BZOJ 1150 CTSC2007 数据备份Backup 堆+馋
    学习计划
    improper Advertising identifier [IDFA] Usage. Your app contains the Advertising Identifier [IDFA] AP
    让你的字ScrollView、ListView充分伸展
    HDU1237 简单的计算器 【堆】+【逆波兰式】
    Android硬件加速
    搭建MyBatis框架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vaik/p/550454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